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天敌昆虫,操作比较简单,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昆虫的不同取食方式,天敌昆虫包括两类,捕食性昆虫天敌、寄生性昆虫天敌。一是捕食性昆虫天敌。这类昆虫天敌有着比较多的种类,对森林病虫害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常见的包括七星瓢虫、食虫蝽象、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天敌一般食虫量较大,在其生长发育时期能够吃掉大量的害虫,所以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捕食性昆虫的作用非常重要。二是寄生性昆虫天敌。这类昆虫天敌寄生于害虫的体内,通过对害虫体液、器官等的取食,造成害虫死亡。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包括寄生蝇、寄生蜂等。比如寄生蜂在对松树叶蜂、刺槐媚尺蛾的防治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寄生蝇通常寄生于部分蝶、蛾类的蛹或者是幼虫内,对其养料进行汲取,从而造成其死亡。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寄生性天敌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通过病原微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利用真菌、细菌、病毒等进行防治。一是利用细菌防治森林病虫害。常见的杀虫细菌有青虫菌、松毛虫杆菌等,通过这些芽孢杆菌能够对松毛虫、松球果小卷蛾等害虫进行防治,能够对鳞翅目昆虫进行消灭,同时对于植物、水生生物、人畜以及益虫等影响较小,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并且安全。二是利用真菌防治森林病虫害。寄生在害虫体内的真菌,比如绿僵菌、白僵菌等可以消灭松毛虫。通过白僵菌对林区的松毛虫进行防治。现阶段菌粉以生产为主,使用菌粉时要进行合理稀释。三是通过病毒防治森林病虫害。寄生在害虫体内的病毒呈现出专化性的特征。一般来说一类病毒主要在一种害虫体内寄生,同时对于天敌不会造成危害。通常情况下病虫感染病毒以后,将会降低食欲,行动变缓,最终死亡。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能够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现阶段,能够有效防治森林害虫的微生物超过3 000种。病原微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部分微生物在害虫体内繁殖,造成害虫死亡;部分微生物利用新陈代谢造成害虫生病导致其死亡。此外,利用病原微生物研制的微生物药物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优势表现为,应用生物农药不会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病原体流行传播能够达到显著的持久效果,此外成本低,经济效益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生物农药是利用增殖微生物导致害虫感染疾病,因此害虫发病需要一定时间,和化学农药防治相比,起效的时间比较慢,一般从害虫感染到死亡需要时间。重视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的力度,从而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对于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包括鸟类等在内的有益动物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通过灰喜鹊能够有效防治松毛虫;啄木鸟能够对天牛、小蠹虫等森林害虫进行防治,可以食用大量害虫;蝙蝠可以对金龟子等夜间活动的害虫、蛾类等害虫进行防治。鸟类是森林害虫的天敌,基于此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充分发挥鸟类的作用,对大量益鸟进行引入,通过益鸟消灭森林的害虫。需要注意的是引入森林益鸟时需要对森林进行全面调查,对于森林常见害虫的类型进行了解,以此对合理的鸟类天敌进行引入。此外,对于整改森林环境给予重视,使引入的鸟类可以对森林环境很好的适应,在森林生存繁衍,由此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比如当森林中存在食叶比较多的害虫时,对黄鹂、山椒鸟等山雀类鸟类进行引入,能够有效防治;当森林中存在严重的蛀叶害虫时,对大斑啄木鸟进行引入,可以有效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益鸟的同时,对于保护益鸟要给予重视,为益鸟在森林中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益鸟可以快速繁殖,由此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效果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提高,整体上森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借助于性诱导剂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指的是利用化学不育剂使森林害虫的繁殖能力降低,通过害虫绝育使害虫被消灭。我国林区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性诱导剂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通过性诱导剂对白杨透翅蛾、大透翅蛾等害虫进行防治,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1.1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树立可持续控制的观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重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控制思想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可持续控制观念指的是基于森林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进行充分了解为前提,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重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动态监控森林有害生物、森林害虫天敌等情况,从而借助于多元化的生态控制措施,合理科学的调节森林系统,同时对“森林植物——森林害虫——天敌关系”进行动态条件,由此使森林系统中生物资源多元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控制理念要求对整个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是单纯的对森林植物进行保护。同时对持续性给予强调,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对于防治对象、保护对象给予统筹考虑,一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给予考虑,另一方面对森林满足社会生活给予考虑,推动人与森林资源的和谐发展。
2.1.2 森林病虫害防治要重视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森林生态系统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之一,森林对于生态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大力植树使森林植被增加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林业建设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是重要内容之一。森林病虫害一方面使林业建设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不利。事实上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一旦由于病虫害导致幼林死亡,则使植树造林的成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林业建设过程中对于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要妥善处理,推动发展和保护同时进行。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为保持森林生态多样化提供保障,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的健康发展。
2.2.1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天敌资源进行深入调查,保护好森林害虫的天敌
对森林进行全面调查,由此能够深入把握森林害虫天敌的种类和区系,对害虫天敌和森林树木、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使改善害虫天敌的利导因子得到改善,为充分利用害虫天敌提供保障,同时对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为主的动态管理给予强化。重视对于森林害虫天敌的保护,为其生长与繁殖创造条件,比如对林区内的蜜源植物进行人工种植或者有效保护,切实为森林害虫的各种寄生性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2.2.2 深入研究防治森林害虫的病毒
作为专性病毒的昆虫病毒不会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产生毒副作用。通过昆虫病毒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效果显著等优势,同时能够使森林害虫的代际传播得到实现,使森林生态保持平衡。强化对害虫病毒的应用,比如使赤眼蜂对生物病毒进行携带。生物天敌优势互补,对多层面、全方位并且无公害的森林生物病虫害防治综合体系进行构建。
2.2.3 对生物农药进行改进,加大研发生物农药设备的力度
现阶段部分种类生物源农药具有比较高的成本,效果持续的时间较短,导致了其应用和发展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改善生物农药性能,对高效、对环境无副作用、具有较强选择性的新型生物农药药剂与使用技术进行研发。此外,对于生物诱导剂、生物制剂的研发力度加大,开发无污染、高效稳定的生物制剂,充分发挥控制森林害虫密度与病菌基数方面的作用。政府部门对于研发生物制剂给予支持,降低生物制剂的成本,改善生物制剂的喷施设备,完善生物制剂实施的配套设备,使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得到提高。
2.3.1 关注生物防治技术预防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进入新时代国家从综合全面治理的角度,对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给予大力推进,从病虫害的除治转变为预防为主,从重视治标转变为标本兼治,突出治本,从一般防治转变为工程治理,从化学防治转变为生物技术预防。基于此实施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突破口选择防治食叶害虫。这是由于森林发生叶部害虫一方面使树木生长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树木的枯死,另一方面由于树势衰弱,导致发生次期性病虫害。大规模叶部害虫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广谱、剧毒的化学农药大面积、长时间的使用,使森林害虫的天敌与有益生物等被杀伤,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对生物技术预防森林病虫害有正确的认识,将天敌昆虫与生物制剂和一般化学农药等同的做法要避免,对短期高效杀虫效果的片面追求要预防,确保长期效应。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使人们对于生物防治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通过科学的生物防治方法,使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提高。
2.3.2 以点带面整体推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需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基于结构性调整,在森林工程治理区首先借助于生物防治技术治理森林病虫害。借助于仿生技术、生物技术、天敌昆虫与鸟类、植物源农药等的使用对森林食叶类害虫进行防治,防治其他害虫时使用化学农药的比例要降低。利用以生物技术防治为主,对多元化防治病虫害措施的应用,实现整体上对森林病虫害的推进。对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引导与鼓励,扩大使用生物技术进行防治的森林面积,由此确定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的主体地位。森林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形成通过生物技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合力,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森林建设过程中病虫害非常常见,并且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一旦森林爆发病虫害,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因此,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意义重大。传统的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是通过化学农药的方式,容易造成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树立起可持续控制的理念,以预防为主,通过生物防治技术,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同时能够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有助于森林多元化生态系统的建立,推动了森林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