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水稻种植产量及改善品质,就应积极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控制。首先总结水稻不同种植期的田间管理方法,其次分析水稻二化螟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后较为详细的探究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生化诱控、加大免疫诱控及农药减量助剂推广利用、生物防治等,希望对同行实践有一定帮助。
常德是湖南省的产粮大市,早在2017年,常德市香米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3 333.3 hm2,产量约为32万t。2018年水稻种植面积逾60万hm2,产量超过300万t。近些年常德地区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明显增加,为广大种植户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种植户思想也不能懈怠,要认真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二化螟是水稻种植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常年均可发生,危害严重。常德地区植保植检站主动引进、试验及示范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技术,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推广了一些成熟度高、适用性强的防治技术。
种植水稻作物前,种植户一定要完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规划准备工作流程,以从根本环节使作物种植效果得到保障,将病虫害给水稻生长状态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提升水稻成活率,这样才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首先,种植户要结合本地气候条件、降雨特征规划种植水稻的合适土壤,确保水稻生长过程中能由土壤获得足够的水分及养料。常德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偏短,夏冬季较为漫长,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变化,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 200~1 900 mm,无霜期长达272 d。其次,根据本地水稻作物的现实种植需求进行合理松土,借此方式提升土壤内的含氧量,对水稻健康生长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选种,完善栽培与抚育过程,增强其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水稻秧苗死亡的风险,增加产量。常德地区可以选择农香24、农香42水稻种子种植。
水稻出苗期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水稻能正常出苗,增加存活率。对水稻出苗过程进行适当维护,减少风雨等恶劣天气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提升出苗过程的顺畅度。水稻出苗期间,建议把种植温度调控在25℃上下,当温度偏高时要及时通过通风进行降温,以防部分水稻栽培期发生“烧苗”等状况。种植户主观上加强水稻生长状态的观察,当出现大范围一心一叶的生长态势时,一定要调低种植温度,将作物种植温度维持在20℃左右,如果遇到--7℃的低温时,种植户要及时采用增温手段,比如增加覆盖物厚度、生烟增温等,以防局部发生冻害情况,当然也要严防温度过高而出现烧苗状况。
一叶一心之前,因为水稻秧苗较为矮小,外界温度相对较低,故而将低秧苗进行密封保存,关于水分的管理问题,在确保苗床底水浇足以后,尽可能不要开棚浇水,维持床土整体透气性优良,若观察到局部缺水时,可以少许喷浇。一叶一心以后,需要严格控制浇水过程,观察早、晚间叶水珠大小,观察中午时分高温条件下心叶是否发生萎蔫或者卷曲等状况。若发现床面泛白,秧苗根系发育状态良好,早、晚间叶水珠变小或者午间心叶有萎蔫或卷曲表象时,种植户一定要及时浇水,且要做到一次浇透,尽可能的减少浇水频次,借此方式为水稻健康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分蘖是水稻生长特性之一,为增加水稻作物产量就一定要做好分蘖期的管理工作。首先追施分蘖肥,分蘖期适量增加氮肥用量,有益于增加单株茎蘖数。可以分2次施用蘖肥氮肥,首次施入总氮肥量的25%,间隔10 d以后再施分蘖肥,是总量的15%,选择尿素作为肥料即可。其次,维持浅水水稻移栽到田间以后需要浅水活棵,这样才有利于扎根,加速返青分蘖进程。直播田三叶期以后,移栽田活棵后就进入到了分蘖期,要对其进行浅水勤灌,水稻田水层通常要被控制在3 cm以内,湿润与浅水结合运用,运用水分调送肥,使水稻生成发达根系。最后,及时进行晒田水稻分蘖期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合理控制水位,当估测整个种植田总茎蘖数抵达计划穗数的80%~90%时,种植户要及时排水,结合作物实际生长态势进行晒田,实现对无效分蘖及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进一步优化根系生长效果,为形成壮秆大穗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是6月25日~6月30日。晒田时间建议设定在6月末~7月8日,7月8日以后进行灌水施用穗肥。
水稻结实期直接影响着作物每穗粒数、粒重与最终产量,该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粒大饱满、穗多、防控空壳秕粒。在田间水稻出穗扬花过程中,田间要维持适宜的水层厚度,加强水温的调控力度,提升空气湿度,对开花授粉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到灌浆期时,建议运用干湿交替,以湿为主的灌水办法。浇灌1次水以后,自然渗透落干3 d,然后再灌水1次。按照以上模式反复进行数次,提升种植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水稻根系活力,有助于提高结实籽粒的饱满程度。步入至蜡熟末期时,种植户应放干田间内的水分,以确保籽粒质量,使其能顺利进到待收状态。水稻出穗以后,若观察到叶片过早泛黄、掉落,养分供应不够时,可以施用少许速效氮肥,延迟叶片衰老进程,改善叶片功能,增加籽粒灌浆的充实度,也可以喷施约2%的尿素。
近些年中,常德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长,部分地区水稻品种呈现出多、杂、乱等现象,插花种植的情况屡见不鲜,外加不同种植户运用直播、机插、人工栽插等多样化栽培形式,以致部分水稻的分孽期、破口期明显被拉长,各地形成了很多“桥梁田”,种植田受害面积明显增多,为螟虫的生长、摄食、繁殖等创造了优势条件。
秸秆整体严禁焚烧处理,稻草还田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增趋势,二化螟虫源基数相应增加;机收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占比高于90%,为二化螟越冬创造了“温床”,导致其自然死亡率明显降低。另外,常德地区冬种油菜田也为二化螟顺利过冬提供了良好场所。油菜面积相对较大,以致早、中稻插期相应被拉长,不利于种植户精准把握二化螟的最佳防控时间。
很多种植户已经认识到二化螟的危害性,防控虫害的意识明显提高,但是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存在盲目投药、打保险药、随意增加药剂施用剂量等情况,以致二化螟的抗药性增加,很多天敌被杀死。后续水稻种植时害虫猖撅为害,传统药剂很难取得理想的灭杀效果。
一是合理推延水稻的播种时间,这是有效规避二化螟为害的可行方法,相关部门加大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包括机抛秧、机插秧等,躲避一代二化螟前期虫源与秧田中产卵的时间段。比如对于常规稻,可以将其播种时间推延到5月20日左右,移栽时间通常选定在6月20~25日,能够在秧田期有效消除一代二化螟的主峰幼虫。而是尽早灭杀越冬幼虫,借此方式减少次年田间虫害基数。水稻茎秆、稻茬等均是二化螟幼虫越冬常依托的位置,种植户及时将其清除干净能实现对过冬虫源的有效控制,例如在收割水稻以后运用土壤翻耕、灌水泡田、清除田埂杂草等办法。
可以在水稻田旁栽种特殊的香根草等植被,建议在3月底~4月初栽植,可以运用分株形式进行移栽种植,建议田埂种植2行,控制丛间距3~5 m,行间距50~60 m;并且第一年种植活棵以后,次年及后期均无需再栽种,利用其能有效引诱二化螟前来此处产卵,卵孵化以后摄入香根草就会因中毒而死。二是运用性诱剂,即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诱剂,引诱雄虫来交配,不仅能有效诱杀二化螟成虫,还能扰乱其正常交配产卵活动,进而减少后代田间虫害的密度。三是在种植田间局部悬吊太阳能杀虫灯或枯虫板。二化螟自身有较强的趋光特性,夜间频繁活动,可以尝试在田间悬挂太阳能杀虫灯以实现集中诱杀,建议把杀虫灯吊悬挂于稻田埂的铁管柱之上,吊挂高度是杀虫灯底距离水平地面1.2~1.5 m,相邻2个杀虫灯的距离以100~150 m为宜,呈棋盘式排布,单台灯的有效控害面积约0.67 hm2。二化螟对黄色等色彩体现出一定趋向性,故而可以把黄色枯虫板悬挂在水稻田埂,有助于提升螟虫的防控效果。
一是运用天敌生物。二化螟的天敌较多,包括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可利用天敌生物达到防控二化螟的效果,通过在水稻田埂边上栽种芝麻或播种三叶草等显花植物的方式去吸引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为他们创造正常生存、繁衍环境,提升天敌的交配繁衍率,增加局部区域中的天敌数目。近些年中设计研发出了一种“生物导弹”防治技术,其原理是运用赤眼蜂把经高新技术处置后的强毒力剂传送到害虫卵块表层,导致初孵幼虫因感病致死,实现对目标害虫危害过程的有效控制。二是运用生物农药,使用这类农药时不会污染生态,不会给人畜带来毒害作用,也不会造成二化螟抗药性增加,属于无公害农药的范畴,有防治效果好、毒性低、残留时间短暂等特点。三是运用纳米农药,这是近些年开发出货的一种新农药控害技术,将其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能显著增强农药活性,减少药剂的施用次数与剂量,相关部门积极创建示范纳米农药甲维盐、阿维菌素防治效果的试验点、示范区,取得了较理想的虫害防治效果。
既往有研究发现,通过运用一些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充分激发植物本体的免疫反应,进而使其生成系统化的抗性能力,这种抗性具备广谱性特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功效。,另外,在运用农药防治办法时,可以推广应用农药减量助剂——激健,表面活性剂及部分油类物质是其主要成分构成,无毒害作用,有益于提升农药的防控成效。推广运用农药减量助剂后,能够使农药施用量减少40%~50%,明显减轻了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水稻是常德地区的一个主要种植农作物,实际种植面积很大,种植户广泛分布。为了能使本地水稻种植增产增收,就一定要运用最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方法,加强二化螟虫害的防控力度,结合实际种植田间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等,全面提升本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引领本地农业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