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依,邓龙飞,陈俊汶,陈海红,宋丹,李春连,韩胜男,杨苑艺
(1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汉寿 415900; 2 汉寿县崔家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汉寿 415900)
汉寿县位于洞庭湖西滨,沅、澧两水尾闾,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59″~112°18′,北纬28°36′~29°6′45″。耕地面积63 533 hm2,是我国粮食生产大县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按照农业部门的要求,全县深入粮食生产稳定增效行动中,全面推进政府支持、科技引领,推进“工厂化”集中育秧、转化新方式等措施,推广早稻集中育秧,发展双季稻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集中育秧可解决水稻育秧环节繁琐、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成本高、用工多等突出问题,提高水稻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让农户从繁琐的育秧环节中解放出来,稳定早稻生产、减少直播和耕地抛荒[1]。“工厂化”大棚育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汉寿县“工厂化”大棚育秧的发展情况,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基层“工厂化”大棚育秧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汉寿县粮食收获面积92 532 hm2,总产598 082.2 t,其中双季稻面积80 513 hm2。2022年为确保粮食安全,以推广早稻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为抓手,推动粮食生产再上台阶。2022年,全县推广早稻集中育秧30 279 hm2,其中专业化集中育秧14 140 hm2,推动全县完成早稻播种面积39 884 hm2,确保全年双季稻面积80 820 hm2以上。水稻综合机械化率83.6%,提升1.5%以上,机插机抛率增长4%以上。汉寿县水稻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稳定了双季稻面积,减少了直播,杜绝耕地抛荒。汉寿县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耕地质量不下降,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引导抛荒撂荒耕地向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流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1.2.1 基本情况
“工厂化”大棚育秧是指在钢架连体大棚里由具有丰富经验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合作社、集体或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可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装备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育秧的一种大规模育秧方式[1]。其不受天气、温度的影响,可提前育苗、缩短周期、培育壮秧,具有省时、省工、省力、省田、增效等优点[2]。汉寿县政府加大扶持投入,依托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引导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生产高效的育秧基地,推进早稻集中育秧。2021—2022年全县共新建10个“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总面积6.4 hm2,可插大田510.67 hm2。全县配套催芽密室6个,智能催芽齐苗可插大田面积960 hm2。
1.2.2 育秧效益
“工厂化”大棚育秧有利于稻苗整齐一致,加快了秧苗生长,缩短育秧周期,克服了因天气变化导致的烂秧现象,可以保温、保肥、保水,节省人力、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移栽秧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减少机械漏插率,为获取高产奠定了基础[2]。调查显示,“工厂化”大棚育秧是人工的20倍[3]。“工厂化”大棚育秧能克服温度、水分、土壤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有效地保障育秧时间、秧苗质量。按照大田节本增收2 249.9元/hm2计算,全县“工厂化”大棚育秧可节本增效330.9万元,大棚闲置后种植秋延辣椒或其他蔬菜,按照收益119 994元/hm2计算,育秧大棚其他收入可达76.6万元。
1.2.3 移栽方式
“工厂化”大棚育秧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和机抛。对比手抛秧,机抛机插秧节约用种和秧田,降低劳动程度和成本,抗逆性强,病虫害相对较轻,增产增收。调查显示,机插秧和机抛秧大田分别可节约用种30.0、22.5 kg/hm2,节约秧田67%、50%,节约秧田成本1 500、900元/hm2,产量增收10%、8%,减少农药次数1~2次。
2.1.1 成立领导小组,开展办点示范
成立了集中育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行政保障,开展办点示范。
2.1.2 推行责任制、落实技术指导
推行了县、乡、村三级领导抓,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村支两委包大户的“三级联包”促,乡、村、户“三级签约”保的责任制,将“工厂化”集中育秧目标任务落实到户、到田。落实技术指导,适时移栽,对于叶色褪淡的秧苗,宜在移栽前3~5 d施一次送嫁肥,按每公顷大田用尿素60~75 kg兑水7 500 kg在傍晚洒施,施后洒清水洗苗,防止伤苗。精整稻田,力求达到平、净、肥,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整平后沉浆2~3 d,栽插时保证田间有1~2 cm 薄水层,水稻抛插秧叶龄以2叶1心至3叶1心期为宜,秧龄控制在25 d以内[3]。一般抛插深度控制1.5~2 cm,要求抛插后秧苗不漂、不倒[4]。对机械无法作业的区域以及连续缺3穴空苗的地方,应及时人工补苗。
2.1.3 出台集中育秧奖励扶持办法
县财政安排集中育秧专项资金,用于推广早稻集中育秧特别是“工厂化”集中育秧的奖补。在国家、省补贴的基础上,新建“工厂化”集中育秧大棚县里累加大棚建造补助50万元/hm2。2021年全县集中育秧大田补助900元/hm2,另机械化移栽根据不同方式给予分别补助600元/hm2和1 350元/hm2。
在改进完善原有育秧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支持新建一批应用便捷、高效的标准化育秧基地。2021年,在毛家滩、岩汪湖、丰家铺、洋淘湖新建了5个“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总面积2.56 hm2,其中2个高标准“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2022年,在岩汪湖、沧港、酉港、罐头嘴新建5个工厂化育秧大棚,新建面积达3.83 hm2。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开展“工厂化”大棚育秧,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推进了土地托管、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新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加强生产能力,让散户轻松种粮。
2.3.1 实行统一管理
健全“工厂化”集中育秧精细管理服务制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推广“网格化”监管,做到每个集中育秧片区配备一名行政责任人和一名技术责任人,对“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增加1名专干。全县所有“工厂化”集中育秧片区实行标示标牌、派员驻点、新型主体支撑、订单生产、技术措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六统一”管理。
2.3.2 开展技术服务
县农业农村局多次开展督查指导,并积极争取省农业农村厅选派工作组对汉寿集中育秧进行驻点调研指导。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观摩活动,积极创办标准化育秧基地和集中育秧生产示范样板,指导种植大户集中到“工厂化”大棚育秧中心进行育秧,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及时开展生产工作。充分发挥农技专家服务团队作用,与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指导服务,解决生产疑难问题。
“工厂化”集中育秧在生产应用实际中,生产成本高,能机械化代替的工序不多,较费工。据调查,高标准的大棚育秧工厂平均造价589万元/hm2,一般工厂育秧大棚平均造价174万元/hm2,若无财政扶持,一般主体难以实施,推广难度较大。另外,因管理维护不当,造成大棚失修,将会影响农业生产,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制约[5]。汉寿县采取的是“先建后补”的补贴方式,对于大多数建设主体压力较大,且风险较高。目前高标准的育秧大棚里配套的循环育秧机每套26.8万元,智能化自动播种叠盘流水线每套2.8万元,造价较大。一般大棚集中育秧目前平整秧田、摆盘灌泥、播种和盖膜等程序中暂无机械代替,育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可能是制约“工厂化”集中育秧推广的又一因素[6]。
在水稻工厂化育秧中,流水线的作业、基质的质量和用量、大棚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等都是影响秧苗的重要因素。若播种流水工作效率与实际有差距,将满足不了播种量的需求,会影响播种和秧苗生育期;基质营养成分不高、营养不均匀,基质土用量不足,不能满足秧苗生长需要,秧苗较弱,可能出现叶片发黄等现象[1];如果大棚内温湿度调节不好、通风不够,水稻秧苗会容易感染稻瘟病及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7]。
鼓励多种主体开展集中育供秧服务,项目资金也向集中育供秧基地倾斜,尤其是对“工厂化”大棚育秧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加大农村合作社培养力度,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发展新型主体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4,8]。
4.2.1 选择优良品种
汉寿县是双季稻生产大县,早稻集中育秧是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要举措,落实早稻和晚稻育秧关键技术对稳定双季稻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农户统筹做好早晚稻品种搭配,科学确定早晚稻的播种期和移栽期,力争实现早稻不出现低温烂种、晚稻能安全齐穗。合理种植专用型早稻和高档优质晚稻,避免品种多乱杂,满足市场需求。早稻和晚稻两熟模式的品种搭配需重点考虑2个关键问题:一是9月10日的晚稻安全齐穗;二是早稻成熟收割时,晚稻秧苗不能超秧龄。以中熟早稻品种搭配中熟晚稻品种最佳,一般早稻生育期109 d以内,如湘早籼32号、中早39、中早35、潭两优83、中嘉早17、陵两优211等专用型加工稻品种,播种期3月20日至28日为宜。晚稻则搭配生育期在118 d以内的品种,如玉针香、桃优香占、玖两优黄华占、盛泰优018等高档优质稻品种,一般6月下旬播种为宜。
4.2.2 培育壮秧
落实早稻保温育秧、病虫防控和肥水管理,加强秧苗田间培管,提高成秧率和秧苗素质。同时做好备用秧苗的准备。“工厂化”大棚育秧在播种前7~15 d用敌克松400~500倍液,对棚内土壤(基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出苗后,气温适宜时,适当敞膜散湿,减轻病害发生;遇晴天升温快,要及时敞膜降温,防止高温烧苗。秧苗2.5叶后至移栽前做好炼苗工作,以利插后迅速返青。在大棚内育秧,需要在铺秧盘前撒施48%复合肥600 kg/hm2。秧苗期一般不施追肥,如果叶色偏黄,有缺肥迹象时可施用腐熟有机肥。
4.3.1 合理利用钢架大棚
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充分利用的建设原则,钢架大棚既能用于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还可作为蔬菜瓜果春提早、秋延后及反季节栽培。秧好半年稻,苗好七分收[7]。有相关研究证实,采用“工厂化”大棚育秧培育出的秧苗素质高,土壤杂质少,降低了机械化移栽环节的故障发生率,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9]。同时秧苗移栽后,大棚内可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尤其可错时种植延后或反季节瓜果蔬菜,力争市场份额,增加生产效益,达到“一棚多用”的目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0]。
4.3.2 优化配套设施建设
突出“工厂化”育秧大棚的适用性、安全性和高效特性,引导大棚内既配备盘、播种流水线、规模浸种、保温催芽、操作道、遮阳网、炼苗、灌溉等设施,在减少投资成本的同时,增加产量,效益可增加2 250元/hm2[11]。
面对农村务农成本高、用工难等问题,发展粮食生产需要依靠社会服务促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翻耕、育秧、机插等农事托管服务,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增强生产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力量,推行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新模式,提高集中育秧积极性,既可缓解种粮成本高、机械化利用率低、用工难等矛盾,又可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问题[12-13],以此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让散户轻松种粮,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汉寿县有较长的早稻集中育秧发展历史,但多以湿润小拱棚为主,近两年来全县聚力推进“工厂化”大棚集中育秧,探索早稻集中育秧技术。现阶段及以后“工厂化”早稻集中育秧重点在落实关键育秧技术和产业化带动上,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严格统一管理、实行产业化推动,对提高早稻秧苗素质、推动产业联盟、提高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