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清 王庆军 盛修建(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山东 临沂 273400)
猪湿疹病是一种因外在环境或个体因素引发的生猪表皮或真皮皮肤感染并出现炎症变化的疾病,属于过敏反应,主要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8月。受环境清洁度、光照、温湿度和养殖密度等影响,不同生理阶段猪只感染后发病率不同。病猪发病后会出现瘙痒,皮肤表面有红斑、疹疮,急性湿疹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呼吸急促等,慢性湿疹会出现表皮增厚,体瘦毛逆等症状。不同湿疹症状均会消耗生猪体内的营养,影响生猪正常出栏和繁殖,因此,养殖户需要做好猪湿疹病的早期防治,尤其是从中兽医角度清除病猪体内湿毒,并对创口进行消毒,减少湿疹造成的消瘦、贫血等不利生猪生长的因素。
1.1.1 清洁不良首先,猪舍环境卫生清洁不良或长时间缺乏彻底打扫,造成地表面有粪污或尿水,地面或墙面裂缝处存有寄生虫,生猪长期接触粪污,猪体的清洁度差,容易有寄生虫或蚊虫叮咬造成皮肤表面有伤口,细菌或寄生虫在定植的过程中会分泌毒素,生猪皮肤瘙痒感加剧,易于引发湿疹病。其次,生猪体表有创口后,养殖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碘酒或其他消毒剂清洁消毒,而是用肥皂水刷拭清洁,碱性的肥皂水会增加猪表皮的敏感度,若创口面积较大或恢复时间较长,在多次的无效清洁和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红疹红斑,若猪舍高温高湿时会出现湿疹病症。
1.1.2 光照不足猪舍内过于封闭,生猪所在位置无光照,且生猪没有定时的室外运动时间。猪舍内部通风不良,舍内的有害气体量累积,除了滋生病原微生物和蚊蝇外,猪舍内部环境的过敏原也会增多,容易在生猪抗病力较弱时出现湿疹。
1.1.3 温湿不当不同生猪生理阶段适宜的环境温度不同,温度不适会引发生猪食欲降低,抗病力减弱。当圈舍地面潮湿或降雨导致的环境潮湿时,生猪体表角质层容易软化,突发的物理刺激(生猪间碰撞)或化学刺激(皮肤表面有病理性分泌物)易引发湿疹病[1]。
1.2.1 遗传因素从湿疹感染的种类来看,有皮肤干燥性、过敏性、遇热性湿疹等,某些湿疹具有遗传性,因此应选择抗过敏性能高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生猪品种。
1.2.2 营养失衡生猪日常饲料品类单一,尤其是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造成机体内分泌失调,不仅会发生湿疹,还容易因皮肤抗病力弱出现寄生虫或其他感染。
1.2.3 疾病因素生猪消化不良,出现胃肠炎或肠便秘等,胃肠内滞留的物质被大肠杆菌或其他有害菌群分解后会产生毒素,进而引发过敏性湿疹。
猪湿疹病从5月开始流行,一般可持续到8月下旬逐渐降低。5月、6月、7月、8月的发病率分别为19%,32%,40%,8.5%,发病率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6~7月高温高湿为发病高峰期[2]。
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抗病力不同,皮肤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因此猪湿疹的发病率也不同。哺乳仔猪抗病力弱,尤其是胃肠道消化机能不完善,一直到2月龄前,仔猪因湿疹引发的皮肤瘙痒、生长发育减缓时有发生,仔猪断乳后由于饲料种类和分群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因环境温湿不适出现过敏反应,2月龄内仔猪湿疹的发病率达20%。架子猪(<60 kg)由于抗病力的增强,湿疹的发病率会下降,一般为6%~10%,随着架子猪体型的增大,新陈代谢开始减缓,若此时营养摄入单一或舍内环境卫生不良,湿疹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同时湿疹与生猪个体体重密切相关,一般体重>60 kg的生猪湿疹的发病率维持在9%~11%。一般体型瘦弱、膘情较差或患营养消耗性疾病的生猪容易发生湿疹病,皮肤红斑、疹块会多次反复出现。
从猪湿疹病发病的环境因素来看,猪舍内光照、清洁、温湿、养殖密度等均会影响猪湿疹的发病率。中午或午后有阳光光照的猪舍,湿疹的发病率在6%~8%,而光线暗、光照时间不足时,猪湿疹的发病率为23%~25%。猪舍清洁度较差,猪体表面长期不清洁的发病率可高达35%,定期清洁猪舍,猪舍内无粪尿堆积,生猪皮肤表面无粪便或污物粘连的湿疹发病率不到10%。若猪舍养殖密度过大,猪只容易发生碰撞,湿疹的发病率达20%,而养殖密度小,则发病率为9%~11%。
急性湿疹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断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成年母猪发病率低,急性湿疹病程可持续2~3周,最长不超过1个月。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略微升高1℃左右,表皮颜色发红,病猪的面部、耳根处会有许多红色斑点,大小如米粒状,发病3~5 d后,红色斑点从头部向颈部、前胸和腹部两侧蔓延,少数病猪的内股部也会有米粒状的红色斑点。2月龄内的仔猪在红色斑点基础上还会出现丘疹、水泡,大小如豌豆状。病猪皮肤瘙痒,喜到地面、墙面或圈栏处摩擦,仔猪还会与其他仔猪身体摩擦,丘疹和水泡摩擦溃烂后会出现浆液性脓汁或血液,病变皮肤干燥后会形成深褐色或黑色痂皮[3]。病猪发病期间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病猪皮肤无光泽,病仔猪容易受到惊吓,消瘦,病情严重的体温升高到40℃,伴有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症状。
慢性湿疹主要见于膘情较差的架子猪或营养摄入单一的母猪,慢性湿疹的病程可持续4~8周,病程长的可持续12周左右。发病初期,病猪食欲正常,无全身皮肤过敏反应,随着病情发展,病猪采食量下降,耳根、颈部、胸腹内侧皮肤粗糙,有脱毛现象,触摸时发现这些病变皮肤粗厚,有许多磷屑,随着病情发展,病猪皮肤有黑色脂肪苔,整个病程伴有强烈的瘙痒感,可观察到病猪易在硬物处进行摩擦。
病猪在急性湿疹基础上伴有发热症状,其为热盛型湿疹,治疗原则为祛湿解毒,清热凉血,方剂为滑石8 g,甘草8 g,龙胆草、生地、大青叶、车前草、黄芩各15 g,白茅根、生石膏、山牡丹各30 g,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续用药3 d,同时做好外部皮肤清洁和药物处理。若病猪因为脾虚出现湿疹,其为湿盛型湿疹,治疗原则为健脾利湿、活血生津,方剂为苦参、焦槟榔各10 g,生地、白术、陈皮、地肤子、茯苓皮、薏仁米各15 g,山牡丹30 g,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续用药 3~5 d[4]。
慢性湿疹病程长,主要做好患部皮肤的处理,并通过中药方剂调节脾胃。内服方剂为白芍7 g,栀子、紫草各20 g,菊花35 g,甘草、葛根各80 g,加入1500 mL清水熬制500 mL,去渣分3份量给病猪灌服,每天1次,连续用药3 d。
外用方剂为甘草、苦参、苍术、荆芥各10 g,金银花、防风、地肤子各12 g,薄荷15 g,研制成粉末,与少量棉籽油调制成膏状,每天涂抹2次,连续用药3~5 d,每次用药前注意创口清洁后再用药。
夏季温度较高,可先用干净的温水冲洗病猪表皮的汗液和污垢,溃烂和结痂皮肤用0.1%高锰酸钾冲洗,保持创口的清洁。
根据病变皮肤类型进行对症处理,若病猪病变皮肤出现红疹、丘疹症状的过敏反应,病情较轻的可以涂抹3%来苏水或2%明矾水,然后涂抹适量的红霉素软膏来消炎。
若病猪病变皮肤出现浆性黏液或水疱溃烂、糜烂等,先用碘伏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晾干后均匀撒上少量的生石灰与白醋(1∶1混合)的膏状物,每天涂抹2次。
若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全身发热症状,可以肌内注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用量为2~3万单位/kg·bw)+维生素C注射液(每次用量为0.2~0.5 g),并皮下注射氯化钙注射液(用量为0.05~0.1 mg/kg·bw),1次/d,连续注射2~3 d。
病猪病变皮肤处于痂皮期间,每天都要进行创面清理,涂抹氧化锌软膏,2 d用药1次,直至痂皮脱落长出新表皮。若病猪瘙痒不安,可以在患处喷洒1%石碳酸酒精溶液,这样可以缓解瘙痒感[5]。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防因拥挤造成外伤、抢食等问题。断乳仔猪为0.37~0.40 m2/头,架子猪为0.6~0.7 m2/头,育肥猪为1~1.2 m2/头,哺乳母猪为3.3~3.5 m2/头。
夏季高温时可采用喷淋降温,这样不仅能散去猪体表热量,还能有效清除生猪体表的污垢。
猪湿疹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急性湿疹常伴有皮肤浆液脓性渗出,溃烂、结痂,慢性湿疹则皮肤瘙痒,表皮粗糙,鳞屑增多,会严重影响生猪食欲和日增重。中兽医以除湿解毒、凉血活血为治疗原则,并结合外部皮肤清洗、消毒与西医的抑菌药物相结合促进病猪尽快恢复,养殖户还需要做好日常的环境清洁,加强通风,控制养殖密度等,为生猪生长和生产提供舒适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