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将于2023年开设“中国全科科研能力建设”专栏,这是《中国全科医学》杂志进一步提升全科医学科研质量、为读者提供学术支援的重要举措。专栏的目的是:通过系列文章,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在全科科研中可能用到的科研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提领,形成供学术型全科医生使用的参考资源。期望以此为契机,提升我国全科医学科研的能力建设,促进全科科研的伙伴关系,发挥中国全科科研在学界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全科医学服务质量提升。
以下是目前全科科研中的常见问题,也可能是学术型全科医生面临的困惑与瓶颈。
研究者的方法学比使用的方法更重要。“基于实证或经验的认识论”与“基于解释或建构的认识论”对应的假设、推理方向、科研方法不同。通常争论的定量与质性问题,实际上首先是推理方向问题(演绎或归纳),然后才是具体研究策略。本系列文章是在上述认识论和推理方向的基础上,对各种研究策略的解读,而抽样方法、问卷设计、访谈技术、数据分析等是具体方法。
一是从方法学出发选择策略和方法,这与研究者擅长的方法和思维特点有关,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选取的方法是否适合回答研究问题;二是从研究问题出发选择策略和方法,是研究者对下一步的逻辑思考,即用什么方法回答这一问题,通过对备选方法的了解和评价,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科研文章中的“资料与方法”是让读者知晓研究的做法,其表述的具体程度应以“可重复”为原则,这也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方法的表述格式与所属学科领域有关,对于成熟的方法,可以通过引用文献的方式来说明。
具体体现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两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涉及正确的操作工具,以保证获取到的数据真实、可信,符合设计要求。数据分析阶段应该是方法的最后收敛阶段。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方法应用盲目,为方法而方法,为统计而统计。
自反性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自身信念、判断和做法的证实倾向,这种倾向影响了研究过程和结果。思维静默主要是评判和思辨的不足,加上观点自闭和缺乏争辩。无偏和中立,是任何方法学和研究者的基本素质。
在学术领域,捍卫一个名词或方法的严谨性是常见现象,这是学术思辨的具体体现。不过学术严谨不能等于现实可行。有些在学术上看起来不太严谨的做法,实际上却行之有效,这并不罕见。
首先,方法是用于回答研究问题的,因此清晰、明确、有意义且可操作的研究问题是选择和应用研究方法的前提;其次,科研方法在全科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也能用到。需要实现“科学严谨”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平衡。
很多研究方法不是全科医生临床使用的工具,如全科医生在看诊过程中不依靠量表,而是有独到的临床范式,如莫塔全科诊断模型。但医生也有用到量表的机会,如学术型全科医生开展教学和科研、做心理咨询时等。
全科医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学科特征明确,但对其的研究却可透过多学科“棱镜”。除医学(含公共卫生学、护理学和药学)特有研究方法外,还包括社会和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信息学等,因此多学科服务团队和科研团队是本学科的显著特点。
基于上述问题,本系列文章坚持“以全科为中心,以服务读者为原则”,力求实现:(1)把研究方法作为全科医学科研发展的工具,以问题为起点,支持学术型全科医生以更好的方法回答全科研究问题,从而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对科研方法学的介绍不以让全科医生成为“方法学专家”为目的,而是为了让全科医生理解如何选择工具,如何在特定研究问题下找到合适方法;(3)兼顾全科医生的自导学习特点,提供全科医生当下就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全科医生思辨和评判的需要;(4)组建多学科写作团队,以促进科研方法与全科医学的合作伙伴关系;(5)邀请学术型全科医生加入写作团队,邀请外部全科医生试读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