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曼
(北京中科国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71)
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配套服务等,其中环境绿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达到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传承乡村特色文化的作用。探究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乡村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有效加快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1]。
L村建于清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现今仍保持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土风情。L村地处北京西北部山区,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L村四面环山,两面向水,自然环境良好。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7.03%,地势北高南低,村址海拔320~400m,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山村。村内有一条河流纵贯全村,结合周边用地情况进行了防洪安全措施,在村口汇集成一个小型水池[2]。
在村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村民住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对乡村绿化工作,未意识到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及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目前村庄绿化面积较大,但多以宅前绿化或者尚未利用的灌木林地、边角荒地等为主,仅在村口和主要道路两侧进行了局部绿化美化,其他区域仍以群众自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强、参差不齐,忽视了美化,也不能满足村民娱乐休闲功能[3]。
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粗糙,管理粗放。村口和主要道路两侧已经绿化的部分,由于缺乏管理,景观效果较差。村内排水沟等低洼处常被村民用来倾倒垃圾、废弃物,严重影响村庄环境[4]。另外宅旁空地柴火、建筑垃圾等随意堆放,严重影响整个街巷的整洁。
L村山地特色明显,红色文化突出,红色历史遗址丰富,山、水、林、田、居生态景观要素丰富,然而村庄绿化环境中利用不足,缺乏当地传统特色的体现。
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大部分村民对住宅进行旧房翻新或者拆除重建,建造千篇一律的新式住宅。这种自发性和随意性是的建筑形式布局混乱无序,建筑的色彩、风格、形式布局等风格各异,差异化明显,新式多采用贴面瓷砖、混凝土、塑钢等材质,与原有的砖石结构的民居小院差异较大[5]。
依托L村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风景及人文环境将其建成以红色旅游为特色,风景优美、文化体验丰富、配套完善、人居幸福的京西北特色山地休闲旅游村。
3.2.1 整体规划原则
统筹村域生态、生产及生活3种空间,彼此相互融合形成乡村真实完整的景观风貌。以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山水林田生态资源,以本村自身地形地貌、山体水系、坡地梯田等生态空间为乡村绿化重点。此外,村民住宅是乡村生活中最重要的空间,需将其融入村域的绿化景观规划中,使自然与人工景观相协调[6]。
3.2.2 因地制宜原则
尊重村庄山地地形结构和风貌肌理,随形就势,塑造依山就势,临水而居的乡村景观风貌,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地挖掘L村名人铁事、历史古迹、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提取特色进行宣传及活化利用,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当地红色和民俗文化。
3.2.3 以人为本原则
在景观布局上充分调研分析村庄发展及村民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打造村庄生态景观,提高村庄开放空间的利用率。
3.2.4 经济适用原则
设计中进行景观分区,区别重点地块及一般地块,进行不同层次的景观设计。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具有景观效果的同时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美丽乡村绿化应广泛使用抗寒耐旱、病虫害少、低修剪、低养护的植物品种,以降低后期的养护费用[2]。
统筹村庄山水林田居等景观因素,优化整体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带五区,一核多点”。依托现有的村庄主要道路及水系打造一条串联整个村域的滨水活力景观带,在重要节点或者开敞空间设置可停留、可观赏、可体验的景观节点。依托现有生态本底和特色打造森林保育、特色山居、田园风光和生态休闲四大风景区,并提出不同的绿化景观规划要求。
森林保育区: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上禁止进行任何的人工绿化景观建设[7]。
特色山居区:本次景观规划重点区域,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打造突出L村红色文化和生态优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宁静优美的美丽景象。
田园风光区:村庄周围农业主要以种植核桃和香椿为主,在现有山地经济林种植基础上,丰富产业类型的同时增加生产性景观的美观性,并发展林下花海,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
生态休闲区:保护优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适当增加游览步道、游憩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山地徒步、极限穿越、户外拓展等森林休闲旅游项目[8]。
3.4.1 人居景观
L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山村,大部分农房有着较为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原生态砖石筑基砌墙,瓦片覆顶(一般为红瓦或灰瓦),近几年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间、风格等方面参差不齐,影响整个乡村环境的协调与美观[1]。故在本次规划中对乡村建筑提出管控要求,立足本土,沿用原有合院是乡村建筑形式,建筑立面采用砖石和木材,体现自然之美,营造出令人向往的自然乡村建筑景观氛围,达到新建或者改建建筑与现有建筑的融合。
(1)建筑层数以低层建筑为主。
(2)建筑材质以原有砖、石、木材、玻璃等材质为主,减少水泥的使用,还村庄乡野氛围,反应山村的特色。
(3)建筑色彩以饱和度低,明度中等的石材灰色系、砖木咖色系为主。
(4)建筑立面可采用乡土性攀援植物设计垂直绿化空间。庭院景观改造设置乡土特色的景观小品,硬化庭院铺装,种植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乡土植物。
3.4.2 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进行河道沿岸景观整治,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1)驳岸设计。村内水系驳岸大部分已经进行了人工改造,多为硬质驳岸,亲水性和可达性较差,缺乏停留节点空间,河岸绿化景观有待提升。本次规划优先保障防洪功能基础上,结合周边用地功能及地形,在未进行驳岸设计处尽量采用自然式布局,配以本土水生植物,突出乡土特色。驳岸应尽量贴近水面,在较宽敞的地方,设置亲水平台、观景亭,增设防水耐用的休憩座椅,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应在亲水平台上设置相应的防护栏。如岸边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则可以设计疏林带,种植可供踩踏的草坪,还可以开辟游憩步道,为村民、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憩场地[3]。
(2)植物选择。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在水系两侧结合现有地形特征、道路系统规划及驳岸线走向,疏密有致的种植可观赏的桃树、杏树、梨树、黄栌、五角枫等树木,增加河道景观漫步道、木栈道等亲水设施,打造一条春有花、夏有彩、秋观叶、冬季绿色不断、季相特色鲜明的滨水景观大道。水面植物不宜太过密集,种类选择宜简不宜杂,面积不宜超过水体总面积的1/4。
3.4.3 道路景观
村内主要道路依山就势而建,均已硬化,保持原样。村内非硬化道路,就地取材沿用当地原有砖石路面,结合现有地形保持自然弯道。利用道路自然的高低起伏和蜿蜒性,在两侧有空间的地方种植乡土草本花卉,搭配观赏性的不同层次植物,美化乡村道路景观。
3.4.4 护坡景观
村内地形复杂,护坡较多,但多是简单硬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景观性较差,本次规划建议根据村庄内护坡类型进行不同层次的景观提升改造。
进村主干道东侧石头山:石头山体少量落石的地方,可考虑混凝土喷浆进行护坡,然后在混凝土上进行彩绘进行宣传,展示L村庄红色文化,成为村内的网红打卡地。
进村主干道东侧不稳定斜土坡:土山山体可考虑分梯级生态护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同时美化环境。
村内不稳定斜土坡:村内基本都是具有混合功能的挡土墙,既有挡土功能,也具有吸引人的外观,植物更加丰富,观赏性更佳,同时增加园艺和园林景观元素的有用面积。
现状村庄内护坡文化墙元素单一、不够丰富,缺乏明确的文化主题,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本次规划建议如下。
(1)凸显红色文化。明确村庄不同区域文化墙的主题,突显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和内容,丰富文化元素和形式,增加色彩鲜艳、立体、丰富的重要节点表现,避免单一形式的审美疲劳。
(2)增加垂直绿化。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形成的挡土墙进行垂直绿化改造,单层级挡土墙改造为多级挡土墙,不同层级上进行绿化种植,缓坡台阶绿化,对缓坡路边挡土墙下的边角空间,进行平整、台阶绿化。
3.4.5 街巷景观
主要以步行为主的街巷空间为主,按照各自宅前屋后各自负责的机制,清除宅旁堆积杂物梳理绿化空间,无空间的以垂直绿化、点状观赏性植物或者盆景来点缀,局部宽敞地带设置口袋公园,加入乡土性体验景观,如水井、石墨、农具等乡土小品,增加公共空间的游憩、休闲功能。
3.4.6 重要节点景观
(1)村庄入口。现状为村内主要的人流聚集地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有一颗大核桃树,建有健身园和公共厕所,也是进城公交站点,目前缺乏配套的休闲设施,绿化景观单一,标识性不强。本次规划去掉健身园的矮墙与旁边大树空间连成一片,增大游憩空间,增设座椅和L村村庄标志,路旁增加本土可观赏的花卉种植提升道路绿化环境。
(2)村委会西记忆广场及文化墙改造。现状是本村重要公共活动空间,集聚着村委会、村史馆、文化活动室、接待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是村内地势较高的一处观景平台,向西、向北、向南都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体景观,但目前现有的文化墙比较破旧,高度较高遮挡观景视线,街道上堆放着一些杂物,空间仅是简单的硬化,缺乏设计。本次文化墙改造的原则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充分考虑建设和后期维护的成本,本次规划利用村委会这一排现有公共服务建筑的外墙进行改造作为宣传文化墙,展示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村民公约等等文化,以红色、白色为主色调。拆除原有的文化墙,采用山的意向,用混凝土制作一条连续高低错落的低矮防护栏,弧形与远处的山体轮廓作为呼应,多层次的设计更加灵动也能为游客、居民提供休憩的座椅,同时在适当的位置增加可观赏性的本土花卉绿植进行点缀。村委会北侧较宽敞的地方设计一处L村记忆广场,整理村委会外墙,改造为历史文化墙,将村庄红色革命文化、村庄历史等影像,成为历史轴线串联的文化影像墙。
(4)街心公园。村委会北侧现有小型香椿园一处,现状比较杂乱,影响街道景观,本次规划通过加可进入活动场地、休息设施及可观赏的花卉,将其改造为可供村民游憩停留的街心公园,美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5)红旗广场。武装部旧址前现有空间场地利用不足,缺少吸引人停留聚集的设施,缺乏绿化,乱堆乱放影响美观,同时考虑夏天比较炎热,空旷的场地没有遮荫,利用率不高。本次规划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提供可坐的花坛,吸引小朋友的旱地音乐喷泉,即可表演也保有活动场地。
(6)接待室院落。接待室建筑主体形式和布局保留原乡村民居样式,但窗子为铝合金玻璃窗,外观上不太协调,院落进行了简单的硬化。本次规划建议将其窗子改为木框架和玻璃窗,在房前种植高大乔木,为庭院遮阳,同时降低对建筑内的遮光,靠近南墙的地方分层次种植花卉、灌木等,丰富庭院景观,在庭院中间部分可种植草坪或铺碎石,形成开阔空间,便于交流。
本文以L村景观规划为基础,通过对其园林绿化的建设背景以及现状问题分析,从园林绿化专业角度阐述了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和改造策略,探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背景下,运用园林绿化专业知识科学推进乡村绿化景观建设发展,促进北京周边山区生态旅游村结合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整体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展现村庄特色文化,促进乡村发展,达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