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孕育产生的精神成果。这一伟大精神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根、理论之基、实践之底和人民之魂,又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创新理论与文化根脉、政党品格和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互通中寻求根基和显影,从而推动科学理论说服群众、崇高精神凝聚力量、光辉使命指引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马克思主义阐发了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世界市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展现出全新的理论谱系和救国图景,指引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深刻的思想革命引领创造伟大的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映照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观念和实践逻辑中,演化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的深刻内涵。
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在中国本土文化面前“失语”,反而融通了中国哲学的底层脉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理之道、哲思之辨和治世之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示,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脉脉相通。中国古代“五行说”蕴含了物质本源论的思想资源,“五行相生相克”揭示了联系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智慧。《荀子》所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2]荀子著,祝鸿杰校注:《荀子》,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5页。,阐发了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老子》所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3]老子著,陈忠译评:《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61—62页。,精辟地论述了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不仅镌刻在民族历史印记中,也在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内化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融通为新时代的“人民江山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相结合,孕育出新时代的“两山论”,等等。
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上的理想信仰是牢不可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以科学真理为基石,确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崇高理想指引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作战、与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作战、与多元彷徨的精神样态作战,以艰苦卓绝的实践行动一步步向共产主义理想目标靠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历史和现实生动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党拥有无坚不摧强大力量的动力源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将“美好社会”作为自己的高远追求,致力于构建“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的“小康社会”[5]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9页。,以及“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6]同上,第248页。。这一“美好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有互通之处。在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继而彰显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意志,甚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价值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崇高信仰、学脉渊源与现实发展的有机结合。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互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崇高信仰和科学真理性指引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精神文化的民族性特质,首先表现为对统一体的建构和维护,以及对统一体内民众的感召力和关怀度,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基和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7]《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理论源泉和精神动力,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
就前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马克思主义不是逻辑体系混沌、不具备现实指导力的假学问,也不是囿于一书一目、脱离实际的空学问,而是以现实问题和民众需求为指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学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聚焦的“改造世界”决不是漫无目的或肆意妄为,而必须是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指向和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说服力、组织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原因。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提出明确要求,指出“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2—163页。。这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既是行动作为的督促,也是行动方向的指引。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一以贯之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过程。
就后者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的政治逻辑、知识教育的学识逻辑和道德养成的价值逻辑等层面,都蕴含了经世济民、富国强邦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夙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恒久使命,亦或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定意志,都是这一精神基因在中国古代仁人志士身上的深刻印记。也正是在这一精神基因的浸染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义无反顾踏上救国富民之路。李大钊在自传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3]《李大钊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周恩来寄语(青少年版)》,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页。。当一批批肩负兴亡有责、矢志务实笃行的知识分子,褪去长衫穿上短褂,号召组织工人、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然生发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车轮已然印记斑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指向具有天然的契合。传承和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核,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更加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就是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社会精神文化作品更加完整地演绎中国共产党构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征程,激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中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内核,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建党救国、治国理政的百年理论演进和实践探索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这一价值内核具有理论层面的认识表达。真理源于诘问和辩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反动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丰富发展的。同时,唯物辩证法本身也将“斗争”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剖析,“对立统一”矛盾范畴与中华文化“阴阳相生”思想亦有渊源相通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勇毅”纳入伦理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礼记》中提到,“战陈无勇,非孝也。”[1]《礼记》,第543页。《中庸》将“勇”与“知”“仁”并列为“三达德”之一。[2]孔伋著,焦金鹏主编:《中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第41页。同时,中华文化强调群体价值观,倡导献身许国的精神品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坚定意志。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浸染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出发,兼顾斗争的科学性、原则性、策略性和艺术性,在一次次实践探索中实现了思想升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一价值内核具有实践层面的行动样态。从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再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特质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叠加之际,百年奋斗征程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交织着忠诚与勇敢、斗争与牺牲。党的一大即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页。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4]《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3页。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民族风骨,推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赞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斗争誓言。
无论是理论认知层面,还是社会实践层面,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内核都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职责、政治品格和政治作为中找到根基、找到结果,也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精神气概、道德精华和处事之道中寻到基因、寻到显影,并在二者的相融互通中解决民族生存危机,化解社会治理风险,谋求国家发展之道。
自政党政治产生以来,形形色色诸多政党,都代表了特定阶层的利益,但无一不是少数人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将人民性作为鲜明的政党品格,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页。这种价值追求集中凝练为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涵。这一内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认同,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和“不负人民”的价值要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必须建立在忠诚的价值准则上。党的一大纲领即明确,“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都可以接收为党员”[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第6页。。党的八大第一次将“对党忠诚老实”作为党员义务写入党章。[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6页。入党誓词将“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8]《十九大党章学习手册》,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4页。纳入其中。对党忠诚不仅是思想上的警钟,更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忠实践诺。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高度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1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忠”的价值观。《忠经》中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1]]马融著,陈才俊主编:《忠经全集》,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年,第1页。《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论语》,岳麓书社,2000年,第2页。这里的“忠”意在“弘道利君”而非“愚忠”。《荀子·臣道》中也曾言:“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3]杨倞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1页。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历来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指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4]《礼记》,第623页。。管子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页。。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赵清文译注:《孟子》,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330页。。《贞观政要》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7]吴兢主编:《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还揭示了民众的经济生活状况与社会治乱的内在关联。《管子》记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8]《管子》,第1页。。东汉王充指出:“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9]王充、陈蒲清点校:《论衡》,岳麓书社,2006年,第231页。可见,“民”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一直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治世逻辑之中。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具有政党属性、民族品格和时代气息的精神特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观念,积极培育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磨砺政治品质,贯彻群众路线,矢志不移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而不懈奋斗。
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引领时代,都需要依靠这个时代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先进地位的阶级和集团来完成。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天然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这种使命担当的生动体现和价值凝练。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洗礼下,中华民族走过了炮火洗礼的革命岁月、艰苦奋斗的建设岁月、锐意进取的改革岁月,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8页。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发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赢得了更为主动的历史契机、展现出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