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婷婷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目前民族特征、形态等均属于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因研究人员研究角度不同,对传统文化等的认知存在差异。我们认为传统主要是针对传承、传递等来说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传统”主要是指历史沿革中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行为方式。因其具有固定化的特征,使得其意境成为历史文化而被继承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则是指民族代代相承、能够展现起特质、风貌的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体表征,同时也是体现在物质、精神文化中。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据,其中包含老子道德文化、儒家、墨家等多元文化,在五千年传承中不断批判继承外来文化同时进行创新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历程、民族精神、理想追求,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养分的积累,具有浓重的历史底蕴与前进动力。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1.培养人格修养
传统文化中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的重点是伦理道德,所以说传统文化属于传统美德的体现方式。在古代孔子提出需要在知识学习以前完成个人品格修养,所以在现阶段发展中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完善人格修养,主动学习与继承传统美德。在学校中需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道德水平高的大学生,而这也与传统文化所重视的完善人格修养有着密切联系,能够产生促进作用。
2.重视民族精神
重视和谐统一属于中华民族中比较重要的核心内涵,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传统文化中始终贯彻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等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多样化艺术形式了解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文化意识与使命感,逐渐形成民族情感。所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就需要从实践活动出发,如学习唐诗宋词、民歌曲艺等艺术,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在学校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而在活动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与爱国精神,直接提升民族自豪感。
3.树立理想信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重视的理想信念、道德传统就是自强不息,所以在新时期发展中应当始终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各族人民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共同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所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发挥自强不息的教育作用,逐渐形成奋斗精神,实现民族团结。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文人志士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就需要将哲学思想、观点等引入到教育活动中,实现对教育资源的补充,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如:可以在社会生活、现实文化等环节中引入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如:可以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对优秀理想信念产生深刻印象,展现立德树人价值理念的影响力。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对国家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讲应当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学校中需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实现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确保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中华优良传统。可以说传统文化属于国家的灵魂,所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探索与学习能够对个体能力提升、促进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发展中应当具备居安思危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精神,主动参与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
(三)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热爱祖国文化与大好山河均属于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方式,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发展至今的关键就是具备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能够激发各时代人民敢于奋斗与拼搏的精神。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出现脱离问题,势必会产生社会重心偏离等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需要做好学生斗志培养工作,逐渐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社会主义中所倡导的价值受到了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如青年群体对西方节日的重视度超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出发,做好传统文化引入工作,在及时制止错误发展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育。在学校中还需要不断提升对引入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针对学生群体开展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程度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计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问卷100 份,有效率为100%,所得信息客观有效。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通过对“你更喜欢西方情人节还是中国传统七夕节”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后发现选择七夕节的学生占31%,而这也就证明了不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没有明显差别,从而证明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通过对“你是否能够准确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难以区分一般书法字体的学生达到40%,而可以区分字体的学生占51%,能够准确区分并说出字体的学生只有9%。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书法文化的认知并不全面。
3.学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通过调查“是否通过思政教育中获取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后发现,认为教师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穿插到思政教育中的学生只有13%,而认为可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占据26%,认为教师能够主动将部分做人原则等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占28%,认为可以通过教师偶然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占据33%。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知识在思政教育中比较匮乏。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重合度不高
虽然思政教育一直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准确说出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一是内容差异。思政教育主要以马克思教育等为主,传统文化渗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受到教材内容等因素的限制,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二是资源挖掘深度不足。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与思政教育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度,但是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可以发现,其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在资源整合、获取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得传统文化难以与思政教育融合。
2.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因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最终造成传统文化渗透形式化严重。如受到文理科性质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其不属于自身学习范畴,只有在考试中才会涉及,所以难以准确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另外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保持质疑态度,难以感受文化中友爱、团结等。
3.内容衔接性不佳
现如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不断推广,但是在思政教育中却并未实现有效衔接目标。一是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度不高,在课程体系、教育制度建立方面并不完善,使得学生选修欲望不强。二是受到专业、学科不同的影响,教师对其他学科的涉猎存在局限性,同时也影响到了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时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并未认识到自身的职能作用,将时间与精力放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引入重视度不高。三是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完善度不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讲,长期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不断提升文化素质。虽然目前文化建设方式比较丰富,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并未将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校园生活中,或是虽然在高校中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但是却存在形式化现象,表现为实质内涵不足等,在当地文化意义挖掘深度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造成其教育意义难以发挥。[1]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开始以后,为了寻求新文化,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批判传统文化。受到部分激进人士思想、行为等的影响,使得西方文化开始盛行,出现全盘西化等问题。也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发展受到打击,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受到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
2.学生辨别选择能力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中一些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优势传播负面信息,使得传统文化受发展受到影响,如将自身价值观强行推给其他民族等,以此来消除民族本土文化。而受到这一形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西化倾向问题,加之受到自身辨别、选择能力不足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对于许多人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生活便捷性得到提升,借助网络能够快速获取知识,但是在调查传统文化获取渠道时发现,以网络为主要学习渠道的在36%左右,而这也就证明网络对现代生活学习的积极影响。虽然生活、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因网络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思想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群体来讲,一旦过度依赖网络,很容易出现难以主动思考与发现问题现象。加之受到网络虚拟化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出现社会意义、人际交往能力淡薄等问题。
3.文化融入途径不合理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文化素质教育并未得到应有重视,主要以形式化为主现象,难以发挥教育作用。甚至在一些学校中认为推广文化素质教育会浪费教学时间与资源。另外在部分学校中并未重视师资引进的重要性,培养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意识不强,使得许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正确认识,最终出现难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问题,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价值的体现。
(一)创新融入理念与模式
1.更新传统文化融入理念
一是更新传统思想,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历久弥新,也是人民的文化自信,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新时期发展下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度不断提升,并制定一系列文件确保传统文化发展规范性。所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就需要从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出发,做好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挖掘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找准与思政教育融合点的基础上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热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相关部门需要确立正确的融入理念,解决过去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条件限制,加强不同部门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机制,为传统文化融入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三是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正确学习传统文化,主动将传统文化与自身发展融合在一起,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展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接受与认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接受思政教育。所以在引入中需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创新工作,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加强认知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观点,为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供支持,自觉参与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去。
2.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模式
在过去思政教育模式主要以应付考试为主,教育形式一般为说教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难以被学生认可与接受。所以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就需要主动创新教育模式: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减少课堂教育独立性。将思政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如可以利用关怀性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将思政知识与理念等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二是借助人性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断提升创造能力,锻炼学生使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教育形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确保生活与学习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明确思政教育目标,解决思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
1.增加教学比重
借助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政教育合理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不断延伸教育范围,适当增加教学比重,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高效开展,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思政课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在知识普及方面不高。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满足互通有无要求。如在讲述哲学知识时,将唯物主义等知识与古代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在讲述生态文明知识时可以将“无为”思想结合在一起等,通过适当引入传统美德知识,在发挥古人榜样作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2]
2.创新教学方法
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中就需要针对现有授课模式进行创新,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利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确保学生能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主动参与弘扬与传承活动。在思政教育中还需要展现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分享与探究,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才能给予充足的反馈,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如可以借鉴《大国方略》的成功经验,邀请专业教师进入到讲台中,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知识点,探索出适合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法,为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在思政教育中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中国自信,将正确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传递给学生。
3.完善教学手段
使用多样化教育手段能够提升思政教育趣味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通过使用新颖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思政教育,不断延伸知识层面,实现开阔视野目标。在课堂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资料、幻灯片等,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思政知识。如可以播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关的公益广告、电影片段等,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弘扬传统经典。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认同感,主动将文化与思政结合在一起,提升思政理论宣导效果。如可以打造特色化思政课程,使用歌曲等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参与理论学习中逐渐提升情感认同,最终产生价值共鸣,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经典,为从传统文化精神宣扬提供支持。[3]
4.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学习环境属于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社会舆论压力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有着积极影响。当学生置身于良好社会学习环境时能够为文化与思政融合产生促进作用。现如今国学热已经成为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所以在学校中需要从控制好社会舆论环境出发,将学生带入到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中,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在发展学习环境是还需要做好全员配合,保持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意识,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出发,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如保护传统民族歌曲、舞蹈等,将民族传统工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从市场运作层面出发,赋予传统工艺时代价值。我国具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不断磨砺后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新时代发展中应当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结合在一起,转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挥良好环境的教育作用,找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实施阶段中进行教育创新,挖掘适合的教育素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去。
(三)开展特色化教育活动
1.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育
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发挥活动载体作用,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主动拓展多元载体,使用外在活动映射精神品质,实现人文教育目标。传统节日作为历史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在学校中组织学生探索传统文化节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所以就可以从构件特色化的精品活动出发,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提升民族认同感。通过开设活动主题,在定期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全校师生参与,邀请兄弟院校共同参加,使用网络媒体完成直播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宣传力度。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还需要不断创新活动方案,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学生领悟节日背后的精神内涵,实现文体活动与个人兴趣的有效融合。在活动中还需要讲述活动历史来源、习俗等,发挥寓教于乐作用,避免出现形式化等问题。如在中秋节是可以开展品尝月饼等活动,在分享与中秋节相关古诗词的基础上感受古人对团圆的美好心愿与思乡情感等。在活动中从时代发展出发,及时摒弃负面因素,展现科学进步内涵,发扬优秀精神。[4]
2.利用历史事件进行教育
借助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能够对学生理想信念产生积极影响,发挥活动教育作用培养优良品质,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促进时代精神发展。通过对典型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进行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想与信念。如可以利用9月18日开展教育活动,警示学生勿忘国耻,或是可以通过“12·9”晚会等来开展红色活动,利用唱红歌、诗歌朗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其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只有找准传统文化引入点,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