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瑛,韦子木
(1.青岛科技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1;2.青岛理工大学 党政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033)
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国家推进的,首开大学文化研究先河的也以西方学者为主。西方学者对大学文化的认识最初从物质层面开始,认为校容、校貌、图书资料、一草一木都具有文化功能。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全面建立和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学文化研究也从物质层面推进到制度和精神层面。从德国的洪堡到西班牙的奥尔特加直到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和赫钦斯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时期的大学文化功能,认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大学文化体现了学术自由和文化发展自由的光辉。现代教育家詹姆斯·杜德斯达在《21世纪的大学》中提出,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让大学的文化功能强大到既能照耀历史也能启迪未来。我国学者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不论是在形而下范畴里还是在形而上领域中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成果涉及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大学文化研究者和践行者一致认为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治校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物质载体、制度体系、精神气质的总和。南京大学王朋等人认为大学文化治理要突出大学的 “人化” 与 “文化” 的核心使命,从文化建设的整体出发构建文化育人格局[1];华中师范大学蔡红生等人认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要 “守机求变” 、守正创新、突出特色、引领社会[2];吉林林业大学铁铮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长久动力,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3];南京医科大学沈瑞林则从大学精气神的角度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从时代矛盾运动中探讨大学文化使命和大学文化建设路径[4]。
国内外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为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间的矛盾,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6年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迅速行动,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落实落地,培养了大量国际关系专门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为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及亚太地区的日、韩、澳等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地缘政治状况不断恶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21世纪起步的。世纪性的难题一方面给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题材和时代机遇。广州大学李毅等人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探讨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和谐的价值坐标[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刚认为,在现有政策背景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增进国家间的包容和理解,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和学者如全球化智库、北京王府基金会,华南师范大学段道焕、南京师范大学张蓉等分别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7-9],取得了丰硕成果。
梳理已有文献可知,国内外单就大学文化研究的成果很多,而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国内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献多数仅涉及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少数成果比较宏观,偏重于理论研究。尚未发现把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关系置于大的时代背景加以研究的成果。鉴于此,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关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之关系研究不仅可以充分拓展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增强大学文化的时代性,而且能够赋予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使之更具厚重感,为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人类情怀、科学精神提供坚实的文化沃土。
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只有根植于时代沃土和历史潮流中,才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离开了时代滋养,不能与时俱进,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不仅相互隔离,形成两张皮格局,二者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空洞的理论叙事和乏味的老调重弹。今天我们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洪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明显。这种变局既是世界性的,也是中国性的。这种变局不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的政治冲突、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网络犯罪等等,也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力量调整、东西方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全球性的气候变迁、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等。从国内来看,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表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不能停歇更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这就是我们面临的 “时” 与 “势”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赋予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时代动能,才能育新机、开新局,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梳理、研究和提升。大学文化是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地得到更新和补充。只有保持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先进性、时代性,才能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增强其创造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进一步阐释,对其精华进行再提炼,再充实,再展示。对其曾经是正确的、现在已过时的或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进行合理扬弃,使经过剔除、封存、充实后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同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同步,与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同行。充分展现其精神风貌、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其次是对现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进行重塑、再造和创新。推动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时代同步、与社会适应的重要举措是对其内容进行创造性重塑、革命性再造和创新性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问题导向,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辩证关系纳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去思考、去擘画,把二者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结合起来,同实践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结合起来。只有创新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范式,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才能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大学才能为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展现大国担当、践行人类价值、承担大国责任的国际事务专门人才和世界精英奠定文化基础,从而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包容、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任何思想体系或理论,要想发挥其效用,彰显其功能,都必须在实践中将其落细、落实、落地。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不仅要突出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更要突出二者的融合性、关联性,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融合共通。
一是促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迭代,给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打上大学文化的固有烙印。大学文化是是由大学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共同构建的特殊文化综合体,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为师生和校友共同遵循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念、主流精神追求。这种文化深深影响着学校的一草一木,影响着学校的制度建设,影响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师生、校友的行为方式和气质风貌。从学校的外观、内涵到师生和校友的行为方式无不深深地打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校友成就等等方面的竞争,但最根本、最核心、最持久的还是大学文化的竞争。只有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迭代,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韧性。迭代是一个重复反馈的过程,是创造个性而不是创造共性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使某一事物或程序不断逼近设定目标或结果。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大学文化的每一次迭代过程,既是丰富大学文化内涵的过程,更是大学文化对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渗透的过程,是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不断打上其大学文化印记的过程,是一所学校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逐渐表现出独有文化特质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才是独一无二的,其培养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和国际行业领袖才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是注重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嫁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包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上述目标和规格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当下的状况是人才培养模式参差不齐、种类繁多,层次多元、结构复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各有不同。从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情况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文化一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二者的相互适应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一方面,大学文化对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阻滞,无法包容其变革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图挣脱大学文化的固有张力,自由发展。因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范式的变革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锻造、科学素养的培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格局、世界眼光、人类情怀。这些无不涉及环境的营造、制度的跟进、观念的转变,一时间原有的文化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张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大学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要深刻反映大学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文化不断适应的过程,也是二者张力不断释放的过程,是大学文化不断充实和积淀的过程,是静态与动态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的过程。
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既要主动适应原有的大学文化,又要成为大学文化积淀的重要来源。为了更有序地融入固有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支撑作用,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要主动嫁接大学文化,依托大学文化优势,提高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内生动力,加快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固有大学文化有序衔接。大学文化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淀,底蕴深厚、结构完善、影响深远、优势明显,学校的方方面面无不打着大学文化的印记。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新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其运转灵活、创新性等优势,向大学文化主动靠拢、科学嫁接,不断提高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适应性、抗逆性和成长性,从而逐步积聚品牌效应,形成具有本土大学文化特色的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新格局。
三是把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嵌入大学现有育人平台体系中。把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嵌入大学现有育人平台体系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合的的重要方法。大学育人平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影响比较突出的平台有思政平台、教学科研平台、环境育人平台等。
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嵌入思政平台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思政平台是由学工系统、部分教学系统等合力打造的育人平台,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体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嵌入思政平台内部各系统既是确保国际理解教育的政治方向正确,即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又是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大学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学科研平台在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有必要建立含有国际理解教育的跨学科教学科研培养体系,这个体系既要包含世界前沿的科学知识,又要囊括不同民族文明发展史以及文明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当代大学生全球领导能力、行业领袖能力的培养锤炼。它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的锻造、科技潜能的开发、人文情怀的厚植具有非凡的意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人生历程,也是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路径和内容,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环境育人平台是大学生洞察天下大势,拓展全球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养成博大胸怀的肥沃土壤。环境育人平台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术气氛、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等等,这些方面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质,对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具有熏陶、默化、养成功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格局、人类情怀会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环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俄乌战争悬而未决,世界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新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种力量的深度磨合和深刻调整,维护多极世界和全球化的力量与争霸世界和逆全球化力量的斗争日趋激烈。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趋势性的现象和特点。一是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愈加明显;各种政治操弄花样翻新,甩锅抹黑层出不穷;大国博弈愈演愈烈,局部动荡时有发生。二是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人类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深度交融的世界里,面对着共同的灾难,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国家是世外桃源。困难面前,只有各国加强团结、勠力同心、共同面对,才是人间正道,才是治世良方。人类面对的共同灾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为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也为研究二者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未曾有过的时代素材。研究大学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关系主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把握时代大势,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大学文化构成要素中去规划、建设。这种理论上的考量和实践中的操作,会使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功能倍增,个性更加突出。实践证明,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关系研究对培养既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情怀,又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国家间互相了解、彼此宽容、互相团结、合作共赢的国际领袖和行业领军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大学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各自外溢效益倍增,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内涵,厚植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文化底蕴。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只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关系的一个方面。由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偏少,二者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战线的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躬身实践,加之时代大潮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国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成果会愈加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融合共通,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一个中国高校引领世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一个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更多能适应百年未有之变局、更具国际视野、更具人文情怀的世界精英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