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竹,陈绎思,张璐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8)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整体部署,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茶产业作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农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又强调“茶产业大有前途……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此背景下,如何正视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市场的需求,如何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是所有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要通过现代茶业协调发展来为茶产业注入新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茶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农产品,是山区、半山区农村的重要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技术创新、机制创新速度的加快,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
2021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茶园总面积为326.4万公顷(4896.1万亩),同比增加9.89万公顷(148.40万亩);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吨,比上年增加7.71万吨,增幅2.6%。全国干毛茶总产值为2928.14亿元,增长301.56亿元,增幅11.48%[1]。茶叶种植面积、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出口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在面积、产量、产值同步增长的同时,茶叶产品日趋丰富,六大茶类全面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明显,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这些数据显示,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茶产业是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02个县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有372个种植茶叶。其中国家级贫困县茶园面积186.8万公顷,茶叶年产量约150万吨[2]。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展的科技帮扶工作来看,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曾经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均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茶产业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节点下,茶产业已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产业,成为了很多地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茶叶生产区域变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呈现从东部往西部转移、从平地往高山转移、从发达地区往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变化趋势[3]。这也与茶产业有力支撑中西部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成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的要求与需求相一致。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产销失衡、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
近年来,我国茶业规模快速扩张,茶园面积从2015年的287.7万公顷增长到2021年的326.4万公顷,茶叶产量从227.8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306.32万吨,茶叶内销量从167.91万吨增长到230万吨,茶叶出口量从32.5万吨增长到36.94万吨。从绝对量看,产大于销的情况已经出现。
用工成本增加成为茶叶生产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茶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约占到生产成本的60%。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每年采茶用工短缺在20%左右,高的地区超过30%,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显示,近年来采茶用工平均价格持续上涨,从2015年的112.1元/天增长到2021年的138.55元/天。从《2022中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来看,2022年春茶期间,广东省平均采茶用工价格170~190元/天,增幅10%~18%;福建省平均采茶用工价格230元/天,比增5%~10%;其余各省也均增长5%~15%。成本的增加,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利润的减少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吸引力及从业者粘性,带动茶农持续增收的难度将会增大。
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情感、文化及个性,消费潮迭代加速。目前市场上的茶产品不少,却局限在“生产”产品,未深入分析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去“打造”特色产品,产品同质、盲目跟风情况严重,缺乏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随着高端市场销售需求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少传统企业对新兴大众市场的准确把握与适应转型未完全到位,导致现阶段与市场匹配的茶产品偏少,真正适合高端消费、大众消费的宣传导向、购物体验、品类体系尚未建立。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茶叶中农残是否超标”为主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担忧、最希望得到改善的问题。从农业农村部2020年开展的数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来看,茶叶抽检合格率达98.1%,国内的茶叶质量安全较有保障且稳定。另一方面,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显示若茶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43%的消费者会选择立即停止消费[4],可见消费者的“零容忍”,对茶叶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54.9万家茶叶相关企业。随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茶叶相关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总计仅88家。茶叶生产还是以家庭作坊式分散经营为主,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普及难、产量低、成本高和产品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品牌建设方面,根据2021年品牌价值评估情况来看,参评的17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高于10亿元的共计9个,1~5亿元的有83个,另有71个品牌价值尚不足亿元,占40.57%[5]。茶企“小而散”特征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指明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破解茶产业现阶段的难题与困境,充分发挥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明确茶产业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发展,而且是外部协调和内部协调并举的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破解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与整个经济社会互融互促。一方面,茶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农产品,“茶为国饮”奠定了茶消费、茶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基础,特别是当下由其影响并不断迭代产生的新的消费形式与消费热情,正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巨大机遇。另一方面,茶产业自身发展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把握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必须与区域其他优势产业和谐共生。当前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不能舍弃甚至牺牲原有的优势产业,更不能以牺牲粮食、牺牲耕地面积为代价来盲目发展茶产业。此外,茶产业要加速与互联网、大健康、旅游、生命科学、物流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加快产业本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同时,助推区域发展。
茶的本色是绿色,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发展,要坚持资源节约、最大化利用,坚持绿色生态保护,使绿色成为“基本形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3.2.1 从面积扩张型向提高单产质量转变
首先,在国内消费相对稳定、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面积过度扩张、产量过多,会导致产品销售困难、价格出现下滑,增产不增收,无法达到茶农增收致富的最终目的。其次,在全国耕地面积总量基本稳定、山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情况下,茶园面积过度扩张,必然导致其他农产品种植面积的缩减,不符合绿色发展初衷。此形势下,茶产业必须从简单的面积扩张型向单产高效益型转变。
3.2.2 从传统农耕技术向绿色生态转变
茶产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重要关切点,牢牢抓住质量安全这条生命线,围绕健康、绿色、有机的理念,不断创新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通过产政研联手,筑牢茶叶质量安全防线,构建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3.2.3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当前,我国茶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表现明显,采茶用工价格逐年上升,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也大大降低了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从产业的科技水平来看,农业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已超过56%,但茶业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只有53%左右[6]。可见,茶产业发展必须要向技术要生产力。注重机械强茶,特别是生产环节,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提升劳动效率。建设智慧茶业,有效汇集茶叶种植、加工、产品、仓储、农旅等各方面的数据,充分发挥数据在茶叶生产管理、销售中的指导作用,搭建产业大数据系统。
茶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是开放的发展,将产业置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局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加强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好茶。搭建全球茶产品推介大平台,通过茶科技交流论坛、茶艺表演、茶咖品鉴等活动,加大茶产品、茶文化宣传力度,以茶会友,充分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畅通茶叶消费国内外大循环。调整产品结构,让中国好茶走向世界。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创新研制有市场潜力、有特色优势的茶产品,以消费促生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共同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制定并推行一批茶叶质量国际标准,让各国人民都饮上放心好茶。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引导茶产业科学分工。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工商资本进入茶产业,整合中小企业,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促进茶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转变,不断提升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共享的发展,茶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共享,实现公平公正。目前,从整个茶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结构来看,还远未实现利益的共享。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是利益分配的三个最重要参与主体,以茶农为代表的生产端处于茶叶产业利益链分配的最低端,以茶商、茶企为代表的销售端处于茶叶产业利益链的高端、最高端,占有着绝大部分的产业利润。茶产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维护好茶农利益,让创新成果、优惠政策惠及更多茶农,因地制宜打造“政府+科研机构+茶企+茶农”利益共同体,让茶农共享创新技术、品牌资源、市场渠道等全产业链红利,实现茶农利益最大化。
何谓内涵式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内涵型增长思想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强力驱动作用,这种创新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以至全社会享受到某一部门的“创新红利”。这为当下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形成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机械、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可见茶科技的创新,要逐步从增产技术型的创新,向高效型、绿色型、智慧型的创新转变,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实现内涵式创新,同时促进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落地,释放创新潜力,实现创新驱动。
3.5.1 良种选育
茶叶是一种受土壤、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的农作物,要根据各茶区的实际情况,挖掘、筛选出适宜种植的茶树品种;要进一步选育出高抗病虫品种、高养分利用率品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优质高产品种、有特色品种等,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种源;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遗传、生长发育机制、环境响应机制等研究,为茶树遗传规律解析、茶树遗传转化体系建立、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抗病虫育种等国际前沿技术攻关打好基础。
3.5.2 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技术研发应用,包括基于茶园化学生态的有害生物种群控制技术、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质量安全快检技术等;加快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光能和养分利用率技术、逆境防护技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茶园管理决策系统等研发;加大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环保型投入品如植物源、微生物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的研发力度。
3.5.3 提高劳动生产率
着力推动智能农机研发,加大机械化、智能化耕作、栽培、采摘技术与装备,茶园作业的松土、施肥、喷药机械,优质茶原料的采茶机械等低耗、低本的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的培训和示范,提高新技术普及率,降低生产成本。
3.5.4 提高茶资源利用率
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茶产品加工及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实现茶叶产品的多样化开发,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的、品牌化的茶消费品,推动茶叶生产从资源低利用率向资源高效率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加大茶与健康、茶文化、茶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普及,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提升附加值,实现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3.5.5 加快机制创新
理念创新是创新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激发创新主体生机活力的保障。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需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优化产出评价机制、实施绩效管理机制、深化人才发展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氛围;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使茶农、加工企业、贸易商形成命运共同体,让茶农充分分享茶产业发展的成果;要引导建立公平的风险共担机制,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保护茶农利益;要深化成果推广应用机制,由政府主导,通过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结对共建、专家联县等制度,大力推动先进技术、先进观念的推广应用,在茶区打造人人是“专家”的本地专技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解决茶产业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要通过现代茶业协调发展来实现平衡互促、绿色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来实现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来营造公平公正环境,特别是通过内涵式创新发展来提供综合增长动力的新发展理念组合,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茶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