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鹏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深化普通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任重道远。2020年9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阶段性总结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2 号)提出,课程建设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需要继续聚焦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本文以聚焦课程困境、夯实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实施和深化课程实效为逻辑理路并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实践探索,对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进行讨论,为“十四五”时期深化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参考。
自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备受关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20世纪90年代,《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一文首次提出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OBE 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2]。要想破解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困境,深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培养具备指导和管理综合素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结合“城市”特色的办学定位,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为“适应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的人才需求,能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政府部门等产业行业领域从事体育健身指导、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和体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指标。在“十三五”时期,湖南城市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逐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2017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城市学院聚焦新型城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湖南城市学院立足学校治理改革思路,按照“1234”课程设置思路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了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支撑,突出了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和高素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3]。
执行课程标准,重在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需要解决大学生的“成人”和“成才”问题,前者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后者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活动课程、通识课程、嵌入式课程、综合性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等[4]。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逐步构建了一个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的导入型、嵌入型、自主型和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突出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理论性问题。在“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处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研方法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框架、体育的经济社会功能以及体育行业创新创业的研究方法,掌握创新创业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过“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构性融合,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明确了价值取向,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有效抓手。
“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问题。在“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含拓展课程)、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创新创业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创新创业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整体性认知;社会体育导论、体育市场营销、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俱乐部管理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体育及其相关行业的范畴、特征和要求形成体系化认知。通过“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逐层性融合,通识教育的实效不仅可以在专业教育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还可以指导学生的术科和理论课程学习。
“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方向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着重解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在“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自然科学类选修、人文社科类选修、公益劳动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科学人文素养;专项技能选修、方向选修(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提升专项运动技能和确定创新创业方向。其中,专项技能选修主要集中于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健身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社会体育行业的大众性项目,方向选修主要分为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类方向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类方向。通过“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促性融合,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实践技能。
“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问题。在“实践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类选修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育及其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需要和树立行业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让学生逐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专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并检验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和获得相关职业资质提供平台。通过“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交汇性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即课程开发[5]。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和信息技术的硬件支持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两个支撑点,依托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教师团队教学与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校企合作教学和项目导师教学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施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和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时空。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基于两个思路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是同步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依托向日葵、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先后建设校级B 类金课4 项,校级A 类金课3项,省级一流课程2 项。通识教育课程集中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于体育概论、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足球、健身健美操、羽毛球、健身理论与指导等课程。二是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发展。通过在线发布课程知识图谱、教学大纲和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延续性;通过拍摄并上传教学视频,拓展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时空;通过发布讨论话题,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交流交流;通过在线提交书面作业和尝试作业交叉评阅,探索了课程学习的学生互评机制。
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是个体和组织因素内外互动的结果,能够形成个体引领团队和团队带动个体的良性互动机制[6]。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逐步涵盖运动人体科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逐步探索了跨学科、跨学院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跨专业知识背景的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或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通过突破学院壁垒,发挥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环节的资源整合功能;通过突破专业壁垒,为营造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供了强大师资保障。
校企合作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而言,情感型动机和利益型动机是内在动力,高校资源能力和政策类型是外部驱动因素[7]。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涵盖了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专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课程。在社会调查、专业见习等实践课程教学领域,企业主要基于情感型动机对高等教育提供相关支持性资源;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和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领域,企业主要基于利益型动机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完成教学和考核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机会,了解我国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态势。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师指导服务学生、把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8]。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赛、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量化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项目导师教学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教学。指导教师(含合作教师或教师团队)以指导学生申报和完成创新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任务导向,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学。二是毕业设计导师教学。指导教师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任务导向,开展个性化和差异化指导教学。三是教师科研项目导师教学。指导教师基于自愿原则指导学生参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社会调研、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学。
成果教育导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基于素养本位的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学生的过程[9]。基于素养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涵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
诊断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主要指教师或教师团队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之前预测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诊断性评价可运用于三个环节:一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结合专业教育所涉及的国家战略、政府政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相关课程教学总结环节,一般采用教师调研或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三是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调整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属于发展性评价范畴,旨在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可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针对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学习任务的评价,一般由授课教师负责实施,主要采用计入课程考核平时成绩方式进行,旨在激励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和获得成就感;二是针对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方案设计、团队工作方案等学习任务的评价,一般在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以及项目导师授课等实践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实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旨在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属于事后评价范畴,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旨在检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效果。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诊断性评价可运用于三个环节:一是相关课程的考试或考查,一般采用分数或等级形式计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点的方式进行,旨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量化性评价;二是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和署名发表学生论文,或获得发明专利的奖励,一般采用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的方式进行,旨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进行结果性评价;三是学生的综合测评,一般采用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绩或成果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金评定直接挂钩的形式进行,旨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