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钧 李培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 贵阳 550000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将规划与设计相结合,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控制系统,以确保隐形检测井等基础设施的品质符合实际生产生活需要。
在对市政道路隐形检查井周边进行回填时,因回填密实未达到设计和技术标准,未进行分级回填,且回填物料未达到规定的标准,由于压实机械选用的不合理和密实率不够,导致压实率下降,造成后期出现井周边塌方。由于检查井周边的回填场地较少,在现场实际作业中,往往达不到0.4m宽,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型压实机不能在井壁附近进行挤压,只能使用小型的蛙式打夯机进行手工夯实,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现实中因为人为的随意性,导致压实性能不能满足设计的标准[1]。
检查井所使用的材质与地面材质不同(井圈是硬质的刚性材料,而沥青路面是软质的柔性材料),二者的结合状况差,导致检查井与路面的构造不能融为一体,且局部路面的非均匀沉降性导致检查井与地面分离,从而导致检查井损坏。
井盖结构包括井盖座和井盖,在使用时,井盖或井座不平或者不匹配,井盖与井套的强度不够,一旦被汽车或重物体挤压,井盖与井盖座就会出现松动,出现缝隙。这样的话,就会有井盖与井盖座碰撞的声音。
2.1.1 施工准备。①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在安装之前,必须进行全部的高精度复查,并采用全站仪器进行测量和放样,对检查井的定位和高度进行相应的复核。②根据目前的设计规范和规范的要求,对检查井地基的承载力、高程、基础的平整程度等进行检测,并确定基础承载力大于120kPa。
2.1.2 安装要点。
2.1.2.1 预制检查都可在现场进行车辆吊装,调整块体之间竖向接头形式为“企口型”,并使用防水砂浆进行封堵。在进行施工时,要保证垂直性,保证留置孔的轴与管线的轴心一致。在安装盖板过程中,应确保施工场地的平坦和高度的精确,并且不能超过路基的顶平面高度。
2.1.2.2 在预制检测井口与管线之间,采取管顶水平对接,并通过水泥砂浆进行嵌缝封合。为了改善施工工艺,可以在配制过程中加入一定的聚氨酯。在管道进入预制式检查井的井房之前,应在管线下方铺设防水砂浆,然后将其挤压,以保证防水泥浆与管线紧密结合;当砂浆流出时,可以停止挤压。然后在管道的两边和上面用防水浆填充,然后用插销式振动棒把防水浆打得足够紧密。
2.1.2.3 在预制检查井中流槽的建造中,采用C15级的水泥进行现场混凝土浇筑,并用20mm厚的防水砂浆进行分层涂刷,并在表面涂覆后进行碾压,以达到平整光滑的表面。在对流槽进行安装之前,必须对井壁进行清洗,清除附着于其上的杂质,避免造成流槽的品质下降。
2.1.2.4 水泥砂浆的强度大于70%时,可以进行混凝土检查井周回填,并保证充填时的密实度满足要求。可采用中粗砂、石粉和30mm以下的砂砾进行回填,采用分层方式进行回填,两侧填充,各层回填不超过20cm,在回填过程中,尽量不要挤压,并尽量均匀地进行填充。
2.1.2.5 预制检查井的井口设计为反向安装,在将井室填充到基坑高度后即可进行基础建设,在这个时候,可以使用20mm厚的钢板覆盖井眼,使钢板与路面保持平整,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压实后,将环形基础材料刨去,装上井筒和调整环,然后注浆加固井圈[2]。
在进行检查井基础施工时,应适当增大基坑的开挖,在基坑开挖到预设高度后,重点进行地基的加固,以确保检查井基体的承载量与同一深度的地基承载力相当。当检查井地基的承载量低于同一水平时,会引起路面不均匀的沉陷,从而导致检查井出现塌陷。在进行检查井开挖的基础上,根据周边的尺寸,在周边各放40~70cm,以确保在检查井身的施工中,既能提供足够的作业空间,也保障在井周回填时使夯机具充分的作业空间。
根据设计图纸,在施工场地内精确地测出检查井的井口,并在此部位支承衬砌板,根据设计的规定进行混凝土井底垫层浇筑。
2.4.1 当确定好干管、支管和高程后,即可将主体钢筋进行捆绑,并在钢筋网捆接时,合理确定管口的位置。在浇筑检查井之前,必须将钢管插在钢管中,并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固。
2.4.2 为了保证进入井室的管端平整、完好,在完成井室的钢筋绑扎后,可以对踏步钢筋进行加固,并注意踏步的上下间隔,观察裸露的大小与规范的要求一致,确保踏步位置正确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2.4.3 根据图纸进行钢筋加工,运输到工地进行捆扎,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和捆绑,保证产品的品质达到标准。为了提高检查井井室整体性能,按照设计图的规定,采用将井室主体钢筋进行一次绑扎成形,并将井壁与井底之间的受力用整条钢筋进行处理。在进行正式加工之前,可以根据图纸进行钢筋的标码,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各钢筋的长度,根据需要,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包装。在进入检查井的入口处,将钢筋切开,并安装环筋,并与垂直钢筋连接成一体[3]。
在现浇检查井的现场施工中,浇筑井身是检查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整个检查井的质量。这一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其建设重点是如下。
2.5.1 使用常规的钢模具和定型的模具,在安装之前,要对模板进行全方位的检验,模具的类型要一致,模板弯曲变形时,禁止在施工中使用。在模板支设时,可以将一种新型的脱模剂均匀地喷涂于内墙,方便以后的模板拆卸。
2.5.2 内模板采取对顶支撑,布置在井室的外部,为了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必须将槽帮铲平整并加固,并铺上木板,用顶丝和模板对齐,起到支承作用。为了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变形,对整个井身的质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模板、支架的装配要进行校正,一旦出现偏差,应及时进行校正,确保垂直、高程的误差符合质量标准。
2.5.3 在模板的背面用U型卡进行固定,在预先埋好的管道部位采用竹胶板代替钢板,整个井室采用钢模板,不用竹胶片代替,根据管外的直径来决定竹胶片的开孔大小,保证接缝吻合。在进行井身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所有的预制构件进行彻底的检测,特别是对铸铁踏步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问题后,才能进行浇注。为了防止混凝土的分离,使用滑道进行灌注,在完成钻孔灌注后,按照目前的技术规程和标准,采取覆盖喷洒的方式进行维护。
在对检查井进行改建时,如果不是井口区域,要维修的路段不超过3.0m2,则由井座到地面10~15cm,除去最上面要用到的混凝土厚度,其他都要用到材料进行填充。因此,填料的品质对修复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选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而且强度愈小愈好。可以采用的填料有:沥青混合料,沥青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
2.6.1 采用沥青混合料进行填充的效果最好,但必须将其完全夯实。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在对路面进行修补时,两种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不能用一辆车来进行运输,再添加一辆则会造成施工费用的增多,而且还会影响到施工现场的交通。目前,因为使用沥青混合料的量较少,大多数生产厂商不愿意提供这种材料,但若采用沥青混合跳虫整个面层,其厚度将会超过6.0cm,从而会对其加固效果产生不利的效果。此外,由于周围的温度,其稳定性也会降低。
2.6.2 沥青稳定碎石是一种很好的填料,但必须保证它可以充分地喷洒,并且在填充过程中,使用热沥青具有更好的性能。若选择改性的乳化沥青,必须保证砂砾与沥青可以充分拌和。与此同时,必须要将这些碎石全部粉碎,才能起到挤压的作用,否则的话,就会失去平衡。
2.6.3 水泥稳定碎石用作填料的作用是比较好的,可以选择高等级的水泥砂浆,在1∶1的配比下,将其与碎石混合后进行夯实、养生。填充在井圈安装材料初凝之前进行,可与井圈混凝土一起养护。如果在初期进行表面处理,然后进行养护,可以节约大量的工期。该工艺成本低,材料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质量和良好的稳定性,使其具有较好的强度。
2.6.4 采用高标号的水泥混凝土进行填充,其施工工艺与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工艺基本一致。
应重视施工基本材料,特别是砖石、砂土、水泥等原材料,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对原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保证对有关资料的记载进行审查,保证指标的合理性。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坚决拒绝进入现场。
要对相关施工材料的保存空间进行关注,在保证均匀性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质量,并对混合比例进行科学的控制,保持材质的强度、刚度等指标,结合抽样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检验,降低工程的安全风险。
在市政道路检查井工程中,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达到工程使用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管理效果。
3.2.1 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与整个技术建设过程相结合,健全制度的运行明确施工工人的工作责任,加强施工单位间的沟通,保证技术交底工作的顺利进行。
3.2.2 加强对检查井承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综合评价、改进充填作业、提高压实率等工作。
3.2.3 要检验检查井体施工与铺层的厚度是否一致,保证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同时,对成品的规格,结构,尺寸等参数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研究。
既要全面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整体水准,又要建立健全的监理与管理体系,配合施工部门、设计部门落实施工全程质量监管方案,秉持精细化监管原则,保持相关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①实施技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跟班”、“旁观”的工作方法,确保能够及时地找到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计划,从而达到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②根据监管需求,制订相应的安全监管措施。首先,在建设项目开工之前,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施工作业规程,并与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相结合。其次,加强对新入职工人的安全教育,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对临时用电、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规定、安全技术知识进行安全技术交流,通过考试后方可上岗。
强化操作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以确保检查井的施工品质,同时,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和分析,不断提升市政道路隐形检查井的质量。
总之,在市政道路隐形检查井建设中,必须按照施工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工作,确保工程总体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通过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达到技术指标的目的,达到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