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文化之路

2023-01-21 03:03强可鉴杨天宇
新农民 2022年34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强可鉴,杨天宇

(1.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江苏 镇江 212001;2.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江苏 镇江 21200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可以说农耕文化是聚集着华夏儿女勤劳与智慧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文化之根。乡村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这里的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物质已经逐渐丰厚的当下,乡村振兴的关键也逐渐转移到精神文化建设上。在镇江市第八次党代会上,马明龙书记代表七届市委作报告时提出要“全面增强城市软实力 展现独具魅力的城市风骨”,这为镇江未来几年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给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设定了目标。乡村文化振兴是镇江文化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1 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镇江乡村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镇江的乡村振兴工作也逐步覆盖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中,村民文化馆、活动室、文化广场相继建成,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道德讲堂、文化教育课程的推进让乡村文化教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丰富着农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

1.1 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显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中我们看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培育和提炼乡村精神,不再只是口号。例如,扬中新治村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并将其作为推进乡村风俗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使当地善治体系不断完善。

1.2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市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逐渐完善,同时根据本村特色建起多种文化场馆,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例如扬中联合村,利用5500m2的荒地打造了法治主题公园,建设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助推乡村振兴。

1.3 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取得初步成效

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是道德教育、礼仪规范、民俗风俗、手工艺技能的综合体,体现着中华传统的根基和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乡村发展的产业资本。例如,扬中利民村通过振兴红色资源、农林茶文化等方式,结合自身山水富足的环境优势,融合时尚创意元素,推动红色旅游、民宿经营、农旅融合、文创等方式,促进当地产业振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传统与现实的矛盾

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陷入生存困境。城市建设带走了乡村的人力、智力支撑,乡村的衰落是可预见的,这也正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我们要知道,一定的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乡村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城市文化,首先是因为其居住的环境和活动方式不一样。例如与宗族同居、依山傍水、熟人社会、依山傍水等等。而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独栋房屋,围起了自家小院。原本的古老的祖屋被推平、废弃,不分彼此的熟人社会被一道道围墙隔离开来。村民对故乡原本的样貌已成为记忆中一抹浅浅的淡色,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慢慢消散,连同着对故乡的认同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消失在筑起的高墙里。同时,城镇化的脚步带来的是乡村青年资源缺失,一方面习惯在城市生活、学习的乡村青年无法对家乡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他们感受不到乡村文化潜藏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城市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归属感,“乡愁”无法搁置,只能“搁浅”。这种人力、物力资源的流出带来的是传统价值因为缺少滋养而面临消失,村庄的人际关系逐渐陌生。面对强势的“城市化”,大家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亦步亦趋地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在恬静的田野边浇筑钢筋水泥冰冷的围墙,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民参与文化的热情一直在消退,唢呐、秧歌、皮影戏、话剧、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很难在乡村的舞台得以开展。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许多乡村非遗文化逐渐没落,乡村文化的内生力量也随之瓦解。但这其实是有悖于农村群众本身对文化生活的诉求的,处理好如何延续乡村文化传统与如何看待当前乡村客观现实及其与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后,从而使得乡村文化振兴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需求,并契合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这是要直接破解的难题。

2.2 内因与外因的交织

乡村文化的发展被困在方寸之间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有内因有外因,这是长期现实困境交织造成的现象。从内因来说,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农民本身,从调研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农村群众在文化上展示出来的“文化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很模糊,但根源还是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标欧美国家而言,中国社会普遍没有将“农民”当做一份职业,这其实是社会环境背景造成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文化自信问题,增强全社会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可,提升对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从外部环境看,在开放条件下,乡土文化遭受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这样带来的是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被简单化,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动力也慢慢弱化。加之文化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地方乡镇文化站即使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文化设施,但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制约,难免存在被挤占、挪用、尘封、遗失等现象,文化总是难以摆脱可有可无的尴尬。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成效并不能成正比,如何走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是当下亟待突破的难题。

3 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振兴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当下乡村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培根铸魂。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力和生长力,既要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又要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生态的全面振兴。建议如下:

3.1 “以文塑乡”保持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谈到,乡下人有土气,而这种土气并非贬义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地气。乡下人有自己固守的生活圈子,甚至说乡下社会,他们的社会不是因为某一目的而聚集在一起的圈子,而是生下来就有,并且死后也会继续存在的圈子。所以,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应有的乡土文化。乡村文化的灵魂与本源应当是文化的“乡土性”。我们不能去单纯地复制城市文化,而是要从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点出发,提高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适应性,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3.2 发掘文化价值,梳理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和乡村振兴建设工作都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要对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相应的梳理,拓宽历史文化内容,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通过保护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3.3 讲好传统故事,传递文化情结

传播是保证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之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乡土生活的情感和智慧,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特性。在乡村这个有无限机遇的平台上,“讲好故事”是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于镇江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讲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化蝶的凄美蓝本,源于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其诞生地即今镇江市丹徒区石桥乡华山村;有着“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故事的丹徒槐荫村等等。要在不离本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条件下,以这些“故事”为传播范本,挖掘其中文化价值、传递文化情结,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滋养精神的沃土。

3.4 “以文铸魂”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的繁荣振兴之路,需要乡村社会成员由内而外的推动,积极发掘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认清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乡村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和经济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形成团结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3.4.1 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

开展“理论专家下基层”“人民名嘴天天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政策宣传“翻译”成“方言”“山歌小调”让基层可以理解,并乐于接受。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识别和分析,厘清真相源头,扶正除恶,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加强农村思想阵地。

3.4.2 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炼乡村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中国农民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精神品质,发挥其教育价值。注重家风文化的培育,广泛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和家训,以优良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3.4.3 深入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强新 时代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文艺舞台、文化综合楼、文化宣传牌、村史村情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农村公共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的构建。开展理论图书分发赠送活动,重点向农家乐、村报告厅、社区阅览室等捐赠理论图书,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依法信教,依法处置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3.5 “以文兴业”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历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建筑、礼俗、工艺、服饰、典籍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发展潜能,我们要把握好这些特点,“文化兴业”打造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协调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乡土文化恢复生命力和内涵,以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状态呈现,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5.1 以文塑旅

坚持动静结合的理念,建设历史文化古镇(村)、乡村文化展厅、怀旧村落历史博物馆等静态展示项目,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民俗节庆等动态体验项目、亲子农事活动等充满活力的体验项目。并联系实际,开展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宿旅游,让游客全方位体验乡村文化魅力,用文化提升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

3.5.2 科技赋能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善用微信、微博、短视频、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网购等方式,展示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销售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

3.5.3 创意营造

相关部门要针对当前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链不长、增值空间不大和“同质化”问题,加强针对性策划服务,推动形成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与农业的嫁接链条,并提高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意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例如,文化创意可以与农业相结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可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公园、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艺术村等;可与制造业相结合,发展草编柳编、中国结、工艺品制作等。

3.6 “以文惠民”多方合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健全、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乡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得以可持续的推进,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更好地为所有农村群众服务。

3.6.1 基层党组织要示范带头,当好“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努力升级“硬件”,不断优化“软件”,培育和打造一批优秀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打下夯实基础,做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强后盾”。

3.6.2 村民要广泛参与,当好“主力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尊重村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通过调动村民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和地方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对普通农村群众的文艺培训指导,以此提高农民基础文化素质,引导群众自我表现和自我表现,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内生动力,丰富农村供给文化。

3.6.3 全社会要积极支持,当好“后援军”

完善“筑巢引凤”“引凤还巢”等激励机制,吸引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到农村发展,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驻、留驻农村,用好农村文化资源。通过物质、非物质奖励,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和离退休人员把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带回家乡,下乡创业,激发农村活力,把乡村文化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