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研究】(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注释与译者情感的建构——以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本为例
胡作友,朱寒婧娟(1,19)
歌曲翻译的名与实——兼评彼得·洛的《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
覃 军,周 倩(1,28)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转换的有益尝试——评《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
刘梦杰,任东升(1,35)
后格义时代的译释现象研究
刘华文(2,11)
中西融通的人本主义范式——以《中西语言、诗学、美学批评视域的融合》为例
戴文静(2,19)
儒学海外传播之哲思——《儒家经典翻译与儒家文化传播》述评
孟珺捷(3,21)
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科技典籍对外译介——访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
王烟朦,孙显斌(3,27)
典籍典译:《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张秀仿(3,33)
从电影《翻译家》看伦理视角下译者的责任选择
滕 梅,宋 醒(3,38)
社会翻译学视域下中国文学译介研究新进路——《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评介
赵朝永(4,37)
《文心雕龙》翻译现状述评
王 杨(4,45)
试论哈贝马斯实践哲学视域下《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模式
沈 洁,王 宏(5,53)
《论语》德育思想英译读者读者接受研究
张小曼,薛 玲(5,62)
重译《孙子兵法》:运用文化资本是制胜之策
宋中卫(6,1)
理解与建构:宇文所安的《杜甫诗》英译研究
李 洁(6,10)
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以“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为中心
何梦丽,余承法(6,16)
【“新文科与比较文学”笔谈】
比较文学与中国的新文科建设
王 宁(2,1)
新文科与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跨学科研究
陈跃红(2,4)
新文科时代如何文学?——兼及莫莱蒂的“远读”理论
宋炳辉(2,8)
【文学·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敦煌学研究立项现状分析(2000—2019)
李 琴(1,41)
叙事学视角下的唐传奇意图力论析
刘天禾(1,49)
殖民语境下的逃离和坚守——诺奖作家古尔纳的近作《今世来生》探析
朱振武,田金梅(2,29)
电影叙事中复现元素与角色识别的突显关联——以非遗女书的视听呈现为例
于海玲,颜 烨(2,36)
19世纪西人在华博物学实作与帝国主义——以罗伯特·福琼游记为例
周建琼(3,45)
符号、意义与我们的世界——赵毅衡教授访谈
赵毅衡,车宇凡(4,16)
论“交叉性”思维策略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运用——从苏珊·兰瑟“交叉性”女性主义叙事学谈起
孙桂芝(4,23)
从印度诗学到比较诗学——黄宝生印度学成就之一
侯传文,高 妤(4,30)
燕赵文人的风骨——以近代河北籍文人书家为例
范宇光(4,85)
人工智能时代“自由的精神生产”如何可能?
刘芳兵(5,31)
中国科幻的异质性和民族性:论荒江钓叟对凡尔纳小说的吸纳与变异
何 敏,姚萧程(5,37)
对孟加拉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回顾与展望——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教授访谈录
张 叉,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5,46)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羊凌霄(6,21)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2020)
王晓燕(6,28)
【哲学】
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
宋立林(1,1)
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之解构与重构
陈力祥,汪美玲(1,11)
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兼评《唐君毅哲学研究》
程志华(2,44)
道德本体论之困境与转型——读《牟宗三本体论研究》
王玉平(2,49)
“一道德”与“再造三代”之梦——王书华教授《荆公新学及其兴替》读后
文建刚(2,54)
从存在到价值——宋明理学的逻辑开展
宋志明(4,1)
湛门与王门之间的“良知良能之辩”
程 潮(4,8)
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
郭子暄,孟庆宇(4,91)
“诗”与“儒”——荀子论诗思想旨趣探奥
许春华(5,1)
必然同一理论视角下的分析与综合
郝喜娇,刘叶涛(5,10)
【政治·法律·历史】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内在逻辑、独特优势和实践要求
赵 冶(2,58)
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分析
王 媚,刘永志(2,64)
死刑适用与民意的交锋——张扣扣案引发的思考
陈海平,王雨琦(2,70)
青年焦虑网络炒作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其治理策略
黄 晟(3,1)
清廉程度、党纪党规遵守与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 成,等(3,8)
延安时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中国共产党观
李 晔,吴梦瑶(3,15)
环境法典背景下宣示性条款的 功能定位与法律完善
闫信果,祝洪珂(3,90)
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政治动员考察
邓 红,申 宇(5,17)
叶圣陶战后日记中的时局观察
王莲英,袁 媛(5,24)
【公共治理】
乡村互动仪式的公共性塑造功能及其重构进路——基于涂尔干宗教生活仪式的研究
任贵州(5,89)
中国公共政策何以扩散:一个研究综述与展望
娄文龙,杜 慧(6,35)
中间类型劳动者制度构建研究
王天蔚(6,46)
基层文明实践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博罗县为例
钟均宏(6,53)
【经济与管理】
竞争合作倾向组合下个体权力动机的差异研究
赵书松,等(1,56)
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实地化解策略探析——以山东省莱州市农村调研为例
邵彦敏,等(1,66)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刘艳娜,郭艳芳(1,72)
返贫诱因与阻返机制构建
王 怡,郭 萌(3,70)
SCP范式下农业科技创新供求均衡动力机制研究
金福子,等(3,80)
“聚”抑或“散” :城市化进程中省会城市 拓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孟祥林(4,52)
论河北省人才战略的理性选择
杜 萍,李维意(4,59)
增加值视角下制度质量影响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跨国再检验——兼论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
许冬兰,郭宇钦(4,66)
服务贸易限制对中国服务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户艳辉,张玉婵(4,75)
京津冀旅游用地市场演变特征、问题识别及成因分析
宋昌耀,等(5,70)
“一带一 路 ”沿线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郭 伟,等(5,79)
农业发展水平会影响“开放促增长”的成效吗?——来自WTO会员国的证据
刘乃郗,赵婧含(6,59)
画饼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 琳,等(6,71)
工作连通行为对工作投入的“双刃剑”效应研究
赵玉田,王玉业(6,79)
年报问询函监管对债务融资规模的影响研究
李春玲,等(6,88)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进化视角下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及对策研究——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比分析
靖鲲鹏,等(1,80)
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动态 SDM 的供给侧因素分析
王韶华,等(1,88)
基于四螺旋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研究
宋之杰,杨 楠(2,77)
基于产学研知识共享的创新系统演化研究
袁旭梅,等(2,87)
京津冀旅游产业对关联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舒 波,等(3,52)
空间计量视角下京津冀地区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米利群,崔 悦(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