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及提升探索

2023-01-20 06:08:25金志辉乌兰
高原地震 2022年1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金志辉,乌兰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海拉尔地震监测中心站,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地震活动依然频繁,地震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制约依旧突出。据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数据统计,仅2021年一年,我国国内就发生包括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在内的5.0级以上地震37次,总次数远高于过去几年,整体地震活动形势表现严峻。进一步提升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公众更有效、合理地应对地震灾害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1 现阶段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的现状

不同地区的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单元,其自身的保有能量和成熟程度,跟所在城市的规模大小、经济实力、人口素质等多方因素息息相关。而社区自身的成熟程度又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水平,造成不同地区社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发展参差错落。一般情况下,自身科普经费充足的,软、硬件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水平突出的,群众需求强烈的,以及震情相对多发的地区的社区,其防震减灾科普的发展相对显著蓬勃。相反,现实中也存在部分社区由于种种原因,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发展略有不尽人意的现象。

1.1 部分社区对推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发展的主观认识尚有不足

由于地震特别是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尚属于小概率事件,对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也比较有限,而社区在工作中的主要精力大多投放于同民众关联相对更为密切的基础民生服务保障中,从而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上的重视程度和经历投入稍有欠缺,主动对接、发展、提升的积极性不足,主观能动性和必要迫切性并不强烈。久而久之,导致部分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发展施施而行,没有体现出社区这一环节在其中应起到的关键作用。

1.2 社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显淡薄

我国大陆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运动的共同影响,大陆内部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多发,但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强烈破坏性地震中有很多发生在人口分布较少、人口密度稀疏甚至于罕有人居住的地区,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不构成太大的影响。从而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是民众关注的重点,低频度发生的地震灾害较难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防震减灾的发展和民众集体防震减灾意识的形成。

1.3 科普形式稍显单调,参与民众年龄“两极分化”

当前的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还是以传统的“摆地摊式”科普宣传为主,LED屏幕展播活动字样、社区活动场地摆放展板、布设宣传栏、发放宣传折页或是举办防震减灾相关内容的讲座、讲堂。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除了部分老年人外,已经鲜有居民能够驻足阅读展板内容,特别是当有严寒、酷暑的气候时,户外的宣传栏更是难以被关注[2]。讲座、讲堂虽然讲述上全面、深入,但每次的内容变化有限,大同小异,也难免让人们感到枯燥、生涩。同时,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多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忙于事业,早出晚归,缺少参与精力,再加上活动本身不具备很强吸引力,也促使形成了参与民众年龄“两极分化”的格局。

1.4 社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薄弱

社区公用经费有限,相关支出大多用在事关民生和发展的“刀刃”上,而像地震演示沙盘、VR地震体验眼镜等科技产品,亦或是印有应急避险知识的文具、折扇、雨衣等防震减灾科普周边产品,由于并非是“硬性指标”,需求刚性也不是十分强烈,所以多数社区并未配备上述相关产品,这也造成在科普形式上受限,难以吸引民众。甚至于有些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的不够合理,场所面积过小、数量过少,或是分布位置与居民密度、建筑密度不成正比,减弱了避难场所的实效功能[1]。

1.5 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开展存在“单打独斗”局面

目前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主要是各级应急、地震部门和街道、社区在承担完成,由于是纯粹的公益行为,且科普内容中有些涉及较专业的内容,使得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带动并不是十分明显,而上述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的人员、精力毕竟有限,也不免造成科普活动开展中缺少深入性、多样性。

2 提升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和效果的建议

2.1 持续加强社区环节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认识支持

2.1.1 强化政治担当,构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提出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战略方针”,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在应对地震灾害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也可以看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在其中应发挥的关键作用,及在防灾减灾救灾大格局中的高度重要性。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更应该强化担当,服务大局,切实将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家战略方针贯彻始终,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性、创造性开展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努力将与民众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打造成防震减灾科普“集散地”,将防震减灾知识最快速、最高效地传递到民众之间,更好的引导、培养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构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新格局。

2.1.2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逐步完善专业性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通过培训讲座、实地观摩、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社区工作者防震减灾教育培训活动,为其充分补充防震减灾知识理论、解读政策条例、丰富自救互救手段,将更会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的防震减灾综合素养,筑牢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根基[3]。

2.2 充分发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引领带动作用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实现提高社区综合减灾应急处置水平,增强民众灾害风险防治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积极推动已挂牌的示范社区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引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逐步开展创建工作,既能完善社区在防震减灾方面硬件建设,也会增强民众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度和参与度。例如荣获评“2020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重庆市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东湖北路社区,正是由此打造了社区“河马公益学堂”“社区微型少年宫”等多样教育模式,从而助力形成了良好的社区防灾减灾格局。

2.3 创新推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形式多样化

2.3.1 探索组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小队

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探索吸纳各自社区内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防震减灾从业者、新闻宣传从业者、教师、中小学生、相关领域退休职工等,组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小队,对更高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大有裨益。

2.3.2 主动对接新媒体,发挥“互联网+”优势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高速融入社会经济和民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媒体深化融合的新引擎。在此环境下,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理应与之高度结合。依托“科普中国”服务云平台建立科普e站防震减灾板块,利用社区“两微一端”、官方抖音、官方头条等,适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设置科普知识专栏和科普资料免费下载通道,开展线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小竞赛、相关影片推荐展播等,推动实现社区防震减灾科普信息化,形成社区居民互动、共享的良好局面。

2.3.3 突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不应只停留在特定节点、特定时段,而要不定期、多次数、多时段的开展,合理利用当地民俗活动、娱乐活动等契机灵活穿插科普。同时鼓励实行“菜单式”服务,根据居民需要,随时上门为居民进行科普咨询服务[4],最大程度地覆盖到上学的孩子、工作的家长、退休的老人,满足上述人员的科普学习时间,减少社区科普受众漏洞。

2.4 丰富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基础支撑

社区可同防震减灾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推动发展“引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进社区做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小规模地震应急演练,组织社区居民前往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了解场所位置和规格,分时段、分批次参观地震台网部门、地震科普基地,近距离接触地震工作内容,认识地震灾害。同时支持社区为所辖小区在健身步道、楼道等醒目位置,配齐配全应急疏散路线图、应急避难标识、应急场所位置图等标识标牌,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购置VR虚拟眼镜,设置地震灾害展示沙盘、自救互救设备展示橱窗、4D地震动态模拟体验室等科技设备,制作印有防震减灾知识的书本、雨伞等防震减灾科普周边产品,从而更充分地吸引社区群众,更有效地传播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5 拓展多部门、多角度联动合作,积极实现“迎臂效应”

2.5.1 发挥职能部门的突出作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各级防震减灾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职责之一,必须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普工作下沉,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动作用,形成合力,同时强调社区联动的“流动性”,不固定在某一个社区,促进多社区、大循环联动科普,实现职能部门与社区的防震减灾联动科普全覆盖。建立社区科普联络人制度,点对点快速联络,第一时间向有需要的社区提供防震减灾科普帮助,并鼓励向社区免费提供更多实用性强、科技感棒的防震减灾科普周边产品,共同推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行高致远。

2.5.2 倡导共建共享,尝试推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市场化”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精力有限,通过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尤其是防震减灾领域企业、组织参与共建共享,更有助于激发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活力。社区可根据市场主体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规模和民众需求大小,向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支付,例如为其提供公益活动场所、志愿者队伍或少量的付费,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丰富和专业的科普教育和社区服务[5]。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防震演练
幼儿100(2022年23期)2022-06-10 03:33:30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02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环球时报(2017-11-21)2017-11-21 05:29:21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