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予,张艳 ,张保卫,李升升*
(1.青海省农牧业工程项目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3.青海西北骄天然营养食品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810016)
畜牧业标准化,是以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将生产、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程序化,高效率、低成本地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最佳服务,使畜牧业生产步入高科技发展轨道。简言之,畜牧业标准化就是把畜牧产业中的科技成果及经验固定下来,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实施畜牧业标准化是普及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它的实施有利于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维持可持续生产模式,并能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功能。近年来,青海畜牧业突出高原地方特色,不断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畜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在养殖全过程得到了应用推广,畜牧业综合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畜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针对青海省畜牧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旨在青海畜牧业生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1.1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初具规模。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0.36亿hm2,海拔3 000 m以上的牧区占该省总面积的96%,其中牦牛和藏羊的饲养量最大,享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之称。经过多年发展,青海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初具规模,成立了以科研部门、高等学校、技术推广以及生产企业为主的畜牧业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出1 300余项农牧业地方标准,加大了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传统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行为[1],成为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对推进全省标准化建设、提高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标准的管理与实施,增强地方标准服务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青海省对174项强制性地方标准进行整合精简、对1 160余项推荐性地方标准复审开展了标准实施的评估和复审,重点对标准的制定范围、合法合规性、适用性、交叉重复性、强制性标准一致性、引用标准合规性、监督实施情况等7方面进行技术审核,旨在解决地方标准交叉、重复、矛盾、落后等问题,避免出现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衔接等情况,提高地方标准的质量和标准全过程管理水平,对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2/3标准进行了废止,将部分标准进行了修订,基本建成支撑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1.2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通过良种选育与改良、科学饲养、防疫灭病、产品加工、质量监控等畜牧养殖全过程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优化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了畜群周转,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特别是全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升级,畜牧业生产和管理逐步迈入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建立起适应市场、运作高效、产销结合、布局合理、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畜牧产业链模式,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青海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1.3青海畜牧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持续推进养殖标准化,推广藏羊高效养殖、牦牛提纯复壮等生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包虫病、布病防治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畜牧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加快了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系列标准的制定,全面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及追溯试点县创建,通过系统地运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科研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进行标准化和程序化生产与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率大幅提升,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省扶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1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5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场55个、蔬菜标准园163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 413个。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超过30%,基地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7%以上。
2.1标准更新缓慢,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目前青海省特色畜牧业标准仍不完善,草原生态、基础设施等标准严重不足。如在牦牛育种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加工、基础设施等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但在牦牛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基地建设、信息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标准缺失较多,现有技术标准尚未覆盖牦牛全产业链。以牦牛养殖繁育相关技术规范为主,占32.99%,牦牛基础建设相关技术规范仅有6.19%[2],难以满足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整体需要[3]。
2.2标准质量不高,采标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标准补助经费较少,每制(修)订一项标准经费仅仅几千元,但在标准起草过程中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践验证及推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故而制定过程中,参考书本资料较多,理论依据和定性描述较多,量化指标和实践数据偏少,内容数据陈旧不全面、指标设置不科学,部分指标或高或低等现象时有发生,标准的制定与实际生产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出现标准难以推广实施或者按照标准指标要求无法完成等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在标准验证和推广中先进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标准制定形同虚设,采标程度不够。
2.3标准宣传贯彻不足,标准意识不强。畜牧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开拓性、科学性、知识性的工作,标准化生产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畜牧业标准化人员在掌握科技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生产实用且具有可推广性的系列标准。目前认识了解标准化知识的人员很少[4],开展标准化知识的宣传贯彻力度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力度不大,加之基层农牧民标准化意识不强,部分农牧民依然沿袭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标准化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性能提高缓慢,疾病防治、控制困难,畜禽产品的质量偏低,小规模的分散式放养模式导致疾病的防治困难重重,疾病防治的难度也同步增加[5],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3.1加强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在现有的畜牧业生产标准基础上,加大畜牧业相关标准的修订力度,建立完善的畜牧产业标准体系,使畜牧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要求,对品种的良种化、饲养管理的规范化、疫病防控的科学化,及产后产品分级、贮存、加工、包装等全过程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保证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3.2 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将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制定通俗易懂、操作简单、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标准,从畜牧业生产的产地环境、牧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屠宰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出发,将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渗透至养殖业全过程,使科技新成果不断地转化为生产技术,缩短技术推广周期,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全面推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入地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对全面提升养殖生产效益,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为明显。
3.3提升全社会对标准化知识的认知度。标准化生产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6]。一是加强标准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重视畜牧业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促进畜禽养殖工作稳步推进和规范化发展;二是通过现场培训,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移动数据等多种途径,加强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标准化意识,让农牧民充分掌握畜牧标准化技术,懂得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农牧民走上标准化生产轨道,使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家喻户晓,确保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