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壮族诗人黄焕中的现实主义诗歌

2023-01-20 21:54叶官谋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实诗人诗歌

叶官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清朝末期,广西文学得到较快发展,可以用“崛起”述之[1]。具体表现在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均成绩不俗:广西在词创作方面出现了两位大家况周颐和王鹏运,他们引领着全国文人的词创作,其文学影响在广西可谓空前;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涌现出不少知名作家,如龙启瑞、朱琦、郑献甫等;诗歌创作上则是诗人诗作众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前期相比均有很大超越。关于清末广西文学发展之盛,龙启瑞曾说:“方是时,海宇承平既久,粤西僻在岭峤,独文章著作之士未克与中州才俊争鹜而驰逐,逮子穆与伯韩、少鹤、仲实先后集京师,凡诸公文酒之宴,吾党数子者必与。语海内能文者,屈指必及之。梅先生尝曰:‘天下之文章,其萃于岭西乎!’”[1]由此可见,清末广西文学的迅速发展并非虚言。在清代众多诗人中,有不少为壮族诗人,据统计,“清初至道光中期,有作品流传至今的壮族文人逾百,诗作逾千,而且出现了近三十种诗集或诗人合集。到了近代(清代晚期),文学发展更快,据不完全统计,存诗上万首,诗集或诗文合集亦有三十种以上(现存二十六种左右)”[2]。倘若进行完整统计,则有可能达到两万首左右[3]序4。

在清代壮族诗人群体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著名诗人郑献甫、冯敏昌、陆小姑外,实际上还有擅长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清末的黄焕中、韦绣孟等。黄焕中(1828-1911),清代广西上思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人,为广西诗人黄体元之子。其在出生仅4个月时,父亲便被地方土官害死,母亲将其抚养成人。黄焕中自幼酷爱读书,尤喜兵法。他曾为府学贡生,却不欲为官,而选择在家乡创办思齐书院,教授学生。其在51岁之际,被大名鼎鼎的刘永福将军聘为幕府参赞,与刘永福将军并肩作战达20余年之久,之后返乡,80岁而卒。“黄焕中是壮族杰出的爱国志士兼诗人”[4]1139,其著有诗集《天涯亭吟草》,共收录诗歌400余首,惜已亡佚。目前,仅能从《宁明耆旧诗辑》和一些地方志中收集到其所作诗歌约240余首。黄焕中之所以被称为清末壮族杰出诗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所作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许多诗歌具有“诗史”价值。笔者以为这不仅得益于其家学传承,还在于其受到历代诸多爱国名士或英雄如马援、诸葛亮、杜甫、范仲淹、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的影响。这不仅使其诗歌激荡着爱国主义情愫,还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因转益多师而变得摇曳多姿,令人印象深刻,使人受到良好启示。鉴于目前人们对黄焕中诗歌研究的成果极少且尚显粗疏,笔者试对其现实主义诗歌作一个相对深入的研究,为后人进一步深耕细作提供参考。

一、多方面深层次反映社会现实

首先,诗歌内容反映令人悲愤的前沿战事。前已述及,黄焕中本不欲为官,却酷爱研读兵书,因此在刘永福聘其为府幕参赞时,自是十分高兴。同时,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诗人,其此后跟随刘永福将军征战20余年时间所作的关涉战事现实的诗歌,大多数是耳闻目睹之后所为,颇具史料价值。在刘永福幕府20余年时间里,黄焕中先后参加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镇守台湾的抗日战争等,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亲闻刘永福将军无比悲痛地喟叹昏庸朝廷签订《辛丑条约》等,加之此前长期受到儒家家国情怀思想的浸润和父亲黄体元身体力行、忧国忧民的教导,他不由自主地创作出了许多既记录当时战事现实又体现其深厚爱国情愫的诗歌。例如,其所作诗歌《感时》其一:“莽莽乾坤竟陆沉,惨然泣下泪沾襟。国权堕落悲何及,人事猖狂恨不禁。大局疮痍奚用问?频年祸乱迭相寻。忧时我为苍生叹,世变如斯感喟深!”[5]193《感时》其二:“风云惨淡暗神州,苦海沉沉带血流。感慨沧桑多变局,飘零身世等浮舟。”[5]193两首诗歌共同记录了当时风雨飘摇和百姓常遭外敌祸乱的现实状况,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他的许多诗歌,正是对这些社会现实和当时以刘永福为代表者的无比强烈但又无可奈何的悲愤苦痛思想的最好表达。

黄焕中所作关涉战事的诗歌,更多内容还在于抨击清廷投降卖国与表达爱国志士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苦闷心境。上已述及,黄焕中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很早就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烙印,他对于儒家爱国诗人尤为敬重,对至死仍不忘爱国的杜甫尤为景仰,并一直以其为榜样而不懈努力,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如此。如在其所作关涉战事的诗歌中,便用到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之原韵,就思想与艺术而言,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秋兴八首》其三:“望中楼阁对斜晖,野岫苍苍接翠微。南越已闻传檄定,北京又报羽书飞。运筹为国情甘分,怒策题桥愿竟违。一笑沧桑惊岁暮,秋江江树蟹初肥。”[6]72诗歌对朝廷举棋不定、时主战时主和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并对不能尽早完成收复国家边疆大业表示深深的无奈和苦痛。其五:“愿将光复旧河山,一日三秋指顾间。使辙齐来金粉地,征人遥忆玉门关。柳经凉露舒青眼,枫染轻霜点翠颜。国事岂容分党误?同心咸望凯歌班。”[6]72此诗抒发了作者对光复河山无比强烈的愿望,并希望受侵略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同为抗击入侵之敌不懈奋斗。其六:“空言徒议总无功,权利纷纷醉梦中。遍地有人悲月夜,长天作客怅秋风。未谙国事心难白,话到瓜分泪亦红。”[6]72对于当时法国入侵,不少平民百姓惨遭杀害的惨状,他颇为伤感。在诗人看来,如果当时清廷能够坚定抗敌方略,边境绝不会轻易被他国入侵,百姓自然不会遭此残害,这也是他无比痛心而数夜难眠的主要原因。“他(黄焕中)的诗词题材广泛,尤其是感怀时世之作,抨击强暴,伸张正义,维护公理。”[7]332这样的评价可谓恰当而准确,他对于公义的理解,已扩展到国际性的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

鉴于前朝旧代尤其是宋代就存在类似的历史事实,黄焕中在其所作诗中,便很自然地将刘永福将军视如宋代的岳飞将军,而将当时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昏庸无能的清末统治者视同宋高宗,并强烈抨击这些统治者为了眼前安宁而不惜“和戎割地,投降卖国”,使众多热血将军只能怀抱“孤愤”,在壮志难酬的痛苦中泣涕如雨。

诗人在《感怀世事》一诗中,更直接地对清末最高统治者和畏敌如虎的投降派进行大力鞭笞,怒斥其“认仇作父”、卖国求荣,一抒长期郁结胸中的积愤,使所抒发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如《感怀世事》其二:“认仇作父岂徒然,异梦同床暗暗天。家破守贫嫌寂寞,病深辞药任缠绵。娇妆媲美瘢难掩,饮鸩还期命苟延。欲挽残棋收好局,满盘零乱费周旋。”[5]192诗人对清廷统治者进行了最为激烈的抨击和最尖锐的嘲讽,认为他们“认仇作父”的做法最终必将葬送更多山河,当前的剩水残山和暂时安宁不过是夕阳西下前的一道余晖而已。再如《感怀世事》其四:“合纵连横事日非,鲁阳无术返余晖。四郊多垒糇粮薄,遍野哀鸿厩马肥。剩水残山工点缀,牵羊担酒欠仪威。画师弃市王嫱死,粉黛丹青塞外飞。”[5]192诗歌极为辛辣地嘲讽了清朝廷内部的腐败,并指出百姓对朝廷的疏离已经到了即便鲁阳公再世也无法挽救的地步,认为这种情势下的清廷只有等待灭亡的命运。

其次,诗歌反映出对刘永福将军思想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前已述及,黄焕中跟随刘永福将军达20余年之久,很受刘永福将军器重。可以说刘永福所部的胜利,也有黄焕中一份功劳。而尤其值得我们提到的是黄焕中不仅以诗歌记录下刘永福的一些战争思想和日常生活,还对刘永福进行了较为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他的诗歌成为我们研究刘永福将军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有关刘永福将军之记录和基本评价等内容,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刘军门幕中杂感》里。全诗10首,每首4句,仅选录数首简述如下:“忆昔威名著日南,搴旗斩将役丁男。不才忝附从军骥,细柳驰驱共策骖。(之一)”[8]179在战场上搴旗斩将,屡获大胜,威震南天,这是刘永福最具荣光的声名。亦正因此,原本不欲为官的黄焕中才毅然决然追随刘永福南征北战。“公心原欲镇南天,矢为人民解倒悬。一自和戎相拂柳,忠忱争得不愁然?(之二)”[8]179刘永福将军一心只想为国家和人民不受外敌侵扰、过上安宁生活而领军杀敌、视死如归,但是,在清廷面对战场获胜却议和妥协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望洋兴叹,整日愁肠百结。“腰横大剑血模糊,胜似陈汤斩虏奴。岂料立功还未竟,班师调檄已中途。(之三)”[8]179诗歌记录了刘永福将军具有岳飞般的英雄气概,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在其军获胜和准备乘胜追击之际,却收到要班师回朝的命令,这只能让他再朝苍天生发出无尽的悲叹了。“旌旗遥自惠垣兮,南澳分藩猛阅国。韦虎一经严坐镇,七年海角靖妖氛。(之四)”[8]179诗歌记录了刘永福曾在南澳立下的一系列战功,认为他具有颇为难得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无疑是客观公允的。“无端南澳奉金牌,火速全台救劫灰。底事鲸波高万丈,丝丝杀气一时来。(之五)”[8]179这是诗人对外国无端兴起战事的记录,反映了刘永福军队的英勇无畏和赤诚为国并随时奉献一切的伟大斗争精神。“将星台省暗无明,示弱原来令敌轻。谁似将军抱孤愤,背城一战尚休兵。(之六)”[8]179诗歌对刘永福将军作了生动的描写:因为朝廷示弱而被外国轻视,所以刘永福部队与外敌展开背城一战,虽然获胜,朝廷却下令收兵,将军只能深抱孤愤。“台省自从归大厦,二千余里小江山。和戎割地皆朝议,臣子如何复据关?(之七)”[8]180诗歌记载了当时清廷为了一时安宁,只求偏安一隅而不顾及国家利益的耻辱现实,这成为刘永福将军和黄焕中永远的悲痛。黄焕中所作关涉刘永福将军的战事思想和光复国土方面的诗歌,均无一例外地对刘永福进行了客观的记述和评价,向世人较好地展现了刘永福将军的思想情怀,即只要有机会,便可随时出关,无论何时,报效祖国均不为晚!这种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思想既是刘永福将军所具有的,也是诗人黄焕中在追随将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黄焕中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和激愤的性格基因,而曲折的人生阅历又给他丰厚的馈赠,成就其独具的诗歌品格。”[9]493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和诗歌品格最令人感动和敬佩,值得世世代代国人学习。

再次,黄焕中以诗歌生动地反映民生现实。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如《苦农行》,全诗为:“大雪满关山,北风撼茅屋。天地冷昏昏,群鸟争巢宿。一叟倚门叹,悲声断复续。问叟‘叹何悲’?欲言额先蹙:不幸为村农,一生多劳碌。勤耕数亩田,衣食常不足。今年稻正华,暴风吹草木。十穗六不实,秋收大减缩。一家只八口,充肠仅蔬菽。昨日粮已尽,儿女相号哭。借贷苦无门,今日犹枵腹。田主恶如狼,利喙催租谷。未容一陈情,拉去耕田犊。再耕已无田,有田更无犊。妻媳嫁时裳,久当没能赎。大儿远征军,生死未可卜。二儿斗官亲,被禁在牢狱。三儿颇聪明,家贫无书读。小女鬻为婢,一跃葬江腹。纵不叹贫寒,能无伤骨肉!言已涕泪流,潸潸呜咽哭。嗟彼大地主,坐享现成福。煌煌身上衣,累累仓中粟。巍巍阁与楼,堂堂园与囿。非农何由来?非农何由筑?不感农人恩,反把农人辱。胡为乎苍天,造此不平局?吁嗟乎苍天,设心何太酷!”[10]560-561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诗似可与杜甫所作的《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比,可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媲美。诗歌不仅颇为生动地将一家八口因被大地主盘剥和压榨而家破人亡、生活无法维系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令人心碎的陈述,还对大地主与百姓生活的天壤之别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控诉。这种控诉不仅颇为大胆而且具有难以辩驳的哲理蕴含。但由于诗人无法勘破两者差别之真正原因而只能感叹老天的不公和冷漠残酷,同时表达了百姓对清末朝廷的绝望。类此典型的对清末社会现实进行记述、抒情和议论的诗歌实在是不可多得,称其为上乘之作当不过分。

黄焕中现存此类较具代表性的诗歌尚有《阙题三首》等,其中写道:“豺狼当道棘荆连,百里长途绝爨烟。鬼火飞扬胔满地,人冤埋没骨撑天!朱门子女成奴婢,青坂荒凉吊杜鹃!”[5]188在这里,诗人将地主阶级残酷统治压榨民众的罪行痛斥为豺狼当道。原本国内的各种剥削就已让百姓难以生存,而今再加上外国侵略者的恣意摧残,只能导致无数的贫苦百姓不断死去,成为一堆堆撑天之白骨!即便那些昔日的朱门富户人家的子女,也都为了生存不得已去当了奴婢,可见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实!诗作中还有这样的诗句:“已遭人害又天灾,蟊贼偏从盗贼来。伯道弃儿真惨矣,姜生负母更哀哉!树皮野菽供餐饭,饿殍残尸更劫灰。况复当时瘟疫遍,逃亡千里绝无回。”[5]188不仅有“人祸”,还有强盗为害以及瘟疫等天灾,多重叠加的痛苦侵袭使百姓不得已“抛儿”“弃母”,导致了一幕幕令人惊心的人间惨剧。而这种惨剧正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这是诗人对那个灭绝人性的旧社会的无情控诉!这些诗歌,“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9]493。从黄焕中这些诗句看来,确实如此。

更为可贵的是,黄焕中的诗歌不仅记录下了清朝末期中国百姓的悲惨生活现实,还概括性地实录了无辜百姓惨遭杀害的骇人现实,即诗歌中的“寰海哀鸿沦浩劫”。此句诗中之“浩劫”,据《中法战争:7》记录为:“(百姓在被捆绑双手之后,法军)驱之于城南数里外的布卫桥,桥之两端,以兵守之。每晚兵官至,下令投之江中。每溺一人,则拍手喧笑为乐。有骧首于波间及泅泳者,则以枪击之。如是者凡三、四月,布江之水色如血盆,行者绝迹。”[11]544黄焕中此类诗歌,为研究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民生现实的描述,黄焕中还敢于将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生活悬殊情况进行对比,如其诗中写道:“每逢荒歉农夫瘦,窟集邱陵狡兔肥。”“四郊多垒镁粮薄,遍野哀鸿厩马肥。”[5]192这些诗句将百姓生活与统治阶级生活的天壤之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百姓牛马不如的生活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对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诗人还有更为深入的揭露,如其有诗云:“卫民自古说官兵,贼去兵来我亦惊。不见擒渠能扫穴,偏教逐虎转逢鲸。妻罕死别呼庚癸,玉石难分付丙丁。似篦似梳还似剃,边民何时得聊生?”[5]188这里进行了颇为大胆的痛述,将百姓既受贼盗侵害,亦受官兵盘剥的现实记录下来,并以“似篦似梳还似剃”来比喻百姓所受到的多重压榨剥削,以致生活难以为继,许多村民不得已逃进深山老林与兽为伍的残酷社会现实。黄焕中此类诗歌生动地记录了清末中越边民百姓一幕幕惨痛的现实生活场景,重现一个个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片断,具有重要的多元价值。

黄焕中还有少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战争中征夫思妇和闺妇思夫的诗篇。由于长期处于军营,生活于边境边关,黄焕中对边境边关有着独特的感受,也就是家的感受,他在诗中就有“江阳此去非吾土,犹把壶城作故乡”之句,表达了对边关壮乡的眷念之情。亦正因此,黄焕中对于那些已婚征夫表示深切同情,对于那些闺妇思恋征夫的社会现实也给予了特别的描述,并借《闺梦》《闺思》《闺怨》《闺情》四部曲以录,真心为闺妇代言,类此军人为闺妇专作诗歌多部曲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尽管这四部曲所反映的情节很可能是黄焕中自己虚构的,然而战争给妇女和家庭所带来的痛苦却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因此也应归为现实主义作品。其所作四部曲之《闺梦》云:“兰帷寂寂锁重门,一枕南柯倩女魂……覆蕉神逐帘前鹿,化蝶踪迷柳外村……邯郸枕畔香魂杳,无定河边战骨添。几度辽西忽惊起,黄莺何事苦增嫌?”[8]177这首诗通过倩女梦、化蝶梦、邯郸梦等表现了闺妇心随郎君到边关的场景,并因梦被黄莺惊醒而心生惆怅之心绪,令人为之心酸。《闺思》云:“一番风信到兰茳,几度停针倚碧窗……刀尺声催残漏促,金钱重卜对银缸。数声长笛画楼东,秋水伊人怅望中。远树凉蝉疏夜月,闲庭啼鸟落花风。十年征戍信难达,千里家山梦未通……”[8]178此诗记录了一位闺妇不断地千里寄信、倚窗远望、重金求卜以求得到郎君安全消息的生动场景,其孤独怅望而往往无果的残酷现实令人为之感伤。《闺怨》云:“纱窗日落泪新痕,转眼韶华又暮春……敲折玉钗歌转咽,娥眉蹙损远山颦。缕金叠损绣罗衣,底事纤腰减旧围……天涯踪迹浮云幻,愁里年华览镜非……”[8]178诗句叙述思妇寄信总没得到回音,面对时光流逝,自己美丽容颜日渐消褪,自是令“伊人”泪痕常新,而对于郎君生还希望的渺茫则只能让她生发出一声叹息了。《闺情》云:“……娇容笑对朱唇浅,故曲歌残翠黛愁。照影自怜人似玉,开帘偷拜月如钩……女伴相招话小斋,停针绣罢踏青鞋……爱倚新声翻曲谱,戏拈险韵斗诗牌。杏花春店提壶唤,笑拔金钗换酒杯。”[8]179虽然现实伤人,但是生活仍要继续,不管郎君归与不归,都视其能归为好。而自己在顾影自怜的同时,也尽可能享受作新声、翻新曲、拈韵斗诗等之趣,有时甚至为了纾解心绪,可为喝酒当掉金钗。黄焕中所作此4首组诗,既是对当时战事频仍大背景下“留守妇女”的深切同情,也是对战争导致人间诸多家庭不能团圆的无声控诉!当然,这种思想是颇为矛盾地集中到他的身上的,毕竟他正是军中的重要谋臣。

最后,诗歌记录和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男女恋情以及当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实。此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竹枝词里。在风土人情方面,其诗歌主要记录了广西对英雄和鬼神的崇拜。如其诗云:“班氏焚香上正街,宫妆不学貌偏佳。莫嫌自己双趺大,好把银圈趁绣鞋。”[12]462“班氏夫人有古祠,小西门内水离离。关中结伴烧香去,榕树荫下立片时。”[4]1148-1149“一篮篓叶似灵芝,嚼罢梳头整翠眉。试问欲从何处去?双音佛诞拜神期。”[12]462此3首竹枝词,首先是反映了广西百姓对英雄和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例如,广西崇左的班夫人(1)班夫人名靓,凭祥班村女。幼有道术,父母屡迫不嫁,能知未来事。广储稻谷,人问之曰助饷。后十余载,伏波将军征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师至粮绝,夫人倾储以助,遂获济凯旋。伏波以闻,诏封太尉夫人,至今血食一方。事载《龙州纪略》(嘉庆八年刻本)。生活于广西最南端地区,曾经是帮助汉代将军马援筹措粮食、助力汉朝军队征战的巾帼英雄。其去世之后,崇左地区多地建祠供奉,希望其英魂护佑地方百姓。在广西,百姓供奉的英雄,较具代表性的还有虞(舜)帝、马援、诸葛亮、关云长、王阳明等,这是广西自秦代以来便已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浓厚风俗。其次是反映了广西妇女与其他许多地方妇女相比拥有更多自由的事实。例如,她们许多人没有被强制裹脚,因此才有大脚的可能(即以上诗中的“双趺大”),并且不少妇女甚至成为家中劳动的主力军,这是广西少数民族尤其是世居少数民族较为独特的一面。另外,记录广西人对一些特殊水果的爱好也成为黄焕中描述的地方风情,如其所作竹枝词云:“寅申巳亥是圩期,女伴来游姐妹随。日午槟篓同细嚼,朱唇几点抹胭脂。”[12]489女性爱结伴赶集,尤喜细嚼槟榔,这在当时就已成为广西南部百姓一个与他处全异的风俗,令人颇感新奇。

对于清末百姓自由恋爱尤其是广西边民自由恋爱的现象,黄焕中也作诗以录并给予肯定。如他所作的两首《龙州竹枝词》云:“晓向双溪泛小舟,双溪沙外水相连。郎声唤渡侬听惯,撒网相逢亦是缘。”“甘蔗船来洗马滩,招呼船上码头安。郎头侬尾分甘食,也将移时聚旧欢。”[12]462前一首体现了女方对男方由暗恋转为大胆表白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而后一首则表现了男女双方从自由相识开始,慢慢发展成为一对情投意合恋人的美好经历。又如,他所编的《海渊竹枝词》所反映的男女自由恋情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诗中有云:“郎试吃头侬吃尾,分尝甘淡有谁知”[12]490,其表面上是说男女共尝甘蔗之味,而深层意蕴是述写恋情男女共同生活后配合默契、相亲相爱的幸福滋味,以类似于双关的表达方式反映了男女自由恋爱的社会现实,令人拍案叫绝。此外,其所作的竹枝词“每到秋来七月间,行人收拾笑开颜。问郎策马将焉去?侬要遨游八角山”[12]462则更是反映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方“主动出击”、大胆追求爱情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在七夕节男女自由相邀共游的传统风习。

现存黄焕中诗歌中,关于反映当时国内外科技发展现实之作较少,主要体现在《海渊竹枝词》里。如其中一首诗云:“文昌阁竖耸街头,电局居斯已数秋。远报军机真快捷,羽书应觉逊多筹。”[12]489从此诗可知,当时在国内,已采用发报机发送情报,这是诗人感到颇为新奇之处,也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南部公职人员工作所用设备的罕见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再如一首较具代表性的诗为:“海市交通百货丰,说来税局正归公。年来税入知多少,曾否弥缝国帑中。”[12]489诗人以日常之笔记录了当时新的交通工具发达,交通已较为便利,从各地运来的物品丰富、存量不少。在记载当时此类事实的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对其时国库是否入不敷出的情况提出了疑问,表达了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心和深沉忧虑,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大民众对清末统治者国家治理能力缺乏信心的事实。这是他此诗所蕴涵的另一层深意。

二、摇曳多姿的艺术手法

关于黄焕中的诗歌风格,《广西古代诗歌发展史》云:“黄焕中的诗感情强烈,不事雕琢,语言朴实。虽然艺术技巧尚有可议之处,但充沛的情感足以使其诗充满血气和生气。”[13]236类此评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诗歌风格似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主要是将叙述、抒情与议论等手法相结合。这在黄焕中诗中并不少见。如上文提到的在反映民生现实方面的《苦农行》,在描述毕老农一家八口的悲惨遭遇之后,诗人还生发出“非农何由来?非农何由筑?不感农人恩,反把农人辱。胡为乎苍天,造此不平局?吁嗟乎苍天,设心何太酷”等议论,令读者感同身受,自然引人深思,留下很深印象。同时,此诗还具有较为强烈的抒情意味,于议论中包含着强烈的抒情性。另外,此诗中的“嗟彼大地主,坐享现成福。煌煌身上衣,累累仓中粟。巍巍阁与楼,堂堂园与囿”等句,抒发了诗人对不劳而获、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地主的强烈不满和极力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之深切同情。此外,以上所举诸例特别是反映战争之诗也大多包含着叙述、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多数战争诗先是记叙在战争中取胜,但却由于不能乘胜追击而陷入痛苦的抒情当中,之后再生发出无奈和感慨,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细节描写。因此,这些诗在表达方式上既有记叙,又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多种手法得到了较为灵活的切换,不使人有突兀之感。又如,在征夫思妇与闺妇思夫的四部曲中,诗人基本上是沿着记叙、描写、抒情和作为点睛之笔的议论这个基本理路进行创作的,只是顺序上时有调整而已。另外,对于刘永福将军言行的记录、描写、评论以及适时抒情,也是黄焕中惯用手法。对其余内容,诗人也都能较好地同时运用三种以上表达方式予以书写,体现了其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因篇幅所限,故笔者不再赘述。总之,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黄焕中所作反映现实主义的诗歌内蕴更加丰富、深刻、有味。

其次是具有较为鲜明的画面感。综观黄焕中现存诗歌,许多内容均可用画笔描绘出来,如上文提及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苦农行》便可描绘出几幅生动的图画,如官家强行牵田犊,女儿被卖为婢而跳河自尽,以及几个儿子的不幸遭遇等,这一系列画面实际上均非常鲜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关于反映战争现实的诗歌也有不少具有画面感,例如那些战场上血流成河以及无辜百姓被法国士兵捆绑后扔到河里杀害取乐等场景便如是。而那些反映民俗和爱情的竹枝词同样具有较强画面感。如上文所提的《龙州竹枝词》《海渊竹枝词》《丽江竹枝词》等诗中所述及的“郎”与“伊人”在船头船尾分食甘蔗,以及在“七月七”一同骑马出游等社会现实片断,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男女恋情图景。而刘永福和众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后因不能如愿以偿而仰天长叹等日常情景,同样可以通过生动图景予以勾勒呈现。另外,黄焕中精心所作的那四组闺妇诗,完全可以描绘成一整套闺妇思想发展图景。因篇幅所限,故笔者不作详述。

最后是语言率真自然和适时利用方言。综观黄焕中所作诗歌,大多是脱口而出,因此,既具有率真自然的特色,又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这主要是缘于其所作诗歌多为爱国主义诗篇决定的。这些诗篇由于几乎都是诗人在耳闻目睹战事之后即时所作,因此往往都率真而热烈。如《留别钦州诸友》云:“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捐躯孤愤英雄泪,洒向鲛绡赠故人。(之一)”[4]1148“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轮明月白如霜。(之二)”[4]1148此二诗反映了作者虽然身想报国却无奈于报国无门,只能徒然洒泪离开军营回归故里的残酷现实场景。诗歌不仅率真自然毫无造作之嫌,还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息,率直自然之风令人一吟难忘。上文所举其他各例均大体具此特点。笔者以为,黄焕中率真自然诗歌特点的形成,首先在于其受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上文已述及,黄焕中一生均努力向杜甫看齐,其诗歌创作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方面多见杜甫影子,这便是一个重要佐证。黄焕中诗歌中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也可归因于有清一代直抒性灵思想的影响。独抒性灵、展现个性是清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共同思想倾向,黄焕中处于这样一个大气候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此外,作为边疆地区的壮族人民所具有的坦诚真实、率性而为、勇于吃苦、敢于拼搏的特性也促成了黄焕中诗歌创作具有不假雕饰和率真自然的特质。这完全可从他诗歌创作所呈现出的脱口而出、大义凛然但却略显粗疏的特点中看出。

黄焕中所作反映现实的诗歌,还不时地利用一些方言,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每到秋来七月间,行人收拾笑开颜。问郎策马将焉去?侬要遨游八角山。”其中的“郎”“侬”都是地方方言,是指男方与“我”的意思,而其中的“收拾”也是方言之一,表示“女性打扮”之义。又如《靖城道中》一诗云:“郑公谷口秋光冷,残柳依依剧可怜。”其中的“剧可怜”,同样属于广西方言之一,表示“十分”“非常”之义,显得颇为清新可人[14]。再如《无端》一诗中的“对我喃喃诉衷肠”“惹得非烟泪几行”等均包含有壮族山歌中时常用到的词句,自然也就属于壮族方言的一种。另外,反映战事类和闺妇类等诗歌当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方言词语,这些都让黄焕中的诗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展现了壮汉文化对诗人的共同影响。可以说,这是黄焕中作为一位壮族诗人有意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融入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值得后人褒扬和学习。

三、余论

作为一位随同著名将领征战20年之久的著名壮族诗人,黄焕中以其颇为特殊的身份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留下了一系列重要的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反映了颇具典型性的社会民生现实,还反映了残酷战争带给人们的极大伤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焕中能够将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相比较,揭露社会的极大不公,并对百姓深表同情,这反映了诗人可贵的思想。其诗中更多的是反映战争,尤其是反映了以刘永福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们为了边疆安全、国家光复而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表达了他们由于清廷妥协而不能了却平生壮志的深悲巨痛。作为一名身份独特的诗人,黄焕中对刘永福将军进行了应有的记录和客观评价,其诗歌因此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出于对征夫和闺妇难以团圆的事实,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组闺怨诗篇,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也表达了对征夫与闺妇的深切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身为军人的诗人创作这样一组闺怨诗实属罕见,且其对前人具有一定的超越。另外,诗人还通过其诗歌反映了广西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男女自由恋爱之情以及当时国内外科技的发展进步状况等,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所作诗歌,不仅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较为丰富和重要,且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其善于同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社会现实的记录和丰富思想感情的表达,且其诗歌大多具有率真、自然和浓烈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其诗歌还大多具有较为生动的画面感,令人难以忘怀。此外,他还注重在诗中适当地选用壮族地区方言,使其诗歌如同加上调味品那样,显得更加新鲜可人。

总之,黄焕中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意识和书写现实的传统精神,且又勇于创新,故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其诗歌内容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具有诗史价值、认识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其诗歌创作艺术,也深深扎根于当时壮族社会和文化现实,在体现出其善于学习前人艺术手法且又具有个人新意的基础上,还能呈现出当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让人们对于广西有更多的了解并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现实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