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钥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 北京 100000)
校外教育是指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1],也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以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2],开展课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机构一般指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业余体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校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在组织校外教育活动时,要兼顾活动的自愿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明确活动目的,规划活动内容,确保活动安全,让校外教育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赋能。
东城区少年宫少儿京昆艺术团是少年宫的品牌之一,始于1992 年。1995 年,东城区少年宫少儿京昆艺术团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少儿银帆艺术团京昆剧团”。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昆剧团培养了一千余名青少年京剧爱好者。在“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荟萃”比赛中,东城区少年宫少儿京昆艺术团先后有五十余名学生获得“小梅花”金、银花称号,数百人在北京及全国各类京剧大赛中获奖,每年都有学生考入专业戏曲学校深造。
东城区少年宫少儿京昆艺术团依托2022 年的北京市“戏曲进校园”项目,根据校外教育的育人特点,以东城区少年宫京昆艺术团的建设为基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在校园内学习戏曲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了解戏曲相关知识,体验戏曲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本研究将进一步梳理校外教育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实践,提高校外京剧教育在课程内容、活动建设方面的丰富性,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根据2008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2015 年、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东城区少年宫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携手社会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搭建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知、体验,在活动中践行、感悟的平台,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知,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学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学习京剧、了解戏曲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及艺术创造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国家日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国粹”京剧艺术为途径,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意义重大。通过为青少年学生注入戏曲文化细胞,可以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戏曲文化熏陶,逐渐对戏曲产生兴趣,进而喜欢戏曲。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实践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1.本研究将通过对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
2.在充分进行戏曲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基于东城区传统文化发展优势与教育重点,以本课题研究为途径,提升少年宫京剧艺术教育质量,完善少年宫的京剧项目建设。
通过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体,整合教育资源,跨越课堂边界、学科边界、校园边界,建设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系列京剧进校园实践活动。
1.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戏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让学生通过参与京剧进校园活动,亲身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感悟戏曲之美,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戏曲文化艺术的认知,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愿望,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戏曲社团建设,支持学校建立多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
以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实践平台。
1.开发京剧进校园活动与课程,研发京剧进校园活动的主题,邀请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资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
2.研究校外教育机构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美德,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校内外共育的学生成长空间。
3.探索以校外教育机构为主导,在“政策”下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策略。
2008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京剧学习既使学生学习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有收获,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在教育界和京剧院团的重视、扶持下,全国各地青少年戏曲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沈阳、厦门、杭州、天津和陕西、河北等地都有专门的京剧文化教育组织,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有京剧教师专业教研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2014 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高参小”项目,其中,戏曲项目由京剧艺术院校与剧团联合实施,项目于2020 年结束。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6〕29 号),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全面落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委等四家单位下发的《关于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的通知》,在北京市大、中、小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戏曲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助力北京学校美育工作发展,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由市教委主办,东城区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承办的北京市“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于2022 年4月至12 月举行。
在课程资源方面,从201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得会的京剧》《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系列教材,到2018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小学版、《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中学版等多种京剧文化教材满足了中小学生学习京剧文化的需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内容,把过去的校内课程扩展为校内外融合课程;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建构以感性课程为特色的京剧文化课程。
1.通过网络+形式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四家单位下发的《关于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的通知》,在北京市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戏曲知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深入传播戏曲文化艺术的知识与内涵,助力北京学校美育工作发展,促进青少年文化素养提升,2022 年北京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创设了戏曲“数字博物馆”巡展活动,活动充分发挥数字多媒体的传播优势,以便捷、高效的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校园,以符合青少年认知的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系统化的、专业化的展示与传播。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营造学习戏曲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戏曲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艺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使戏曲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特色的有效方式,真正使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化入脑入心。
同时,少年宫依托多年来戏曲进校园活动积累的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传播的优势,对戏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传播与推广,建设戏曲“数字博物馆”,充分发挥“数字博物馆”资源丰富、图文并茂、传播便捷、交互体验丰富等优势,使戏曲文化艺术深入校园。戏曲“数字博物馆”可根据学校实际场地、设备设施情况进行数字剧院、数字沙盘、VR 虚拟现实、虚拟翻书等多种形式和规模的展览展示,也可以搭建专业场馆及设备设施进行线下展览。戏曲“数字博物馆”从“听、闻、赏、悦”四个角度展示戏曲,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史、种类繁复的表演方式、剧种、行当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展示,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
2.构建京剧进校园校内外课程资源家校社合作体
依托东城区少年宫校外教育平台,联合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天乐园”,打造家、校、社合作体,在全市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戏曲知识普及,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营造传承发展中华戏曲的良好环境,助力北京学校美育工作发展,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开展戏曲体验营活动,通过穿戏服、化戏妆、拍剧照、看演出等生动和具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戏曲文化、探秘舞台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让学生参与戏曲体验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感悟戏曲之美,激活青少年学生对戏曲文化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愿望,推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