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黄建来 胡紫颖
为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自然资源监测管理,积极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服务“两个先行”,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政策先行,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四梁八柱”,从分散到统筹、从固化到调控、从分割到协同,形成平稳有序、规范管理、高效运行的业务落地体制保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实施意见》,明确“一张底图、一个平台、一张清单、一套体系”“四个一”工作框架,确定近期中远期调查监测工作目标与实施路线图。二是规范管理机制。编写了《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职责分工、管理实施、成果应用等环节的主体及职责边界,保障调查监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创新项目编排机制。谋划中短期项目库及滚动工作计划,年度性印发《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工作要点》,建立谋划传导体系,确保调查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立足调查监测一条主线,联动确权登记、耕保、执法、国土空间规划、森林、海洋、综合执法、水利等N 个条线监测监管业务,有效总结业务联动优质举措,并融入日常工作。
一是建立日常变更机制。印发了《关于做好宁波市2022 年度日常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以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建立日常变更机制,及时掌握每一块自然资源的类型、面积、范围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全市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开展年度更新,保证基础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同时以常规监测(全域遥感监测)对全市山水林田湖海城各类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高频次的综合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全市地表自身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情况。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结合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需求,每年开展2~4 次遥感动态监测,形成监测成果共享服务机制,支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
二是建立全域变化监测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协同机制。制定下发《关于做好2022 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全域变化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全域变化监测技术规程》(2022 年度),建立全域变化监测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协同机制。贯彻“多规合一”思路,将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与全域变化监测工作机制有效联动,协同开展全域一体化监测和综合整治工作。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结合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需求,形成监测成果共享服务机制,支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全过程监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进展。按照预警分类分级统计自然资源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从土地资源、耕地资源、矿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控制性规划监测、三条控制线监测、规划实施时序监测等方面,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联动的运作机制。实现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联合监测、分析、评价。
三是构建调查监测与执法督察协同机制。助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业用地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印发《关于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与执法督察工作协同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实现了违法问题预先整治的目标,提升自然资源执法查处效率,实现新增违法“零容忍”、新增问题全面“清零”要求。
四是基于2021 年宁波市国土变更调查“二上”成果,建立健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耕保联动机制。利用多源、多时相航空、航天影像,统筹自然资源管理数据、调查监测成果。分两个阶段开展变更调查涉及违法违规问题提早整治,全面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全力推动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消除违法状态。提早谋划,同步推进,实现图斑早发现;力量下沉,上下联动,实现疑似图斑早介入;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围绕重点早整治。纵向实现地方作业和市级检查并行推进,横向和执法、耕保联动。
一是加快数字化改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探索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监测各项联动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监测系统(政务外网版)正式上线,建设调查监测移动平台。
二是迭代升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监测监管系统2.0,建立多跨协同、高效集成的监测监管系统。从功能拓展上,在现有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调查监测“4 个1”工作体系,全面体现部试点各项工作,结合数字化改革背景要求,最终实现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的“3+N”,即全域全要素、全景全空间、全息全周期的“一张图”;按资源要素分类的总账、进账、出账的“一本账”;自然资源和规划监测评价的“一体系”;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N 个协同闭环应用,实现多跨协同的“N”个场景。深化数字化改革,促进管理与政府作为,改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为目标,建设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三融五跨”自然资源和规划监测监管系统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通过探索构建市级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等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调查监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了信息化层面的统筹和数据共享。
一是通过“自然资源重点调查”试点,实现一体化监测。兼顾陆海统筹、地上地下及资源监管与规划实施监测一体化管理要求,在自然资源部《用地用海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试点工作,立足市情,进一步定制《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宁波版)》;将陆海区域进行整合分析,融合潮间带、湿地、土地利用、海域使用等监测内容,全面摸清海岸带资源利用现状和权属分布家底,梳理宁波区域围填海发展的时间、空间线,摸清围填海实际利用现状、审批状态及违法情况,构建一套陆海统筹、标准统一的海岸带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以地表基质层内的人工建(构)筑物作为核心关注对象,形成了地下空间调查监测技术路线,编制了城镇地下空间调查监测技术规程和数据库标准,构建了数字孪生模型,形成了地上地下一体的空间表达方式。进而实现了地上地下、陆地海域、资源监管与规划实施监测一体化重构。
二是研发碳库资源遥感调查与生态碳汇估算。以宁波市海岸带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配合气候带类型、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和海岸带生态类型等辅助数据,参考国内陆地、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果,建立宁波市陆地、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模型,开展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碳固持量核算,形成区域尺度碳汇空间分布数据。
三是开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空间评价体系研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为切口,编制《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指标统计表》和《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指标蓝皮书》,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空间监测评价研究,分析研判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保护成效和可持续演进情况,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字语言转化为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构建了“五维三级”指标体系和“时空双指数”的空间评价指数模型,并结合“市域-区(县、市)”数据,从底线管控、安全韧性、质效提升、协调发展、宜居生活5 个维度,18 项二级指标和53 项三级指标,开展共同富裕空间指数实地试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