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2023-01-20 17:22
活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观中华中华民族

芮 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23)

中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在复杂国际形势影响和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要求下,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理论中吸收和汲取有益成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兴,还是精神层面的繁荣发展。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均衡发展的过程,在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发展、创造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有力支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绵延发展、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变让世界惊叹,当前经济已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相比,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正处于圆梦阶段的中国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层面,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必须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桥梁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精神源泉。

(二)多元文化冲击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交融的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与密切,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更加相互渗透与交融。世界正向文化多元化发展,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璀璨的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当代的中国文化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多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与生活巨变,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增多,人们接收文化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程度也有所提高,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织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中西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

外来文化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而逐步“中国化”,不过有些外来文化也掺杂着意识形态等因素,一些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对中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冲击,产生文化冲突,导致部分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吸收先进文化,消除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复杂国际形势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背景下,世界步入多极化经济格局,又呈现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程度分化严重,与此同时,世界安全形势也变得更为复杂,局部动荡时有发生。

大国间的博弈日渐激烈,国家之间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竞合关系下,彰显国家实力不再以经济数据为唯一指标,国家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或军事等单方面的较量,而是趋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文化软实力不同于其他“看得见”的硬实力,虽不可用数据量化,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近年来,各国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要在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方面赶超发达国家,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还是任重道远。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作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四)构建命运共同体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需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不再是被分割开来的单独个体,在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等共同难题时,全人类需要团结协作,维护和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潮流,中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为人民谋幸福,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同时推动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答案,表明了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繁荣发展的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输出,是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越来越多认同的最好体现,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为契机,倡导符合中国和世界发展需要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形象,推广好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感召力。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溯源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基石

文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多角度对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关于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到经济等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两手抓。此外,关于文化与文明辩证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近相通的概念,内涵却又存在差别,文化指人化、人类化的社会产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文明是国家或民族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即文明包含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文明是文化的具体呈现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重要的理论来源,并非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形成的。在其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寻找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点,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与总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思想精华与华夏智慧,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中,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古代中国的核心思想与主流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影响力。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吸收“仁爱”思想,仁爱是一种大爱和博爱,涵盖不同维度,党始终坚持爱人民,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服务为民,更将爱上升至爱世界、爱全人类的更高境界。在“大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勇于肩负起“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努力为“世界大同”做出贡献,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是党在新时代对“大同”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富民惠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是为了向人民幸福、共同富裕逐步迈进,这些执政理念与方式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内涵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大量汲取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吸收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摒弃文化糟粕,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又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就是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文明成果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拒绝对话和开放,缺少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机会,将难以实现新的发展。世界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变得更加多彩绚丽,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积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学习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先进文化,才能焕发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激活文化自信的底气,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胸襟,不排斥外来文化,对世界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认识到必须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中吸纳有益成分,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学习借鉴、扬长避短,选择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文化择善而从,中国文化极强的同化力使外来文化逐步“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精神的新文化。在秉持开放包容态度的同时,警惕腐朽文化的侵蚀,抵御西方落后文化,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与入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力,进一步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

(四)传承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有效结合的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独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跳出了那种全盘否定、彻底批判的认知模式,确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理论态度。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之成为对中国具体实际指导意义的文化理论。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的文化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发展历程,其中众多思想理论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实事求是”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理论,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则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而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邓小平传承《诗经》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和《礼记》的“以著其义,以考其信”“是谓小康”的精义,提出“小康”概念和构建“小康社会”的构想,同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中“重民爱民”的内涵精髓。胡锦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智慧和发展智慧,在新的发展时期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文化力量,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