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外部不确定性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动力来源于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作为新发展阶段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试验田,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历史使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研究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哪些独特作用及其实现路径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导自贸试验区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各级政府一方面积极学习体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与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认真讨论制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措施。学术界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正确、全面认识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王李俊,2021)、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董志勇和李成明2020;杨虎涛,202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洪永淼,2022)。另一类研究主要关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陈彦斌,2020;张燕生,2021)。相关研究认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扩大内需(消费和有效投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一些研究尝试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定位视角开展研究(韩剑,2020;尹晨,2020;张兴祥和王艺明,2020;刘晓宁,2021;王爱俭和方云龙,2021),少量研究者直接研究自贸试验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卢福永等,2021)。相关研究认为,自贸试验区是衔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自贸试验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加快系统性集成和关键领域制度创新、引导发展优势和前瞻性产业、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升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发力。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方向与关键环节进行了较多的分析与讨论,而对具体实现平台的讨论还相对较少。自贸试验区因其特殊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理应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虽然已有少量文献对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但是现有研究要么针对某一个单独的自贸试验区,要么笼统地讨论自贸试验区的作用,对自贸试验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关于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拓展的地方。本文在分析自贸试验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炼出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独特作用,并探索其主要实现路径。希望通过本研究既能够使社会各界对自贸试验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又能够为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参考。
自2013年9月中国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以来,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在不断总结复制推广经验的过程中持续、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年底,国务院先后分5批次批准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1+6+3”的自贸试验区(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格局,21个自贸试验区共设立70个片区。除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吉林、山西、江西、贵州之外的中国内地其他省份(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相继设立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的空间布局。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份很多都在积极申请设立自贸试验区。总体来看,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呈现从东部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逐步向开放程度较低的中部、西南、东北地区省份拓展的特征,西北地区省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
总体来看,中国设立自贸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设立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战略举措。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可以简要概括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高水平开放的示范区、现代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以制度创新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通过不断总结、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在中国的各个区域打造一批覆盖全国的开放型经济高地,为中国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扎实的基础。自贸试验区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业布局,集聚全球优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兴产业集聚区。另外,自贸试验区还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其他任务。由于各自贸试验区的地理位置、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等条件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每个自贸试验区的具体定位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基本都分布在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交通便利的地区。目前沿海的所有省份均已建立了自贸试验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省份多数也设立自贸试验区,西北地区尚未设立自贸试验区。从每个自贸试验区的区位选择来看,较多的自贸试验区片区是以各种保税区为基础建设的,并且各个自贸试验区都基本涵盖了该地区的铁路、水路、航空物流中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自贸试验区共同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自贸试验区都是新阶段、新形势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经济循环、培育经济新动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共同任务。良好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条件。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功能是通过制度创新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对畅通经济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认为,经济循环畅通是扩大再生产(即经济增长)顺利实现的基础条件,而经济循环既包括个体资本的循环,也包括社会资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的循环(乔榛,2022)。个体资本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利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进行产品生产、销售产品收回货币资本。个体资本的循环畅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不存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的制度限制和存在有效的要素市场,企业能够顺利获取生产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市场需要的,产品能够顺利销售;(3)产品销售价格能够弥补所有生产成本并有所盈余以支持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循环畅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社会总产品在总量和结构上实现供需平衡;(2)资源要素在各部门合理配置,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3)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循环;(4)分配关系与交换关系合理,实现生产到消费的顺利转化。
综上可知,资源要素和产品的自由高效流动、供给需求平衡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同推进是保证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条件。如果经济循环的所有环节全部都在一个国家内完成,则该经济循环为国内循环。反之,如果经济循环的某些环节跨越了国界,则该经济循环涉及到了国际循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畅通经济循环不仅要畅通国内循环,还要畅通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所有制分割、行业分割等制约资源要素和产品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自由流动的因素。其次,通过管理、技术、业态和模式等创新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再次,需要基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分析供需失衡原因,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寻找解决供需失衡的对策。从次,提高资源要素自我保障能力,减少对国外资源要素和单个市场的依赖性,提高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后,提高国内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国内不断升级变化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需求。自贸试验区是链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因而,自贸试验区在促进资源要素和产品跨国界自由流动、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限制、简化外贸外资审批管理程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力量。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复制推广,将有效缓解或消除制约国内资源要素和产品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限制性因素,进而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发展积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得中国已经具备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内部条件。加之,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导致部分西方国家抑制中国发展的动机和行为越来越明显。贸易保护、去中国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形势日益严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来源应该主要是国内经济大循环。只有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放弃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未发生改变。虽然经济全球化在新冠病毒感染、俄乌冲突等事件的冲击下遭遇一些波折,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中国需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经济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中国发展所处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还存在许多制约国内国际循环畅通的因素。比如,总体来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相对较低,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国内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中低端产品产能库存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供给自我保障能力有限。中国迫切需要探索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新模式、新路径,破除各种限制性因素,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自贸试验区作为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重要的“试验田”,必然肩负着为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改革创新能够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增加高端产品的国内供给,化解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推动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前文的分析表明,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自贸试验区对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自贸试验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破除限制资源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制度因素,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降低资源要素和产品流动的各种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缓解供需总量和结构失衡问题,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奠定良好的市场条件。第四,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内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为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供现实的支撑。自贸试验区上述独特作用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创新制度供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发展现代新兴产业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四条路径。
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能够增加有效制度的供给,减少或消除资源要素和产品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制度性限制,有效提高贸易投资效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明确了外资可以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国际贸易和行政服务的“单一窗口”模式提高了审批和办事流程,提高了通关效率和办事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多式联运、集装箱混拼等物流模式创新,显著地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必然会成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桥梁和纽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也将对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贸试验区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和创新平台。扩大服务业开放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各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扩大开放的创新实践。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显著提升了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多次压减,自贸试验区实现了制造业全面放开。另外,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逐渐从传统的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总之,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典型代表,集聚了大量的外资外贸企业和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是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以及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国内部分产品存在产能过剩、库存偏高的问题,需要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化解。国内同时也存在部分高端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外进口满足。自贸试验区可以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好地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从而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
中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不畅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和弱项、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李海舰和杜爽,2022)。各自贸试验区都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业布局,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这将有效弥补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另外,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省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将推动现代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均衡的地理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贸试验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能够增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总之,自贸试验区通过发展现代新兴产业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而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
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是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因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和产品在更大范围内自由高效流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直接参与的经济活动将逐步减少,监管和服务功能将逐步增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明显降低税收等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这将有助于减弱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在更大范围内的复制推广,能够有效降低资源要素和产品跨地区流动的成本、提高流通的效率,有助于加强要素和产品市场的跨地区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能够为统一的规则、规制、监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积累经验,进而为全国大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型开放的环境。总之,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
建设自贸试验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战略举措。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者的共同目标是畅通经济循环和培育经济新动能。自贸试验区是链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重要枢纽,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能够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提供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促进现代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凝聚改革发展合力,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自贸试验区应该重点围绕破除制约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因素、降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各环节成本、提高国内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积极开展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