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岩松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基本结束,彼时打工者们大多实现了城市身份的转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文学热度似乎也正在衰减。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一原来文化背景良莠不齐及生存理念、生活习惯等参差各异的群体,并没有因为身份的符号性改变、际遇的优化改善,而真正融入急剧变化的城市文化生态之中,他们如同城市波澜涌荡水面的浮萍——孤独、无助、迷惘、困惑、挣扎、游离——逐渐形成城市新的类群,我们姑且称之为“城漂族”。城漂族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对撞的旋涡中心,无疑属于文学关注时代与现实的新命题。城乡两栖的生活为周海亮带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他先是以写实的手法创作出了诸如《母子平安》《胡桃夹子》《圣母颂》《浮生》等作品,从不同生活层面反映城漂族窘迫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的悲欢苦乐。但是从他近期创作的《我有一所房子》《无声无息》《举头三尺》和本部作品可以清晰发现,周海亮关注他们的视角已经悄然发生位移,他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注重对日常生活碎屑表象的大量描写,而是前置到能直接精准透视人物人性的精神欲望的层面,通过大量切片式的叙事细节追索与梳理,试图揭示出影响人物命运的人性诱因。
《一顿饭吃到黑》可以看作故事主角陈粮的个人传奇,或是一则有关人性欲望异变的寓言。童年由饥饿引起的种种屈辱扭曲了陈粮幼稚的心灵,也同时点燃了他博弈命运、改变命运的欲望之火。在欲望之火灼烤下,初中辍学的陈粮忍受住生活的磨砺与击打,终获事业成功。然而,欲望如水底沉月,圆缺莫测。就在陈粮山珍海味尽享奢靡的时候,他的婚姻破裂,他也因“婴儿汤”引发的意外杀人案而锒铛入狱。继之,他的产业被诈骗犯狱友老铁占据。出狱后的陈粮感觉到生活索然寡味,遂起意隐居山野……
周海亮属于多栖型作家,长期跨界创作,尤其近年来三十余部影视的编剧,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很大,细腻的场景、精确的构图、跳跃的语言、蒙太奇结构等等,形成个人风格显著的小说文本特征。《一顿饭吃到黑》即是采用难度极大的一镜到底的影视表现方式——“即使多年以后,玫瑰对陈粮来说,与爱情也没有关系。”故事由简洁的倒叙式旁白开场,这句里的“玫瑰对陈粮来说,与爱情也没关系”既造成阅读悬念,也不动声色地为故事定下了有些悲剧色彩的叙事基调。自此,作家视角焦点始终跟随陈粮欲望牵引的生活脚步移动,直至陈粮醒悟人生决意归隐山野而淡出。小说这种线型表现方式固然可以使叙事脉络不蔓不枝,清晰完整,且具阅读纵深感,却也极易因平铺直叙导致审美疲劳。这时,能够产生跌宕效果的情节设置尤为重要,细节是情节的活体细胞,细节丰满的情节的落差,会使故事产生“暗流涌动”的内在感染力。在这部小说里,周海亮紧扣影响陈粮欲望心态发生改变的人生不同时期发生的典型事件组织情节,同时精心搭建起诸如“小霞的炒面”“陈粮的味精”“枯树上的狗”“娘的螃蟹和汤煲里的猴子”等烙印时代不同阶段生活胎记的特定场景,以不断转换的人生际遇引发陈粮欲望的不断发酵,以陈粮不断发酵的欲望驱动事件(情节)不断推进,从而将故事轨入命运不可预知的扑朔迷离之境,加之海亮习惯使用的诸如陈粮山林奇遇神秘老人这样的魔幻片段场景穿插,玄妙奇异,诡谲莫测,就像欲望本身,魅惑无穷。
一喻到底也是这部小说醒目的亮点。俗话说眼一睁一闭就是一生。形象,也生动。但是,缺少了人生过程中的内容,未免失于单薄。“一顿饭吃到黑”则更为精妙通彻隐喻了俗世生命苦乐的根源。终究人的一生,“需要”是保持生命旺盛唯一马力十足的内驱力,尽管“需要”会在不同人生和不同人生时期以各种符号形式掩面。但我们对其进行溯源就会发现,它们其实皆是欲望的影子而已。就像作者在陈粮锒铛入狱刹那间流露的感叹:“因为贪一口吃的,他从苦孩子变成富人;因为拒绝一口吃的,他从富人变成囚犯。世间太多看似复杂之事,细想,不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而已。”的确,天使和魔鬼是欲望的一体两面,或导引人生走向光明,或役使灵魂走向毁灭。鸟为食亡,人岂不如此?物质生命的必需,食为首要,色为境界;吃,自然便成为生命最深处最原始也最高级的欲望。周海亮以“吃”隐喻欲望的本意也许在此。然而显然,欲望在人生中的存在不是一成不变,而始终呈现为活跃的动态,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所要求满足的愉快和实际所获得满足的愉快之间所存在的量上的差别提供了某种驱动因素,它不允许停留在任何被达到的境地上。”——由“像狗一样”去舔小霞沾在嘴角的炒面,便觉“香啊,香,美妙啊,美妙,幸福啊,幸福”,到“像狗一样伸出舌头去舔”偷偷包在苞米叶里的几粒味精,便觉“鲜啊,鲜,美妙啊,美妙,幸福啊,幸福”,再到对所有美食“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继而以食色为乐——“陈粮有过很多情人,他喜欢用菜名和饮料名称呼她们:红烧乳鸽,蜜汁梨球,干煸苦瓜,麻婆豆腐,全麦金枪鱼、俄罗斯沙拉,意大利面,上汤龙虾,西湖醋鱼,珍珠奶茶,蓝山咖啡,茅台,伏特加,威士忌,可乐,凉白开……”——陈粮在不同人生时期“口味”的变化与追求,恰恰是他欲望由“需要”堕落到贪“索取”之“心魔”的轨迹与写照。
小说故事有几近不堪触目的残酷,但是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的共鸣、锥疼和沉思,却反证着它的艺术真实性。很多场面写得虽然不繁缛丰腴,但是骨感结实。海亮告诉我,小说里的很多情节曾经在他的经历中真实发生过——譬如陈粮吃玫瑰花苞、舔苞米叶包着的几粒味精,譬如陈粮因为去舔沾在小霞嘴角的炒面而受体罚,等等。但是文学毕竟不是对生活的临摹,而是一种精铸与再造。在将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提升的过程中,不仅看出作家驾驭素材的腕力,更能感受到作家对生活与生命的情怀。像他说的那样:“这些年我创作的小说,全都与三个母题有关:生、爱、死。起始是生;终点是死;之间用爱贯穿一生。”温润的暖确实是海亮作品不褪色的底色。在作品中,海亮总能调动那些哪怕有些荒唐荒诞、哪怕底线模糊的善的理由销蚀批判的尖刻和戾气。这些也许是长期深受乡俗文化浸泡濡染的原因。像小说塑造的小霞爹这个爱恨难辨的形象,其实陈粮亦是如此。他是那个遥远年代穷困乡村并不少见的一类人:在对陷入饥饿绝境的孤儿寡母的陈粮和母亲施助时,我们看到他是诚实较真的。为了给陈粮的母亲从饲养室偷出地瓜干,甚至“蛋都磨出茧子”!但是,我们又无时不看到他“乘人之危”的猥琐贪婪,譬如偷出地瓜干后,他“要娘看他磨出茧子的蛋”;哪怕陈粮饿晕死过去,他送来了救命的苞谷面,但“娘在喂他的时候,头发凌乱,胸衣半敞,陈粮看到她苍白下垂的乳房上两个清晰的牙痕,旁边,小霞爹一边套着裤子,一边埋怨娘该在他离开以后再喂陈粮。”对于特殊生存境况里这种赤裸、丑陋的食、色交换现象,作者通过陈粮将它们置于另一层面理解:“这是一种双赢,娘得到她想得到的,小霞爹得到他想得到的,结局完美,皆大欢喜。”“陈粮感谢小霞爹,赞美小霞爹。”小说没有回避作者不高尚却接地气的悲悯同情。但是,小说更是在更多极微的细节肌理中,通过提萃的诗性人物语言和行为,以肯定的态度写出了乡村人骨子里粗糙、淳朴的人生坚守,这些燃点极低的欲望和贫贱不移、百辱不屈地忍韧自尊在陈粮记忆中挥之不去,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精神、心理,并于日后在其身上不时闪现。像《陌生的年轻人》一节里——
陈粮还是找了一个姑娘,在一家很小的私人旅店里,在一个逼仄潮湿的房间里,在一张狭小陈旧的木床上。女孩年轻漂亮,肌肤吹弹可破,小乳房就像一朵娇美的玫瑰花苞。陈粮伏在女孩身上,深嗅着她的体味,耳畔刮起故乡的风。他将所有的钱都留给女孩,女孩忙说:“用不了这么多,哥。”女孩的话让五十三岁的陈粮流下少年的眼泪。
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有着锥刺髓里的锐痛。譬如有了味精“咱俩的日子,要有滋味了”的娘,和“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顿饭,日子才像日子,一家人才像一家人”的陈罗圈;譬如每每陈粮上学离家前,都会嘱咐“用井水把肚子灌满,说这样才能被别人看得起”的娘,和“用废弃的纸箱和油桶在工棚里搭起一张餐桌”,告诉陈粮“就算伙食再差,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蹲在路边吃,会被人看不起的”的陈罗圈。他们成为陈粮人生密室珍藏的烛光。所以,多年以后,在功成名就的陈粮盘缠纠结的性格中,我们看到,粗暴的贪欲、色欲与怯懦、清寡的食欲象征般幻化成他欲望里的矛和盾,如影随形,不停撕裂:
阿芳熟练地切着牛排,不忘教给陈粮左叉右刀。陈粮问她:“你觉得西餐好吃?”阿芳说:“生活得慢慢变得精致。”陈粮说:“好吃才重要。”他问服务生有没有甜面酱,服务生居然奇迹般地在厨房找到半瓶。甜面酱摆上餐桌,牛排、生菜叶和土豆泥被赋予了新的生机。这时陈粮才注意到邻桌的玫瑰。玫瑰是一对情侣遗忘在桌面上的,因了酱香,突然变得不可忽略。陈粮拿过玫瑰,嗅嗅,摘下一片花瓣,蘸酱,慢慢咀嚼。久违的幸福感就像冬夜的暖茶,由舌,至喉咙,至胃,至全身……陈粮干脆将一朵玫瑰花蘸满甜面酱,塞进嘴里,然后,另一朵,又一朵……童年的记忆排山倒海,此刻他想逃离,却无处可藏。两滴泪滑上脸颊,被他高高凸起的两腮阻拦,硬是掉不下来。
他新雇了一个保姆,他对饭菜的要求是越清淡越好。当没有应酬,他的晚饭多是一碗粥和几根盐水煮菜叶,这让那个保姆都有些受不了了——她在乡下的时候,猪吃得都比这好。
仔细观察和反观,这是城漂族身上常有和特有的现象:来自潜意识里顽固而强烈的乡村传统伦理震颤着,像针灸一样。所以,最终不堪倦意的陈粮领悟到“欲壑难填”时:
他对小霞说:“我想去乡下住一段时间。”小霞问:“回老家?”陈粮说:“娘在,那里还是老家;娘没了,老家就没了。”小霞说:“是住一段时间,还是永远。”陈粮说:“这把年纪的人,一段时间,也许就是永远了。”
其实,陈粮决意折身寻找的,不正是人生岁月回光返照里,那个绕着娘和陈罗圈们欢乐奔跑的彼时陈粮?
这也是小说要告诉我们的,陈粮或许说透,或许没有说透,或许他说的只是城漂人的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却是有着普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