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廉吏崔嶫的民本情怀

2023-01-19 06:48张斯直
支部建设 2022年33期
关键词:淇县清乾隆忻州

□ 张斯直

忻州市忻府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历代都有廉吏能臣。出忻州城东门,过牧马河,向东行5 公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村庄——西张镇曹村。一进村,就可看到一座坐北向南、装饰一新的大门,里面就是忻州市著名的清代望族曹村崔家的崔氏祠堂。近年来,忻府区文友数人多次赶到这里凭吊清代廉吏崔嶫,追忆其不为人知的一生。

秉承先贤,刻苦励志

相传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后崔姓遍及北方大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朔州马邑的崔姓一族,在始祖崔成府带领下迁往忻州曹村。经过多年经营,到七世已成为曹村望族、忻州大户,崔家接连走出崔珽、崔景曾、崔勃等举人和官员。到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 年)崔嶫出生之时,崔家已经是忻州望族、名宦门第了。崔嶫的父亲崔景曾,曹村崔家第十世孙,字宗堂,号牧川,曾任陕西麟游县知县。崔嶫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官宦家庭,“耕读传家”“清廉做人”的家训和“愿做能臣”“济世天下”的理想,促使天资聪慧的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孔孟,倒背诗经。尤其是对于科考八股制艺等尤为精通。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刚刚弱冠的他,就在太原秋试中举;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 年)考中恩科进士;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 年),被任命为河南淇县知县,从此开启了他艰苦而又辉煌的仕宦生涯。

以民为本,倾尽全力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 年)秋,崔嶫被任命为河南淇县知县。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北岸,商代首都,古称“朝歌”。清雍正时期,由于税赋不均,淇县个别官员采用欺上瞒下的方式清赋税,虽每年赋税也能完成,但大多数百姓感觉赋税负担沉重,而雍正皇帝又实行严刑峻法,淇县百姓艰难可想而知。崔嶫到任后,走访调查,依据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的政策,在短暂时间内核实富家大户和普通民众的土地,坚决执行国家的减免税收政策,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利用淇县南北交通要道的便利条件,提出了大力发展商业政策,不仅百姓拥护,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当年上缴国家的税赋,使淇县官民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缓和。期间,有个别富户为了一己私利私贿崔嶫钱财,要他在土地核实方面,尽量少报,给予关照,都被他慨然拒绝。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 年)春,崔嶫的工作实绩得到上司的认可,恰巧这时,河南虞城县由于治安混乱,县衙库存粮食被贼人偷盗,其县令因无作为被上司免职,崔嶫被调到虞城县担任知县。虞城县是一个大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百姓比较富裕,但同时也面临着境内游手好闲者和盗贼较多的实际情况,崔嶫到任后,很快召集十余个乡约开会,要他们提供所属乡村盗贼嫌疑人,并在全县明示,要这些盗贼嫌疑人尽快归案接受调查;对敢于来县衙接受调查的人,无罪说明情况、写下保证即可;对于有罪者,从轻从快处理;对于不敢来县衙接受调查的人,说明其罪责深重,由他带领县衙捕快,迅速将这些人缉捕归案、依法重处,这样盗窃粮食案件被破,罪犯得到惩处,虞城县很快安定下来。其时,有一盗贼被逮捕后,失主亲自到县衙致谢崔嶫,并暗送礼金,请崔嶫重处盗贼。崔嶫给他讲明法律,说办案必须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因为该罪犯偷了有钱人家的财物,就要重处,而是要依律公平处置。经崔嶫解释,失主表示理解,并在崔嶫劝说下拿回了礼金。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 年)秋,崔嶫因政绩突出被调到紧邻虞城县东面的夏邑县工作。夏邑县是我国华夏古都,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地理位置重要,从清入关开始一直有清兵在这里驻扎,因处理不好知县衙门与驻军的矛盾,好多知县因此被革职丢官,可以说在夏邑做知县是一个“烫手山芋”。崔嶫到任后,发现夏邑县不少良田被清军霸占,成为“皇庄地”,当地农民只能种些中下等地,而且经常受清军欺负,因知县不敢为百姓做主,百姓只能忍气吞声,有的忍不下去到河南巡抚处告状,巡抚嫌弃知县工作不力,多名知县因此被革职。针对存在的问题,崔嶫首先向巡抚上书,说明夏邑县兵民矛盾主要问题在兵而不在民,而知县要为民做主、主持公道,必然会得罪兵,面临两难困境,他请求巡抚对夏邑乃至整个河南驻军进行节制,限制其权利,否则会加剧军民及驻军与县衙的矛盾,无人敢来夏邑再做知县。巡抚基本采纳了他的建议,夏邑在崔嶫执政时期基本相安无事。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 年)秋,因崔嶫从政有方,经河南巡抚推荐,乾隆皇帝批准他到考城县担任知县。考城县是一个大县,位于虞城县西北100 余公里处,地处黄河中下游,古时多受水灾,民众苦不堪言。崔嶫到任后查看了河岸的水灾情况,发现多个村庄遭受水灾侵袭,原因主要是考城县平时对水灾治理不力,沿岸村庄百姓也十分疏忽,每到夏秋季洪水来临、集中爆发的时候才仓促应战,这时已无法制止洪灾。崔嶫知道实情后,决定秋冬之际利用农闲时节,全县上下开展洪灾治理。为筹集治理河堤所需资金,他及时出台政策,号召沿岸村庄的富户捐款,岸堤修理完成后刻碑纪念。对春夏沿岸浇地受益的村庄,根据受益农户所拥有土地,分不同情况分别少量出资;对不受益的一般农户,分配摊派劳力,修筑岸堤。由于崔嶫办事公平合理,一心为百姓,岸堤修筑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完工,考城县河道、堤岸治理取得实效,第二年再没有出现大的洪灾,老百姓利益得到维护。获利的老百姓对崔嶫感恩戴德,要立碑对崔嶫的善举给予褒奖,被崔嶫拒绝。崔嶫说:“我在考城县任知县,做点为民的事是应该的,你们心里记住我的名字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刻碑褒奖我,如果我每做一件事情,你们都刻碑,那我不就成圣人了,还是你们的父母官吗?”

政绩突出,提拔升职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秋,经清吏部考核,工作成绩突出的崔嶫被提拔到郑州担任知州。郑州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雍正时期确立的直隶州,直属于河南巡抚管辖。崔嶫到任后,发现前几任知州因为怕事,压制了百姓上访的案件,郑州百姓对郑州知州衙门多有怨恨,官民关系十分紧张。针对这一情况,崔嶫大刀阔斧地对积案进行处理,需要取证的重新取证,不需要取证的尽快审理。为了理清案件的来龙去脉,他常在深夜凌晨两点才休息,第二天继续开庭审案。由于办案公正、快速,许多百姓还没有来得及去找关系,他们的案件就已有了结果,因此“人情案”得到杜绝,百姓都夸赞他办案公道。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秋,河南巡抚再一次推荐崔嶫升职。由于崔嶫在办案中得罪了郑州个别官员的家属和亲戚,遭到郑州个别官员们的弹劾,认为崔嶫做官从政资历尚浅,还不足以扛大任,有待进一步锻炼、考察,等待机会。乾隆皇帝采纳了这些人的意见,暂不提拔崔嶫,崔嶫只得继续在郑州任职。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秋,崔嶫被调回京城,提拔到大理事担任右评事,他以事实为依据,以大清法律为准绳,审核了多起重要的刑事案件。对于判决正确的、公正的,给予坚决支持;于个别冤假错案,决不护短,要求州县重新审核。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受到百姓称赞。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经吏部考核,他被评为“京察一等”(工作优秀)。

清朝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来宾接待等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年),崔嶫被当时的礼部尚书伍龄安看中,调到礼部任职。其时,各地科考舞弊层出不穷,个别考中的举人、进士名不副实,已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满,亟需要一位工作认真、敢于得罪人的主事把关。崔嶫办案刚正不阿、严肃认真,在朝野很有名气,所以伍龄安就选中崔嶫任主事。崔嶫任职后,根据科考规章补充了监察办法,堵塞了会试各个环节的漏洞,使科考风气焕然一新,乾隆皇帝十分满意。1760 年,崔嶫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专门负责全国的考试工作,崔嶫的声望与日俱增,政界工作越来越出色。伍龄安见崔嶫工作果真突出,索性就把会试的所有工作都交给崔嶫去做,并经乾隆皇帝同意任命崔嶫为会试提调官,专门负责朝廷的进士考试工作。由于崔嶫在工作方面有条不紊有板有眼,曾经和他在河南一块工作的同僚们,希望他到河南做个乡试同考官,指导一下河南的举人考试。经礼部批准后,崔嶫两赴河南,为河南乡试人才的选拔做出了贡献。

致仕归乡,延聘书院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 年),礼部尚书伍龄安因公获罪,被乾隆皇帝革职、重处,接替伍龄安的是满洲正白旗人永贵,而永贵还同时兼职镶红旗汉军都统,礼部尚书只是挂名而已,会试的日常工作全部是由崔嶫负责。1763 年乾隆癸未科会试,因各方面工作做得很好,崔嶫被提拔为礼部郎中。不久,崔嶫过去在大理事办案时得罪的言官对他发难,说是他与前任礼部尚书伍龄安有政治和经济勾连,既然伍龄安已被革职,崔嶫哪里还有被提拔的道理?该奏章让乾隆皇帝一时也不知如何处理。崔嶫此时看到自己在朝中孤掌难鸣,前任尚书革职,现任尚书远在新疆,没有大臣为自己说话,自己迟早会遭到报复,于是以父母病重、急需回家料理照看为由提交了致仕书,乾隆皇帝一看崔嶫的致仕书,也就明白了崔嶫的心里,没有多做挽留,顺水推舟答应了崔嶫致仕归乡。崔嶫就这样结束了26 年的仕宦生涯。

回到故乡后,崔嶫想继续利用所学服务乡亲、教育后代。于是在家设帐授徒,专门教授忻州的才人学子,为忻州培养人才。春去秋来12 年,经他教授的学子或考中秀才、举人,或在忻州4 乡47 都私塾里教书,都有所为。期间,有不少功成的学子及其家长为对他表示感谢,为他送来不菲的礼金,他都一一拒绝。他说:“我已年老,有州衙给我的聘金足够,怎么能额外花乡梓学子的钱财?那对我的人品不是一种侮辱吗?”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注定是忻州教育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已担任知州五年的鲁潢响应清朝廷号召,克服资金困难,在忻州九龙岗兴建秀容书院,为忻州培养人才。早已名闻忻州的致仕官员崔嶫自然也被忻州知州鲁潢聘为秀容书院首任山长。此时,崔嶫已经年老,不想担任公职,只想守家教书度日,但他还是经不住鲁潢不断劝说,来秀容书院担任主讲。他倾其所有教育学生,书院“执经之士彬彬一时,学子欣然,学风丕振”。他对学生谆谆诱导,诲人不倦,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他在书院任职六年,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人才,直到去世。

为官26 年,公事倥偬,崔嶫没有时间延续自己少时的爱好,致仕回乡后,历经寒暑,他先后完成了《稽古堂四书讲义》《古文别录》《唐宋文读本》《制艺读本》等书,留给了后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他为文朴实,切中时势,对后世有很大启迪。

崔嶫一生,以科考步入政界,26 年尽力工作,忠于朝廷,服务百姓,廉洁从政,政绩突出;致仕归乡后设帐授徒,后任秀容书院首任山长,弘扬了忻州儒学教育,为忻州培养了大量人才;发奋写作,留书后世,其为国为民情怀,永放光彩。崔嶫无愧是忻州历史上著名的廉吏能臣、饱学之士,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猜你喜欢
淇县清乾隆忻州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淇县
天下四方 龙凤吉祥
清乾隆粉彩连体包袱瓶 浓浓华夏民族风
鹤壁市淇县教体局举行“腾讯智慧校园” 管理员操作应用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