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刚
【关键词】战略环境 战略应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对战略环境的判断是思考战略问题的核心要义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同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还宣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創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上述重要论断和重大宣示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大势、时代大势、历史大势的深刻把握,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发展的外部战略环境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并给予稳健的战略应对。
关于世界之变。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变化从来都是各种力量、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当今世界之变,首先体现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曾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版图正在重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为40%,OECD成员国为60%;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占比升至49%,OECD国家则降至51%;而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分别为57%和43%。一旦该预测变成现实,将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当今世界之变,其次体现为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20世纪初就已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但尚未有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手中接过“权杖”的强烈意愿,因此被称为“踌躇的霸权”。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超强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获得巨大领导力,形成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在国际舞台上“一超独大”,并试图借此构建单级秩序,但这种努力并未获得成功。世界多极化趋势搅乱了美国一家独大的“美梦”。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鼓噪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从侧面反映了综合实力相对衰落的美国的失落和挣扎。总之,世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使得“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
当今世界之变,还体现为发展范式的深刻变化。以传统工业化为导向的发展范式曾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实践也已证明,这种发展范式远非完美无缺,更非恒久有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引发的激烈竞争,已使传统发展范式向新发展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单向发展援助、传授关系,正向北南、南南、南北等多维度、网络化发展合作关系转型,“传统受援国、新兴援助国的界限逐渐模糊、融合,南南抱团,寻求共同发展意愿上升”。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那种以北方国家为模板,南方国家通过接受援助等方式趋向北方国家的单向度模式发生动摇,围绕全球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而形成的多主体间、多向度、互动式模式开始显现。二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发展议程的意愿、能力越来越强,途径和机制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十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先后发起设立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发展机构与合作机制,孕育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互联互通”“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等新型合作理念以及“硬援助与软援助相结合”“对外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等新型合作模式,有效补充了既有全球治理机制的不足。三是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持续演化、相互叠加,削弱了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权威性、有效性、灵活性,形成了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区域化、俱乐部化、多元主体化等新趋势。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通过范式转型乃至范式革命,将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纳入统一框架,形成统一议程,加以协调应对。
关于时代之变。就国家治理而言,准确把握时代的性质、特点和趋向,是正确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恰当应对国际局势、有效参与国际事务、避免犯战略性和方向性错误的重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正是基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创新性重大判断,中国共产党才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并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然而时代风云是变幻的,具有鲜明的不确定性,因此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
当今时代之变,首先体现为鲜明的时代主流与喧嚣的“时代噪音”的矛盾。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时代之变,其次体现为人类不同群体相互依存程度加强与彼此疏离倾向扩大的矛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所未有创造发展机遇的同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演化的人类共生态势;另一方面,民族、种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达程度等多方面差异依旧存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加之一些大国和国家集团出于自身私利,构筑“小院高墙”,编织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胁迫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选边站队,导致国际社会既有的隔阂和鸿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于历史之变。当今历史之变,首先体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演进和长期较量中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较量的历史进程。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发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时间,“历史终结论”在国际舆论场上甚嚣尘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政治极化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并存和较量的态势更加清晰地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当今历史之变,其次体现为世界文明格局正在从“西方中心”向“东升西降”转变。近代以来,世界文明格局的典型特征是“西方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对衰落,“西方中心”开始动摇。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对“西方中心”的沉重一擊;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则是对“西方中心”的又一重击。面对疫情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一些西方国家进退失据,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冲击。
时代之变是世界之变的结果,而历史之变则由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叠加而成,引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中国空前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巨大潜力。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超大国家的规模、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等,决定了中国蓬勃发展势必产生多方面、长期性的重要影响。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意味着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关键在于各国人民的选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战略判断回答了“世界怎么了”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所面临的战略环境的认知已发生重大变化。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对待变化的正确态度是应变而动、应变制宜,因为“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们对于这一历史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把握和运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表明,胸怀千秋伟业、饱经历史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面对巨变的战略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进行“总的战略安排”,“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就对外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关键点: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内质是和平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道路不是传统大国崛起的翻版,不是国强必霸的再版,而是造福中国、有利于世界的新版。“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将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如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被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进一步阐明了新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指明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明确路径。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
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呼吁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包含六项内容的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问题,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鉴于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为应对当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叠加造成的各种挑战,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又提出包含六项内容的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表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两大倡议。
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将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坚决反对个别大国“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行为,坚决反对某些国家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的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上述举措必将为世界增长提供新动能,为各国人民增添新福祉。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设者。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五个有核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呼吁弘扬全球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新中国外交始终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追求,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正确理念指引。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并强调它“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大国内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始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践行者。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虽然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有追求和探索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平等权力。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也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普世价值”。国际社会的实践已经证明:把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他国,只能增加动荡之源;以意识形态划线,极易造成冲突之祸。为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和重大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对接和中国式表达,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对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真正体现了民主的精髓,“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党的二十大把“发展全过程民主”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党章,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积极态度。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各种文明的和谐共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既是重大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深刻洞察,从而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周密的战略谋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徐秀丽、李小云:《全球公共品体系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6期。
④《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⑤《罗照辉署长在“全球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官网,2022年11月19日。
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新华网,2022年10月30日。
⑦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⑧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⑨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⑩《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外交部官网,2022年4月21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习近平:《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9月17日。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