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志,潘昭帅,李厚民,车 东,吴 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家开展矿产资源管理、制定矿产资源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基础。各资源国和矿业国(地区)均将其作为重要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我国历来重视这项工作,历史上先后开展了三轮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完成了四次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与认识,为我国制定矿产资源战略、规划、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研究现状看,我国单独针对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保障程度的文献资料不少,但从长尺度、宽纬度对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总结的成果少。本文在对自1952年以来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历史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经综合集成研究,总结提出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发展演变规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认识对于推进我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被誉为“工业粮食”。我国矿产资源基本情况和状况,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也称为“矿情”。矿产资源的主要实物表现形态为各类查明的资源储量,其在资源资产中属于实物资产,矿产资源储量表中的各类资源储量形成了国家矿产资源的家底。矿产资源储量是经过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产资源,即通过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勘查找到矿产地,依法依规对勘查、核实报告经过评审备案,形成被国家认可的国家储量,进入国家矿产资源储量库,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家底账簿。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根基,是矿产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含重要工业产品)是一个国家实施工业化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矿产储量经过采矿权人的开发利用,通过采选冶加工等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转变为各类矿产品、工业产品与产值,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进而通过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经济社会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终端产品。
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31万亿元(现价),约占GDP的30.82%,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现有500多个工业品产量,有220个位居世界第一,占比超过44%。这些工业产品消费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产品。可以说,沉甸甸的矿产资源支撑了中国71年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支撑和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49~2020年间,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不断加大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力度,发现矿种数由2种增至17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增至162种。1950年地质矿产勘查投入100万元,2012年达到最高值1296.75亿元,2020年降至871.85亿元,其中油气710.24亿元,非油气161.6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1949~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经费累计1.73万亿元。地质勘查人数由1949年的8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只有200多人)增至111.13万人的最高值(1985年),2020年降至约16.3万人,其中技术人员约12万人。“十三五”期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4246.16亿元,全国新发现8个亿t级油田、5个千亿方天然气田、5个千亿方页岩气田、311个大中型矿产地。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发现矿种。
选取我国1949~2020年原煤等50种大宗与战略性矿产品,以及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对其产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其中,有26种产品从无到有,24种产品1949年可以生产,但产量很低。绝大部分产品呈现了高增长态势,与1949年产量相比的倍数为几百倍至几十万倍。有10种矿产品(工业产品)年均增长率超过20%,年均增长率10%~20%内的有9种,低于10%的有21种(表1,图1)。
图1 1949~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Fig.1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main mineral products and important industrial products from 1949 to 2020 in China
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949年我国原煤产量仅0.32亿t,1978年增至6.18亿t,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至38.46亿t和39.02亿t,2020年产量是1949年的120.32倍。1949~2020年原煤产量累计921.38亿t,年均增长率7.08%。
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仅12万t,1978年增至1.04亿t,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至1.91亿t和1.95亿t,2019年原油产量是1949年的1591.78倍,1949~2020年原油产量累计75.07亿t,年均增长率11.11%。194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0.07亿m3,1978年增至137.3亿m3,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至1761.74亿m3和1924.95亿m3,2019年天然气产量是1949年的2.52万倍,1949~2020年累计产量2.44万亿m3,年均增长率15.49%(表1)。
黑色、有色等金属矿产品是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49年我国粗钢产量15.84万t,2020年增至10.65亿t,是1949年的6722.01倍,1949~2020年产量累计142.73亿t,年均增长率13.22%。1949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1.33万t,2020年增至8.67亿t,是1949年的4652.93倍,1949~2020年累计产量7.74亿t,年均增长率12.63%(表1)。
以化肥、磷矿、钾盐、硫酸、平板玻璃等为代表的非金属化工和建材矿产品及工业产品推动了我国化工及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1949年化肥产量0.6万t,2020年增至5496万t,是1949年的9160倍;1949年磷矿石(折P2O530%)产量2.85万t,2020年产量8893.31万t,是1949年的3120.46倍,年均增长率12%等(表1)。
“十三五”时期,我国44种矿产品和工业产品累计产量达到新高度,如原煤累计产量183.81亿t,占1949~2020年累计总量的19.95%;原油累计产量22.71亿t,占1949~2020年累计总量的23.74%等(表1)。
2010年以来,以锂、稀土、稀有、稀散等为代表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矿产资源,支撑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锂、钴、镍、锆等矿种最具有代表性。锂广泛用于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1975年我国锂矿产品产量(折碳酸锂当量)约0.5万t,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至5.75万t和6万t,2020年产量是1975年的12倍,1975~2020累计产量68.36万t,年均增长率5.68%等(表1)。我国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了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彩色电视机、汽车、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爆发式增长,如2010~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均增长率68.97%,2021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191.8万辆,是2020年的1.4倍。1979~2020年集成电路累计产量1.73万亿块,2020年达到2614.7亿块,是1979年的5.75万倍等(表1)。
新中国建立以来71年的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实践证明,以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基础,先后建立了约400座矿业城市(镇),1999年矿业总产值28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1%,占当年矿业总产值的81%。煤炭、油气、黑色、有色、黄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业城市(镇)占比分别为34.98%、5.87%、8.92%、19.01%、8.69%、6.57%、12.68%,矿业城(镇)提供就业岗位涵盖人口3.1亿,其中城镇人口1亿,分别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和22.86%,矿工近1000万人。矿业城市(镇)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矿产品,支撑起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组织开展规模不同、矿种各异、特色鲜明的矿产资源调查、核实、评价等工作,可统称为“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该项工作主要通过摸清资源家底,研判资源战略、编制实施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并改革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政策,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的历史脉络,可看出,中国根据自己的资源国情,主要以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核心,按照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体制、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的变化、产业政策演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原地质部、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等矿产储量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组织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调查、核查、复核、核实等工作,以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保障程度论证(可供性)等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储量年报制度、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制度,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国情定期调查与评价制度。从国情调查与评价的纵向上看,一是自然资源部切实履行国家“两统一”职责,实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定发布地质勘探、资源储量分类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等。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储量日常和定期调查制度,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三是在摸清国家矿产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综合研究,一般组织开展矿产资源保障(保证)程度论证等工作。四是促进国情调查与评价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国情调查与评价标准规范、各类调查数据、数据库与图件、管理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管理白皮书等,突出边研究边转化应用,为国家不同时期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编制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矿产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提供支撑。上述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国情调查评价等工作,究其实质,均属于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评价的范畴(图2)。
图2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Fig.2 The main contents for national mineral resources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NMRCIA)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对象是矿产资源。在《中国矿产地质志·中国矿产地分布全图(2020)》中,汇总了我国已发现矿种182个(含尚未申报的新矿种),根据矿产地的自然地质特征梳理出64846处矿产地。
截至2020年末,在中国已发现173个矿种中,有已查明资源储量162个,已查明非油气矿产矿区数超过40723个(不含油气和铀矿)。理论上,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矿种应实现所有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与矿区的全覆盖。但实际上,在中国国情调查与评价的历史与实践中,调查与评价的矿种主要针对国家支柱、急缺、大宗、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等,突出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国家资源重大战略需求与布局,兼顾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的内容主要为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等,旨在摸清矿产资源家底;而资源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供需形势、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等,旨在以矿产资源国情家底数据信息为基础,利用各种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资源保证程度论证,为国家中长期矿产资源战略、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支撑和决策依据。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矿产资源家底现状,把握矿产资源国情国力状况,摸清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规模和空间分布等情况,是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和资源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制定国家资源战略、决策、规划和完善产业政策,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于合理配置矿产资源、优化资源产业结构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与国家机构改革、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发展等工作紧密相关。按照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发展演变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将建立国家矿产资源储量家底账簿,摸清矿产资源储量家底等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划分为启动期、规范期、改革期、发展期与深化期5个时期,分别制定了矿产储量分类规范、摸清了矿产资源家底、进行了矿产储量套改、完成了矿产资源三项国情调查与保障程度论证、部署开展了新时期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尽管各个时期所开展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特点与方法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演变规律。总之,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图3)。
这一时期为中国参考使用前苏联储量分类标准及相关规范,建立少数矿种国家矿产储量家底账簿的启动时期,是我国开展矿产储量管理的发轫期。首要任务是成立地质机构,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尽快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为矿山建设提供资源储量保障。1951年,在我国地质工作计划大纲中,石油、煤炭、铁、铜、铅、锌、铍、锂、云母等20种矿产列为我国需要探明矿产储量的矿种。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提出要根据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燃料工业等建设的需要,尽快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在一定时间内探明一定的矿产储量,摸清资源家底,为矿山建设提供储量基础。
1953年11月,全国储量委员会成立,行使对全国矿产储量家底的管理,省级储委随后建立。当时,全面借鉴前苏联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建立起全国统一的ABC矿产储量分类体系,颁布了煤炭、铜矿和磷矿等部分矿种的储量分类标准规范。按照上述储量分类标准规范,通过地质勘查,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为矿山建设提供了储量基础。1954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翻印了前苏联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1959年,在前苏联储量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矿情实际,新中国首个矿产储量分类分级方案《金属、非金属、煤炭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出台,按勘探程度将储量分为开采储量(A1)、设计储量(A2、B、C1)、远景储量(C2)和地质储量,按技术经济条件分表内和表外两类储量。
从1955年开始,根据国家工业发展需要,进行全国矿产储量统计,编制矿产储量平衡表,每年编发《全国矿产储量表》《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自此,中国每年例行开展一次全国矿产储量统计、编制储量平衡表,逐步形成了矿产储量日常登记与储量年度统计管理制度。进入矿产储量平衡表中的矿产的储量家底是清楚的,虽然矿种较少,但至少构成了国家矿产储量家底账簿。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矿产储量平衡表编制制度一直沿用至今。1958~1960年的“大跃进”对储委的规范体系造成了破坏并对地质勘探工作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1961年通过全面复核审查,在统一的规范标准下,重新核实了我国矿产储量家底。1958~1963年间,全国储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完成27种规范初稿,发布煤炭、金属、非金属和磷矿等矿种的矿产储量规范。
1949~1965年间,我国地质勘查人数由不足800人增至38.69万人,技术人员达到8.01万人,技术人员占比20.07%。1965年地质勘查投入7.46亿元,分别是当年GDP和工业增加值的0.43%和0.53%。
1949年前我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估算测量所得煤炭储量约2600万t。1965年已发现矿种数增至131种,查明储量的矿种数增至104种,探明了大量的矿产储量,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矿产品,有力支撑了以重工业为特征的国家“一五”计划(1953~1957)的顺利实施。1965年原煤产量2.32亿t,是1949年的7.15倍,1949~1965年累计产量28.9亿t。1965年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131万t和11亿m3,分别是1949年的94.25倍和157.14倍;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1223万t和881万t,分别是1949年的77.21倍和62.93倍;1965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精炼铜和原铝(电解铝)产量分别为46.19万t,13.31万t和13.21万t;黄金、白银产量分别为7.824t和265t,分别是1949年的1.92倍和53倍;水泥、化肥、硫酸、原盐、纯碱、平板玻璃等产量分别达到了1634万t、172.6万t、234万t、1146.8万t、88.2万t和599万重量箱;生产汽车4.05万辆,机床3.96万台等。此外,还生产出飞机、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等工业产品,基本改变了我国工业体系不完整的状况。
这一时期为中国储量管理由“乱”到建立地质勘探规范工作的时期,特别是1997年后,中国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地质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体系,夯实了矿产储量家底基础,并组织开展了两轮全国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工作。
在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中国矿产储量管理受到影响。1977年,为有效扭转矿产储量管理乱局,国家地质总局发布《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和《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根据勘探程度将储量分为A、B、C、D四级,同时将固体矿产储量分为表内储量(可开发利用储量)、表外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两大类。
1979年,国家将国家地质总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开展大规模制定修改地质勘探规范工作。1982年5月,地质矿产部成立,负责全国地质矿产工作管理,其职能包括储量管理。1983年10月,全国储委恢复,切实履行储量管理职能。截至1990年,全国储委颁布实施了32种地质勘查规范,其中国家标准12项。1992年中国发布《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13908—92)国家标准,发布了47种地质勘探规范,包括固体矿产规范39种、水气矿产等5种、非固态能源矿产3种,涉及84个矿种。至此,中国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地质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体系,为1994年国家组织开展的储量核实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国矿产储量进行登记统计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储量平衡表管理步入信息化时代。
1984年1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成立。1987年,我国组建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同年,为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对中国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保证程度,我国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工作,当时的论证工作涉及矿种少,并以大中型矿区为主,在当时我国实施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为国家开展工业建设布局提供了依据。
1992年,发布实施《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13908—1992)》,将资源储量划分为A、B、C、D、E五级,其中A、B、C、D四级合称为探明储量,E级为远景储量。同年,国家组织开展了《中国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称为“全国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对油气、煤炭、铁矿、铜矿、铝土矿等45种支柱性矿产进行了论证。两轮论证均利用矿产资源定量技术经济模型,开展了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战略决策等资源经济学研究,开展矿产资源技术经济分类评价,研究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需求的关系,进行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勘查开发利用规划、资源政策等研究,资源分析工作的服务对象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这两轮保证程度论证对中国矿产资源所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陆续出台,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将矿产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1966~1993年间,我国地质勘查人数由38.69万人增至约100万人,1991年曾达到了此期间的最高值112.15万人,技术人员15.7万人,占比约14%。已发现矿种168个,查明储量的有149种。这一时期,大宗矿产品产量增长很快,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工业原材料。1993年原煤产量11.51亿t,是1966年的4.57倍;发电量8115.9亿度,其中火电5892.28亿度;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45亿t和167.7亿m3;粗钢、不锈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8956万t、21.20t和7716t;10种有色金属产量343.15万t;精炼铜和原铝产量分别达到73.03万t和125.45万t;黄金和白银的产量分别为94.6t和750t;水泥、化肥、硫酸和平板玻璃产量分别达到了3.68亿t、1956万t、1336.5万t和1.11亿重量箱;机床、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26.20万台、129.85万辆和22.29万辆;微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14.66万台和2.01亿块;冰箱、空调和彩电产量分别达到596.66万台、346.41万台和1435.76万台等。
1994年3月,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保留地质矿产部,将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并入该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该部承担。
这一时期明显的特点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形成了当时中国系统的矿产资源家底数据,组织开展了中国第三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工作的同时,全国储量委员会组织开展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复核工作,颁布适应全球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引发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新变革,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
1994年中国组建原地质矿产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局,行使矿产储量管理职责。由于部分经储委批准矿产储量存在“水分”及储量数据不准确等问题,1994年3月,全国储量委员会牵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12种有色金属矿产储量的调查、清理、复核工作。这次工作实际上成为我国组织的首次矿产储量核实工作,受当时管理体制、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尽管存在核实矿种、矿区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实质是一次摸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家底的工作,也可称为我国的首次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时间节点是自新中国成立至1994年间,复核对象为《全国矿产储量表》中铁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锡矿、钼矿、铋矿、铝土矿、镁矿、钴矿、镍矿、汞矿和锑矿等14个矿种,以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13908—92)为依据,复核矿产地468处,复核后,197处矿产地的保有储量发生了变化,12种有色金属矿产的保有储量不同程度地减少,但资源总量变化不大。清理复核后,12种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划分为5类:能利用A亚类储量、能利用B亚类储量、非可供矿山建设使用的普查详查储量、尚难利用储量和注销储量。通过这次清理复核,挤掉了矿产储量表中的“水分”,夯实了中国矿产储量家底,提高了矿产储量动态管理的权威性。
1998年3月,国土资源部成立,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矿产资源储量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全国储委、煤炭部、冶金、有色等涉矿工业部门撤销,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国土资源部行使储量管理职能,实行部、省两级管理体制。同年7月,国土资源部设置重点科技项目,中国矿业协会组织出版了《中国矿情》(3卷)及英文版(1卷)专著,系统研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特点,60多个矿种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中国矿业政策法规和矿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问题。
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日益高涨。1999年原国土资源部颁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据此修订形成2002年固体地质矿产勘查系列规范,史称“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新”变革。1999规范标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纳了中国矿产储量分类标准体系中实践与创新成果;选择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1997)》,在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属性上,实现了与国际标准规范的接轨;同时实现了煤炭与其他矿种储量分类分级的衔接。
1999~2003年,原国土资源部部署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按照统一的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将原《矿产资源储量表》上的A、B、C、D、E级保有储量,转变为1999年储量分类标准下的基础储量和资源量。1999年储量分类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大类,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等16种,突出了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河北、湖北两省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试点,为全国开展储量套改工作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案例与实践经验。储量套改对象为截至1998年末《全国矿产储量表》中所有矿产地的矿产储量数据,涵盖中国当时已探明储量的148个固体矿产,近2万个矿区(不含铀矿)。储量套改完成后,原有《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按照1999标准全部进行了套改,正确确定以往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新标准中的分类类型,实现了新老储量的全国统一归口统计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对比。
通过储量套改,对固体矿产资源家底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特别是对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有了明确的划分,实现了中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为制定中国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自2000年起,所有矿产储量套改成果进入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形成了当时中国系统完善的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此外,自1999年始,原国土资源部进一步组织全国各省(区、市),按照1999年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对未开展过正式普查或详查地质工作,也未提交正式矿产储量勘查报告的开采矿山,开展储量核实与调查清理工作,对储量登记中部分漏登记的矿产储量进行了清理核实,并于2004年,在进行年度储量登记统计工作调整时,将这部分年末资源储量入库,保证了国家矿产储量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矿产资源家底进一步明晰。
2000~2001年,以储量套改后的查明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为基础,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三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此次保障程度论证,以1999年为论证基期,对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铁矿、锰矿、铬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镍矿、钴矿、锡矿、钨矿、钼矿、锑矿、金矿、银矿、铂族金属矿、锶矿、稀土、金刚石、菱镁矿、硫矿、磷矿、钾盐、石棉、石墨、石膏、萤石、芒硝、滑石、重晶石、硅藻土、硅灰石、膨润土、硼矿、高岭土、钠盐、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玻璃硅质原料和建筑石材等45个主要矿产资源(矿种)进行了可供性论证,其中对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铁矿、锰矿、铜矿、铅矿、锌矿、镍矿、钴矿、锡矿、钨矿、钼矿、锑矿、金矿、硫矿、磷矿、钾盐、钠盐、芒硝等21种重点矿产进行了可供性定量分析评价。第三轮论证采用多种矿产资源供需分析模型等技术方法,深入分析、综合研究,较系统地论证了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未来资源储量可供性与供应能力、提高矿产品可供性的途径与渠道,以及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判断2010年和2020年中国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决策依据。以上述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保障程度论证等成果为基础,2003年12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
支撑完成首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工作。1997年原地矿部组织编制完成《1996-2010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由于规划思路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对规划开采矿产资源(储量)和范围的分配,不符合当时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国务院批复原国土资源部修改后审批,1999年,原国土资源部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矿产资源规划研究,首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启动,2001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首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1年末,省级及以下等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首轮规划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2006年间,我国地质勘查人数由99.5万人降至21.47万人,年均降幅达12%,技术人员降至6.59万人。截至2006年末,我国已发现矿种数增至17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达到159个。期间地质勘查投入不断上升,由1994年的150亿元增长495.17亿元,年均增长率10.46%,呈现出人员下降而勘查投入上升的“一升一降”的特点。
截至2006年末,已发现矿种17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数达158个。从查明资源储量看,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选择了煤炭、油气等28个矿种,测算2001~2006年查明资源储量(石油和天然气为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年均变化率,结果表明:煤炭、铬矿、锌矿、镍矿、钨矿、锡矿、锑矿、铂族金属矿、晶质石墨等9矿种负增长,变化率在0.1%~2.53%间,石油、天然气等其他19个矿种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0.2%~10.34%间,表明我国大多数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图4)。1994~2005年间,我国地质勘查人数和技术人员人数年均降幅分别为12%和6.05%,创这一时期的最低值。这也可能是导致2001~2006年主要矿种查明资源储量负增长和增长幅度较小的因素之一。
图4 2001~2006年我国煤炭等28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Fig.4 Variations of identified reserves for coal and other 28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from 2001 to 2006 in China注:基础数据来源:《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年)》。
在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工业化早中期阶段,我国大宗和重要矿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我国原煤和焦炭产量分别为25.7亿t和2.98亿t,分别为1994年的2.07倍和2.59倍;发电量2.87万亿度,其中火电2.3万亿度;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85亿t和585.53亿m3;粗钢、不锈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4.19亿t、4191.49万t和4.69亿t;10种有色金属产量1438.50万t;精炼铜和原铝产量分别达到300.21万t和926.57万t;黄金和白银的产量分别为3400t和3236t;水泥、化肥、硫酸和平板玻璃产量分别达到了12.37亿t、5345.1万t、5033.2万t和4.66亿重量箱;机床、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57.3万台、727.89万辆和386.94万辆;手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4.8亿台、9336.44万台、1.34亿台和335.75亿块;家用电冰箱、空调和彩电产量分别达到3530.89万台、6849.42万台和8375.4万台等。
这一时期,主要以全国三项矿产资源领域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为标志,通过矿产资源储量与矿业权核实、潜力评价等工作,在摸清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开展了第四轮全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等资源综合研究与评价工作,支撑了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与实施、矿政管理政策的制定。
2007年,为解决中国矿产资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潜力评价和矿业权核查等三项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称之为“三项调查”。主要对中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铀、铁、铜、稀土、锂、金等28个重要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资源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实地核实了我国有效矿业权信息,摸清了煤炭、油气、铁、铜、铝土矿、锂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基本情况,为地质找矿工作部署、矿产资源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2007~2010年间的矿产资源领域“三项调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一轮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技术支撑,培养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资源潜力评价、资源经济、战略规划、矿政管理等方面的队伍和人才。
(1)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2007~2012年,由原国土资源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核查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锑、钼、锂、稀土、金、银、磷、钾盐、硫铁矿、硼、重晶石、萤石、菱镁矿等28矿种的资源。完成了近2.6万个矿区的储量核查及汇总工作。建立了矿区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支持系统;摸清了中国重要矿产资源家底,挤出了资源储量“水分”,发掘出部分资源储量,对中国矿产资源国情有了新认识,并形成了若干矿产资源战略判断。
(2)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06~2013年,由原国土资源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煤炭、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钼、锑、金、银、稀土、锂、磷、硫、钾盐、硼、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矿种的潜力评价,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了中国矿产资源潜力。
(3)全国矿业权实地核实。2007~2011年,由原国土资源部部署的一项基本国情调查,对全国约15万个矿业权进行了实地核查,获得矿业权基本数据,摸清了全国矿业权家底,实现了全国矿业权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4)第四轮全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2013~2015年,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第四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以“三项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论证中国油气、煤炭等46种矿产资源对2020、2025和2030年国民经济建设的动态保障程度,提出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和可持续供应的战略措施,支撑国家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
这一时期,由于国情调查深入、细致,形成了海量的调查与评价数据与成果资料,有力有效支撑了第二轮和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国务院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批复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此外,在矿政管理、资源战略、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部署、找矿战略行动计划、地勘基金规划等提供了坚实的成果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2007~2017年间,我国地质勘查人数由21.47万人降至21.19万人,队伍基本保持平稳。期间地质勘查投入呈先升后降的态势,2007年地勘投入622.83亿元,2012年达到历史最大值1296.75亿元,2017年降至795.81亿元。
截至2017年末,已发现矿种增至173种,拥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数增至162个。从查明资源储量看,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2018)》,选择了煤炭、油气等30个矿种,测算2007~2017年查明资源储量(石油和天然气为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年均变化率,结果表明:锡矿和菱镁矿两个矿种负增长,年均降幅分别为0.72%和2.02%;其他28个矿种不同程度地增长,增幅在0.17%~19.25%间,其中煤层气、钼矿和锂矿年均增长率超过10%,表明我国大多数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逐年增长,地勘高投入,促进了28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增加(图5)。2011年页岩气被定为新发现矿种后,2014年首批披露其剩余技术可采储量254.6亿m3,2017年末增至1982.88亿m3,年均增幅高达98.22%。
图5 2007~2017年我国煤炭等30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Fig.5 Changes in the reserves of 30 minerals including coal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7注:基础数据来源:《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07~2011)。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增长期。矿业开发为工业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矿产品。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5.89亿t标准煤,原煤和焦炭产量分别为35.24亿t和4.314亿t,分别是2007年的1.28倍和1.29倍;发电量6.60万亿度,其中火电4.43万亿度;2017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15亿t和1480.35亿m3;煤层气和页岩气产量分别为70.2亿m3和90亿m3;铁矿石产量12.29亿t,粗钢、不锈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8.71亿t、2577.37万t和10.46亿t;10种有色金属产量5498.31万t;精炼铜和原铝产量分别达到896.95万t和3328.96万t;铅、锌、镍、钨、钛产量分别为471.6万t、622万t、20.26万t、6.96万t;碳酸锂(LCE当量)和矿山钴产量分别为3.73万t、6.96万t;黄金和白银的产量分别为426.14t和4336t;晶质石墨和萤石产量分别为74.86万t和434.8万t。水泥、化肥、硫酸和平板玻璃产量分别达到了23.31亿t、5891.71万t、9212.92万t和8.38亿重量箱;机床、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60.85万台、2901.81万辆和1194.54万辆;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由2011年的0.72万辆增至77.7万辆;手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19亿台、3.07亿台(笔记本1.73亿台)、1.74亿台和1564.58亿块;家用电冰箱、空调和彩电产量分别达到8314.48万台、17861.53万台和1.59亿台等。
这一时期,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新时期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含重要矿种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工作。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涉矿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以及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其中就包括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职能。
2020年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作为中国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的重要抓手。
此次调查对于满足时代需求、厘清资源状况、更新基础信息、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适应矿产品市场波动等5个方面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满足时代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本遵循。由于受当时矿业粗放式开发的时代背景、技术思路和资源调查核实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矿产资源领域三项国情调查”成果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下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
(2)厘定资源状况。迄今,距2007年开展的“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国情调查三项调查”已超过10年,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状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长时期高强度的开采、找矿新发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中国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中国战略性矿产多为共伴生矿产、存在部分资源储量家底不清、开发利用现状不明等情况,已经影响到中国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科学评价与判断,亟待通过对战略性矿产的国情调查,摸清资源家底,科学评价其可利用性、测算可利用量。
选取煤炭、油气等26个大宗和战略性矿产,对2010~2019年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矿种有5个:煤炭、页岩气、锰矿、银矿和晶质石墨;油气等其他19个矿种均低于10%,钴矿最低,仅0.19%。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2020)统计数据测算,2010~2019年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19.69%,2019年比2010年增长了28.2%。石油、天然气、页岩气(2014~2019年)和煤层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8%、5.21%、72.08%和9.73%,2019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2%和57.9%、1408.8%和130.6%;铁矿、锰矿、钒矿和钛矿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9%、8.95%、5.13%和1.85%;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镍矿、钴矿、钨矿、钼矿、锂矿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1%、6.65%、6.26%、4.28%、1.54%、0.19%、7.37%、9.58%和1.04%,2019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40%、78.5%、72.7%、45.8%、14.7%、1.7%、89.6%、127.7%和9.7%;金矿、银矿和铂族金属矿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5%、39.18%和2.05%;萤石、磷矿、钾盐、硼矿和晶质石墨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0%、3.74%、1.03%、0.30%和12.44%,2019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33.9%、39.1%、9.7%、2.7%和187.2%(图6)。
图6 我国煤炭等26矿种2010~2019年查明资源储量年均增长率Fig.6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identified resource reserves of 26 minerals including coal from 2010 to 2019 in China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为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页岩气为2014~2019年数据。
2011~2020年10年间,我国大宗和战略性矿产品产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统计了23种重要矿产品,分析其2011~2020年年均增长率,结果表明:有12种矿产品呈现正增长,年均增长率在0.4%~20.38%间,超过10%的只有煤层气和碳酸锂两种,5%~10%的有4种,其他6种均低于5%;有11种矿产品产量负增长,铬矿、钴精矿和晶质石墨产量减幅最大。
2011~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累计产量:能源生产总量188.87亿t标准煤,原煤376.85亿t,原油20.13亿t,天然气1.42万亿m3,煤层气604.7亿m3,页岩气(2013~2020)692.2亿m3。铁矿石118.87亿t,粗钢85.169亿t,不锈钢4.63亿t,钢材114.16亿t。10种有色金属产量5.03亿t,其中精炼铜7949.11万t,原铝(电解铝)3.034亿t,氧化铝5.84亿t,铅4866.4万t,锌5830.7万t,镍205.22万t,锡170.28万t,锑225.74万t,镁824.92万t,钛74.88万t,钛材70.122万t。碳酸锂约29.77万t,精炼钴53.42万t;黄金4120.34t,白银4.31万t。化肥6.37亿t,磷肥1.54亿t,钾肥5166.3万t。晶质石墨586.46万t,萤石4355.8万t。水泥233.02亿t(折水泥用灰岩约300亿t)等。
图7 2011~2020年我国原煤等23种矿产品产量年均变化率Fig.7 The change of average annual rate in the output of 23 kinds of mineral products including raw coal from 2011 to 2020 in China
(3)更新矿产资源国情基础信息。由于10余年未进行全国层面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客观上存在资源基础数据不全,特别是空间数据不足,资源信息不实,并出现一些盲区,以及多种资源重叠分布、各种建设项目压覆矿产情况不清,重要功能区内外资源家底不明等问题。很多储量统计数据已累积较大偏差,试点矿区资源储量数据与实际不符的超过半数等,主要源于储量管理和矿山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误读和误判,影响对中国矿产资源国情与资源安全形势的正确研判。据统计,在2019年矿产资源储量库中,共有非油气矿区40723个,其中12443个矿区的空间坐标数据信息存在缺失或错误,无法准确上图,约占总数的1/3。前期省级、矿种、矿区国情调查试点工作表明,试点矿区资源储量数据与实际不符的超过半数,个别数据误差高达40%,未按要求报送勘查增减和资源储量消费核销的占32%,漏报误报等其他问题的达16%等。
(4)适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新要求。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储量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有关储量管理改革要求,对资源储量分类进行了重大改革。为最大化降低社会认知和信息交易成本,2020年5月1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GB/ T17766-2020)》和《油气矿产资源分类标准(GB/T19492-2020)》等4项国家标准,45项行业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修改单出台。本轮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要利用上述标准规范,对矿产资源的数据、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进行系统全面调查,获得固体矿产的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等三类资源量,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等两类储量;获得油气资源量和地质储量,地质储量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地质储量、控制调查储量和探明地质储量三级。上述矿产资源家底、技术经济等矿产资源国情国力方面的数据信息及成果,为“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制定、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5)我国大宗紧缺和战略性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急需本轮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成果的支撑,为应对我国紧缺的大宗矿产、战略性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安全稳定供应,发挥“压舱石”的作用。2011年1月~2021年9月间,我国原油、铁矿石、铜、铝土矿等大宗紧缺矿产品,锂、钴等战略性矿产市场价格波动,铁矿石等进口价格剧烈波动。
①原油价格经历了高位平台期-低位平台期-上升期,2010年1月~2014年7月为高位平台期,原油均价92美元/bbl;2014年8月~2020年10月,为低位平台期,原油均价52.88美元/bbl,2019年3月,油价达到这一时期历史最低点;2019年11月~2020年9月,油价步入上升期,均价升至63美元/bbl,7月达到这一阶段最高76.98美元/bbl(图8a)。
图8 2011年1月~2021年9月原油、铁矿石、碳酸锂和钴价格变化(数据来源自CBC金属网)Fig.8 Mineral commodity prices changes of crude oil,iron ore,lithium carbonate and cobalt from January 2011 to September 2021 (data source from CBC metal internet)
②铁矿石进口价格趋势呈“S”形,2010年1月~2011年9月,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由89.89美元/t升至最高值175.92美元/t,2016年2月降至最低点42.81美元/t,触底后反弹,波动上升,2021年8月升至134.16美元/t,9月稍有回落(图8b)。
③铜价呈现波动上涨。2010~2011年8月,LME铜矿价格从近6000美元/t增长至1000美元/t,之后下滑至2016年约4500美元/t,随后在4500~8000美元/t震荡,2021年后,价格上涨突破10000美元/t。
④铝价呈现震荡波动。2010~2020年,铝价在1500~3000美元/t震荡,2021年之后,铝价不断走高,达到2696美元/t,创近10年新高图8d。
⑤碳酸锂经历了低位平台期(2011年6月~2015年8月),均价4.2万美元/t,之后价格发生剧烈变化,2016年3月升至17.15万美元/t的最高值,2017年10月又冲至17.1万美元/t,2020年6月降至4.2万美元/t的低点,之后暴涨,2021年9月达到15万美元/t,9月底达到16.78万美元/t,接近这一阶段的历史最高值(图8e)。
⑥钴价走了一段低位后触底反弹,2010年2月~2016年2月,这一时期的均价3.17万美元/t,2016年1月,钴达到2.2万美元/t的最低值,之后暴涨,2018年3月达到历史最高值9.4万美元/t后下降,2019年6月达到2.65万美元/t的低值后,逐渐上涨,2021年9月接近5.85万美元/t,仍呈上升趋势(图8f)。
通过本轮国情调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目录,明确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通过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和保障程度分析,准确研判我国大宗紧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的供需形势、安全供应能力,分析资源潜力,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提出了在我国大宗和战略性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情形下的应对措施,推动我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新时期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标志着中国新时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按照“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国铺开”的思路开展调查工作。重点开展石油、天然气、铀、铁、铬、铜、铝、金、镍、钴、锂、锆和钾盐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国情调查工作,内业工作实现矿产资源储量库矿种、矿区的全覆盖。2019~2021年用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的中央财政经费1.3亿元,截至2021年8月,全国30省(区、市)投入调查经费近6.5亿元。各省有序开展国情调查工作,20省区的内业整理工作已完成,其他省内业工作完成率50%,部分省区开展外业调查工作。
分5个时期分别阐述。
(1)启动期(1952~1965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矿产资源作为工业的粮食和血脉,摸清资源家底,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基础。矿产资源作为工业的粮食和血脉,摸清家底,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时进行过地质调查的矿产仅有2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仅有2种,矿山300座左右,矿产品极端匮乏,矿业产值不足18亿元,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358亿元)的5%。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2.18万km铁路,其中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1万km。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矿业生产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一时期,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也相继建设。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完成了大庆油田建设后,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中国实现了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疆可可托海锂铍铌钽矿床为中国偿还外债做出突出贡献。为培养地质人才,先后在天津、南京、长春、北京成立了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在一系列的措施影响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截至1965年,全国探明有储量的矿产突破百种,先后探明了东川、白银厂、铜官山、个旧、白云鄂博、金川等地的金属矿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实现突破,煤炭储量得到保障,非金属等矿产业也都探明了一定储量。这些成果有力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后来的矿业大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铁路建设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新中国的铁路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建设的时期。至196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38025 km,比建国初期增长了74.3%。这期间,中国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
(2)规范期(1966~1993年)
1966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能够生产原煤2.52亿t、原油1455万t,钢铁1500万t等。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矿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矿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截至1993年,我国的采矿权已高达27万多个,矿产采选业和相关能源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约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4.9万亿元)的40%。
1966年我国建成铁路3.93万km,公路54.36万km。1977年铁路里程4.74万km,1980年4.99万km;截至1981年末,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50181 km。1985年增至5.21万km,1993年我国铁路总里程5.38万km。
(3)改革期(1994~2006年)
1993~2006年,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我国已经拥有铁路7.71万km,公路345.70万km,工业总产值31.66万亿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矿业发展也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这一时期的中国矿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矿业为支柱产业,以矿山企业为龙头企业,中国先后建起了300多座矿业城市(镇)。矿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进科技创新、改变边远地区贫困面貌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4万个,估算矿产采选业和相关能源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约5万元,占比工业总产值的15.8%。我国矿产品进口贸易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左右。我国矿业企业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多方式的国际矿业合作开发,为世界矿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发展期(2007~2017年)
2007~2017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km,其中高铁2.5万km,公路运输总里程达到477万km。虽然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新业态、新模式对我国经济的支撑力日趋增加;但是中国矿业仍面临民间投资低、企业融资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需求疲软、地勘效益下滑等挑战。截至2017年底,经过我国矿业产业不断调整,采矿企业数量1.1万个,矿山数量约4万座,大中型矿山的数量占比由2005年的6.1%提升至2017年的16.0%,小型矿山及小矿数量占比由2005年的93.9%减少至2017年的84.0%。
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支撑。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采矿业企业资产总计93 681亿元,占同类工业总资产量的比例为8.3%;主营业务收入47 443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4.2%;利润总额4210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6%。此外,矿业相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 920个,资产总计403 91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57 492亿元,利润总额21 353亿元。如果将采矿业和矿业相关工业的经济指标相加,那么采矿业、矿业相关工业的企业单位数量、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占工业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4.9%、44.4%、35.7%、34.1%、26.7%。另外,矿业领域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采矿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527.94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总量的5.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比分别为65.6%、12.7%、6.8%、7.5%、7.3%、0.1%,矿业及其相关工业从业人员数量更大,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产业升级,矿产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而各类矿产资源则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涉及72个矿种,横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7个一级产业。
(5)深化期(2018年-)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矿业市场艰难前行,矿产品价格剧烈震荡,投资者对矿业市场的信心呈现区域性、短暂性回调。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复苏,中国矿业市场呈现出较强韧性,表现为非油气地质勘查投资触底反弹,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增,采选业企业利润创历史新高,矿产品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能源结构加速改善,大宗矿产品进口保持高位。这一时期,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资虽然连续下降,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但采选业持续盈利,矿产品生产保持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大宗矿产品进口持续增加。2021年1~11月,受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全国规模以上采矿业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为 9 921 亿元,同比增长1.9倍,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38.0%的增速,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12.4%。此外,全国能源和主要矿产品生产继续保持增长,高于疫情之前水平。矿业的良好表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基础支撑,到2018年我国已成为工业化大国。2018年末,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是13.2万km,比1949年增长了5倍,我国高铁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了2.9万km,稳居世界第一。同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4.3万km。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km,其中高铁超过4万km。
同时,矿产资源也更加有力地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以来,在政策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在工业方面,2016~2020年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总体增速。2020年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高出全国总体增速4.2个百分点。在相关服务业方面,2018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增速也始终高于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收增速。2020年1~11月,全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增速达8.6%,而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收增速为1.6%。
同时,“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的目标。根据测算,仅在十四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就需煤炭(标准煤)14.06亿t、石油1.62亿t、钢3482.52万t、铝1807.60万t、铜653.78万t、稀土(REO)41万t、钴4.7万t、锂1.6万t等;新能源产业所需钢4330.27万t、铜216.06万t、铝217.59万t、锌211.03万t、银4820 t、铀60 t、锆40 t等。这些高端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作基础。
回顾历史,矿业人始终以科学的精神评价矿产资源。有多少家底,办多大事情,从不冒进、夸大事实,也未给国家造成损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又审时度势地提出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国稳步进入工业化大国行列。根据国情和矿产资源禀赋及时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截至2020年,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2种,通过地质矿产勘查、日常储量管理及10年一次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等工作,摸清了资源家底,不断夯实国家矿产资源账簿。矿产资源支撑了中国71年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支撑和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70余年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31万亿元(现价),约占GDP的30.82%,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现有500多个工业品产量,有220个位居世界第一,占比超过44%,这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产品。
(2)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摸清矿产资源家底等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主要基于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体制及职能的变化,以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核心,在启动期、规范期、改革期、发展期与深化期等5个时期,组织开展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储量调查、核查、核实,资源潜力评价及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可供性)等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每个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发展演变规律。总体看,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越来越强,覆盖的矿种数和矿区数不断增加,突出能源和战略新兴矿种,重视资源战略、安全及供需形势等国情的分析与研判。
(3)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规范是国情国力调查、核实和评价的基础与依据。制订、修改储量分类标准与相关规范,推进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摸清资源家底,论证资源保障程度等,已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与资源形势分析的历史经验。如在发展期(2007~2017年),以全国三项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为标志,在摸清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开展了第四轮全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历史上先后开展了3次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完成了4次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挤出了矿产资源储量“水分”,夯实了资源“家底”,为制定中国资源战略、规划、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先后支撑了4轮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实施与评估。
(4)新时期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国情国力调查势在必行。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作为中国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的重要抓手。基于时代背景、资源状况、基础信息、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改革等4方面的原因,组织开展我国新时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恰逢其时。
(5)协调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底线。调查评价自然保护地与矿业权空间重叠关系,提出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判别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内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保护地内关停矿山对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能力的影响,评价“生态红线”对资源安全供应的影响等。
(6)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对5个时期我国矿产资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与取得成效进行了阐述。正是得益于我国矿产资源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铁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水平稳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到2018年我国已发展为一个工业化大国,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
致谢:感谢《中国地质》编辑部郝梓国主任,为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感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项目团队,为本文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