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文辉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为什么要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为了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这是在10月8日,南华大学举办的“缅怀两弹元勋、奋进新时代”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上的一段对话。
南华大学是一所核特色鲜明的大学,将“两弹一星”精神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是南华大学64年的坚守。
正是因为这份坚守,南华大学为核工业系统输送7万余名毕业生,培养核工业系统约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先后获得“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核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核安保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
1959年,湖南衡阳发现较丰富的铀矿藏量。为打破核垄断和核讹诈,为祖国的核工业培育高级专门人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诞生。学校开设了铀矿地质、开采、冶炼、核电子等7个与核密切相关的专业。1969年学校停招,1984年恢复招生,核工业部从下属的研究院抽调了97名科技骨干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开设了全国少见的“辐射防护”专业。1983年,学校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
在1959—1990年间,一大批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专家、技术人员先后来到衡阳,投身核人才培养的教育事业。其中直接参与“两弹一星(艇)”研制的人员有30余人,目前健在的有10余人。
他们的故事个个精彩:
1964年,任德曦来到“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水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参加核生产堆后处理厂和中间试验厂的建设工作。
1964年,谭子成也在戈壁滩参与加强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谭子成获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和奖章、“首颗氢弹爆炸成功五十周年”纪念章。
1962年,彭义之在新疆某农场为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做好后勤保障,他带着妻儿在地窖里安家,下雨天在泥巴房屋檐下躲雨,风暴中在沟渠下躲风沙。
1971年,赵忠民在马兰,进入地下500米的核爆坑道进行清理、探查、取样等。
1961—1971年,被西方封锁的新中国,接连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既鼓舞了国人,更震慑了世界。沉默如谜的戈壁见证了无数像任德曦、谭子成、彭义之、赵忠民一样的无名英雄,核工业的发展史上甚至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尽情“燃烧”,慷慨奉献。他们后来加盟南华大学,不仅为学校“核”特色办学添砖加瓦,也成为南华学子敬仰的精神偶像。
在20世纪80—90年代,适逢我国发展转变重心,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深化的过程,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冲击。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等原因,有些高校的核专业转向或停止了本科招生。核人才培养陷入低迷期。
然而衡阳矿冶工学院决定,无论怎样,坚持核特色不动摇。他们打出“核科学技术学院”这个名号,正大光明坚守核事业。
2000年,具有核特色的中南工学院(即衡阳矿冶工学院)与医学特色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核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加速了!
2000年,学校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2003年,核技术与应用成为第一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2007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5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科被湖南省认定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
目前,南华大学是国内核本科专业较齐全、本科生规模最大、培养层次完整的高校,具有覆盖整个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核类特色学科群,全部专业均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这是全国高校涉核学院的独一份。
“溶浸”采矿技术、我国第一台“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人剂量计”、一种氡滤除方法、放射性氮监测技术与装置、核技术综合实验教学装置、防辐射的家庭装修环保涂料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切实应用到了相关领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与“核”结缘,因“核”而强。南华大学里许多“非核”学院都有与“核”相关的课题研究。公共卫生学院、衡阳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学院每年获批的涉核国家级课题越来越多,其中公共卫生学院涉核科研课题数量占全院总课题数量的50%以上。
南华大学将“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2002年,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这是全国首家以研究“两弹一星”精神为宗旨的大学生社团。18年来,该研究会在全校举办了大大小小近100余场活动宣传、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南华人。
一代又一代南华学子秉承“两弹一星”精神,走出校园,走进部队、去往边疆、深入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据统计,南华大学有75.4%的核专业毕业生在艰苦地区核行业和基层单位服务国计民生。
2003级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项同学,现任海军某舰舰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活动。入伍后,带领战士劈波斩浪,攻了无数训练难关,为实现祖国的强军梦默默奉献青春。
2005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高同学,在校期间是“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成员,毕业后投身核能事业发展,参与多个核电站建设工作。现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负责“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建设工作。
2015级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李玉雯、2016级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刘奕路获IAEA 首届玛丽居里奖学金,是中国地区仅有的2名获得者。
近年来,南华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专业基础,深化科教融合,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有突出科研成果的南华学子。
近3年来,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在校本科生发表论文135篇,获专利授权39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77项。
“反应堆与核动力”科研团队的本科生2020年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2篇发表在国际核能领域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期刊之一Annals of Nuclear Energy论文,被评为该杂志近3年最多被引用论文。2019级本科生冀南在中国卓越期刊《核技术》发表封面文章。
刘敏老师科研团队本科生编写了海森堡-伊辛磁性模拟软件和穆斯堡尔谱拟合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基于这两个原创性软件,本科生团队在2021年和2022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