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小刚
博、硕士学位授予仪式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作为中核集团公司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核工业人才培育的“摇篮”。随着国资委国企改革和集团深化战略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子能院坚持以“人才引领驱动、人才创造价值”为导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全球视野顶层谋划布局人才发展,结合人才特区建设,构建“401特区改革新模式”,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核科技发展策源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也是原子能院人才培养的“核心靶”。对接集团、院科技创新任务,原子能院革故鼎新,提出“倾力打造战略科学家为代表的顶尖专家、高级专家、专家团体的一体化专家型人才队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观。
瞄准战略型“顶尖专家”,原子能院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战略研究中心,先后聘请44名在核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咨询委委员和特聘专家,形成战略人才“淬炼炉”;通过实施院士后备“一人一策”针对性方案、“钱三强科技大讲堂”等,提升院士后备竞争力。基于“首席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岗位体系,再出新招,推行“分类遴选、竞聘选拔、契约考核”选拔培养新模式,选拔新一批院首席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其中40岁以下“学带”占比提升至35%,为“高级专家”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选拔出10支卓越团队、创新团队,3年内配套提供500余万元专项工资总额奖等倾斜保障,10支团队中有2支入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新型“专家团体”带动了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科研能力。
创新开启“以才荐才、智力引才、高校合作引才”新模式,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聘任科技顾问、客座研究员9人。精心策划配套“专家工作室、协议工资制、科研绿色通道、一站式专人服务”等定制服务,实现海外人才进编和购房保障,助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崭新局面快速呈现。
原子能院推出“特区新青年谱写原子能院新未来”专题,实施青年托举、干部年轻化、后备自主培养等系列改革举措,助力青年奋力奔跑在时代的最前沿。
卓越团队和创新团队
为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人才加速成长,原子能院以系统思维创新制定“青年15条”:启动“精英扬帆”海外研修,全额资助3名优秀青年赴外深造;设立“杰出青年”奖选树7名青年榜样;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扶持新模式,吸引29名敢担当、想作为的青年人才良性竞争,支持项目经费1500余万元。通过托举培养,40余名优秀青年入选国家“杰青”“优青”、亚洲核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杨振宁奖”、集团公司“菁英、启明星”人才计划等,一批生机勃勃的青年后备军“枕戈待命”。
为优化干部队伍配置,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原子能院全面推行“12369”干部退出、轮岗交流常态化;压缩干部提任层级,取消科级,建立主管序列业务管理岗位选聘,选聘竞聘高级主管、主管270人。2021年院换届新聘提拔的中层干部中40岁(含)以下占比50%,平均年龄下降3岁,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和热情显著提升。
作为核工业系统内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原子能院充分发挥“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培养核专业人才近3000名;设置“项目式、课题式”博士后创新岗位,吸纳优秀博士来院从事研究。目前院博、硕士招生规模已扩增至300余人,在工信部所属9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中位列第一,其中“双一流”院校生源占比达90%。
“精英扬帆”青年人才赴海外研修
顺体制、活机制,原子能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乘势而上,勇涉深水、大胆前行,助攻人力资源管理向市场化、企业化大步迈进。
以内生动力、外增活力为目标,原子能院在集团内率先完成薪酬改革,总体薪酬水平拉开19个梯次、15倍差距,薪酬固浮比由6:4调整为5:5,突破百万年薪科学家达14人。聚焦基础、面向战略、对准市场,设置基础科研工资总额保障特区,对超过利润目标值的单位实施超额利润奖励,对产业为主的单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建立形成“产值利润增,则工资总额增”的经营理念和管控模式。
强约束、强激励,才能带来强动力、强实力。通过对领导干部实施契约化薪酬,原子能院刚性拉开绩效年薪差距至少三个等次,年度绩效考核结果<80分的,绩效年薪为0。设立院最高级别荣誉“王淦昌科技奖”,给予20万元重奖;设立“院长书记奖”“基础探索奖”等6项荣誉,激发员工争先活力;率先在集团内实现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持股,签署成果转化合同33项,总金额约3.8亿元,兑现现金激励1808万元,形成股权奖励6815万股,奖励科技人员近600人次,成功撬动社会资金超5亿元。“多劳多得”的全方位激励改革机制为科技人员“双创”撒下一把“催化剂”。
新起点新征程,原子能院以“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和相匹配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核心,持续挖掘特区中的“小特区”。
以核物理研究所为试点,原子能院着力构建“基础研究人才特区”,解决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坚持“正其名、给其养、殊其制、宽其境”导向,基础研究人才特区创新实施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激励制、考核周期延长制、基础科研人才成长竞争制等系列举措。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长周期、再分类”容错考核,加大基础研究重点激励,鼓励“坐热”基础研究“冷板凳”。
以放射化学研究所为试点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为项目负责人赋权,推进项目经费、盈余利润、奖金分配一体化授权。目前放化所所有项目和研究室均已实现项目负责人拥有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分配100%自主权,大幅推动了项目成员收入拉开差距、能高能低。同时开展科研项目奖金包干制试点,打破研究室行政壁垒,对科研团队精准、多维激励,发挥“项目多、成果多、奖金多”绩效指挥棒作用,激发项目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竞争进取意识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