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何处去
——保罗·高更的艺术生命与创作

2023-01-18 14:34:56樊利婷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保罗绘画创作

樊利婷(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想过,自己是谁、从何处来、要去往何方、要去往的终点又在哪里,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会因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年龄段的不同而变得不同。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艺术生存概述

保罗·高更,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在1851年举家迁移至秘鲁后,高更十分向往不被束缚的生活。小学时虽然受到欺负,但是面对自己决定的事时会变得执拗。由于母亲的影响,高更在孩提时就明白某些东西是不能出售的。1865年,他放弃学业登船并认识了艾米,她让高更懂得了爱的本质。1871年,高更结束海上生涯,在监护人的帮助下,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高更与妻子在1873年举行了婚礼,同年高更开始学习绘画。1874年之后孩子相继出生,高更一家7口在巴黎度过了11年幸福快乐的生活。1880年,高更辞去了银行的工作,离开巴黎搬到鲁昂,家庭的矛盾导致创作灵感缺乏,8个月后,高更全家迁至丹麦。1885年高更与妻子开始分居,他与妻子最后相聚是在1893年。1895年高更再次前往塔希提。1896年,高更和一位塔希提的少女同居,同年12月少女产下一个女婴,但不久就夭折了。此间在高更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克劳维斯病逝。1901年女儿阿琳因肺炎去世。同年12月30日,高更服下砒霜,由于用量少他被救活了。1903年,高更行动开始不便,只能进行简单的创作,不知所措的回忆让他开始写书,同年,高更离世。

二、保罗·高更的绘画经历

1873年高更开始画画,并全身心地投入。高更总是被强烈且纯粹的颜色吸引,但是在绘画实践中从未成功过,但在毕沙罗的指引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并且高更在日本木刻画中找到了能让色彩浑然一体,同时体现光线、反射和阴影,和谐地将可表达的感觉与装饰色结合起来的方向。1880年,高更在独立沙龙展上展出作品,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1885年,他去往巴黎,那里不符合其艺术追求,1886年高更去往布列塔尼的阿旺桥,通过探索简化画作的方式,来表达自然与感情的统一,同年又一次参展。1889年,高更的艺术风格偏向装饰性,同时在画面元素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作品总是体现出一种强烈而质朴的艺术氛围,画面强调的是所描绘事物的整体以及个体自身的特点,随后开始转向表现主义绘画风格。1891年,高更前往塔希提,在这里他获得了灵感。1892年,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高更持续从事绘画与雕塑,在身体每况愈下的状态中他还是坚持写下了《诺阿·诺阿》。1893年8月,因叔叔去世,高更继承了一笔遗产,同年他举行了画展并租了一间画室。1894——1898年他创作了《敬神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903年3月13日5月8日上午11时,保罗·高更去世,画架上还遗留着没完成的作品——《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

三、作品分析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作品创作于1898年上半年,这是高更在画风成熟的晚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也是一幅充满哲理意味的三米长油画作品,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作品中左上角黄色部分的三行法文是作品名: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高更的签名则在右上角的黄色区域。在画面的右侧有三位黑色长发的妇女依坐在一起,右下角有一个躺着熟睡的婴孩,在远处有一只安静趴着的黑狗。在画面的远景中有两位着深色服装的女性,她们并排走在一起,似乎在讨论着什么,左侧前方有一个半坐着的妇女仿佛被这场谈话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们。中心位置有一位站立的半裸女性,双手向上抬起,左手抓着一个苹果,这个形象宛若伊甸园中的夏娃,而在其左边有一个吃着苹果的小女孩,身旁围绕着两只白色小猫和一只黑色的山羊,山羊正对着一位视线向左下方看去的侧卧女子,在后方有一尊站立的佛像,身旁背对的女子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画面最左边的位置,有一位屈膝而坐、白发婆娑、双手捂脸、风烛残年的老人,脚边有一只脚踩蜥蜴的白鸽。画面背景由蓝色的天空、大海、高山、树木以及绿色的草地组成,画中有12名女性和动物,整个画面的关系网是由人类最初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仿佛描绘了一幅原始盛宴。作品采用了三段式构图法,从右向左安排了三个主角,通过这三名女性来表达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婴儿代指人类生命的开始,中间摘果子的人暗示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右边进入画面的狗以及从地平面升起的山峰,似乎暗示着我们这只是人生发展历程的一个片段,画面最左边的老人代表着人类最后的垂老状态,整个画面体现出从出生到壮年到垂老的过程,表达的是人类从生到死的必经的过程。其他的形象,比如最右边黑色的狗,代表着生命的复活,白鸽象征着逝者的灵魂,石像象征着宗教,除此之外的其他形象则隐晦地表达出其对社会和宗教的理解。

1898年 保罗·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39 cm×375 cm 布面油画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高更一直向往原始、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真正无忧无虑的人怎么会连连对生命发出质问呢?结合高更当时的遭遇来看,答案不言而喻。当时贫困交加,最爱女儿的病逝让高更悲痛欲绝,同时自己也饱受疾病与贫困的肆虐,靠着止痛药和酒精度日,这与原本期望中的岛国生活差距甚远。在这种状态下,他萌生了自杀的想法,死前他决心画一幅大作,万幸被救活了。经此一遭,高更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初看这幅画会觉得画面中的一切是那么的奇怪,与之前传统的西方画作都大不一样。白驹过隙和生命消耗殆尽都具有强烈的暗示色彩,画面中的褐色和橙黄色的裸体女性人物在大面积稳定的蓝色和绿色的背景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性,同时浓郁的色彩也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感。人物造型简洁,没有运用传统的写实技法,不考虑透视问题,甚至没有按照传统的人物比例。运用平常的黑色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大体轮廓。高更把每一条直线与曲线都运用得活灵活现,以平涂为主,笔触简练老辣,让画面带有东方的装饰性,很有日本浮世绘的味道。从左到右,女性和不同动物在自然界中和谐相处的场景,表达高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探讨。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家庭、死亡的思考,更是对女儿生命逝去的思考,同时也在不停地问自己到底要去往哪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幅作品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认知的具象呈现,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叩问的回响,这部充斥着画家强烈主观臆想形象的画作,是标志高更象征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在高更自己眼里,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质朴的生活,他的画面除了给观者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感受,还很好地把自己的艺术理想和主观情绪融入画面之中。从高更的绘画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追求艺术的道路是充满波折的,但是他始终坚持者自己的本心,最后成功捕捉了人类本性中原始、朴素的那些东西,并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高更在塔西提岛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让其找到了想象中的原始,并以此地为最后归宿。高更反对印象派只注重光和色的绘画,他致力于在作品中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注重画面整体的结构性,并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主观处理。

四、结论

学画的初期对高更来说是一种轻松且享受的体验,他在毕沙罗的帮助下找到了绘画的正确方式,家庭的美满使他的创作平稳进行。但当他为专心绘画辞去工作时,家庭矛盾给他的创作带来了负担,也让他的内心充斥孤独感,加上小时候的经历,他想要追求一种纯粹的、原始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的作品一开始具有印象派风格,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更的艺术风格逐渐具有象征主义的特色。在晚年时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差距、病痛的折磨、家人的离开,让高更在心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心态从最初用作品表达寓意转向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件作品就反映了高更梦中的幻想、全部的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这件作品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同时通过这件作品,对生命从何处来、要去往何方、最终将要到达哪里的问题,高更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猜你喜欢
保罗绘画创作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4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