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益州名画录》中的“逸格”

2023-01-18 14:34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四格画家绘画

王 菁(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繁荣时期,以苏轼、米芾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许多关于文人画的理论,其中“逸”的提出体现了文人画家们不随世俗、目标高远的精神境界,极大地影响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也为文人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形象标准。“逸”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的四格论中,主要表现为“逸品”,其艺术性要远远高于其他三者。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绘画审美,直到宋代黄休复对其作出了新的定位,将“逸”放在了四格之首,由此提升了“逸”在文人画中的地位。

一、《益州名画录》“逸格”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古代文字中,“逸”的本义是逃跑、奔逸,在谢灵运《会吟行》中,“逸”字被引申为隐居避世,这样就能不受约束,悠然自得,所以“逸”又被解释为豪迈、豪放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滕王阁序》中也有应用。再往后又被引申为安乐、闲适的意思。北宋初期,画家黄休复编撰了画论著作《益州名画录》,该书主要以收录为主,记载了从唐代到五代再到宋初时期成都地区的五十八位画家及其作品,并将他们按逸、神、妙、能四格来划分。在画录中,黄休复把“逸格”放在四格之首,是位于自由层面的最高层。画录对“逸格”作出了解释,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想达到“逸格”,必须要在熟练掌握艺术技巧与技法的基础上,对所要表达的对象有全方位的理解,拥有熟练的绘画技法和极高的悟性才能达到。

画录中提到的“能格”是艺术绘画的造型基础,是达到“逸”的前提,但局限性在于太侧重外在形象的精确度与相似度。“能格”之上的“妙格”是技巧层面,比“能格”多了些思考。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学识与修养以及生活学习环境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他们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作画的时候艺术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做到“各有本性”,而不是拘泥于客观描摹,或者一味地学习他人的技法。“笔精墨妙”强调画家要学会运用笔墨,能够“以其一笔能藏万笔也”。运墨则关系到艺术创作中从意韵到技巧的全部要求,最终要能够达到“得意而忘形”“技进于道”的境界。比“妙格”更高的是“神格”,位于天才层面,归于“神格”的作品,不仅有着成熟的技法,还能做到“气韵生动”,即生动形象地反映对象所蕴含的神韵。

黄休复将“逸品”列于四格之首,也不是毫无依据的。首先,能够达到“逸格”要求的画家必然有着超脱世俗、不慕名利的精神,而他们的作品也总是给人一种清逸、简约的感觉。而“神格”只要求传达对象所蕴含的神韵,并没有深入到创作主体的精神层面。从黄休复对“逸格之人”孙位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具有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说明生活态度也与艺术息息相关。“逸”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了神采而达到了“天人合一”,最终归于自然。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审美境界还是从精神上比较,“逸格”均远远高于其他三格。

“逸”“神”“妙”“能”四格虽然在品评等级上是由高到低的,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位画家的水平,可能有

的画家更想要描绘出高度写实的作品,更加尊重客观事实,如唐代流行的青绿山水,画家们都是根据真实的山水来写生的;和精勾细描相比,有的画家则更多以抒发自身情感为主,如赵孟頫、倪瓒等人。四格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承上启下的,“能格”的作品要为属于“神格”的作品奠定基础,一件作品不可能跨过“妙”而达到“神”,就像郑板桥的创作理论中,“眼中之竹”不可能直接达到“手中之竹”;能格也无法脱离其他三格而单独存在,因为美术家所掌握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假如脱离了情感,那所谓的艺术就变成了玩弄技巧、玩弄笔墨,只为艺术而艺术,这样的人也只能成为一个画匠。同样,“逸格”也不能脱离其他三格而独立存在,它是作者通过艺术创作而表达的一种态度,一旦把它们区分开,“逸”就只剩下一种苍白无力、平淡无味的意境。

二、“逸格”内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关于“逸”的美学命题往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庄子在他的绘画理论中便提出“技进乎道”的美学思想。意思是当一个人的技法无法再超越时,再进一步就会附和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一旦到了这个阶段,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整个艺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艺术家使自身与自然完全相融,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达到对心境澄明的追求。中国的艺术观由此得到了解放,这也是“逸”的美学内涵最初的来源。

北宋黄休复提倡的“逸格”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美,是非人工的。老子《道德经》中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一个新的品评标准,它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向,因此在唐代,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豪放的生活状态,逐渐变成了宋元时期的“聊以自娱”。在宋代“逸”逐渐被文人士大夫们所重视,继续发展成熟并提出了“逸格”“逸笔”,一般能达到这个高度的画家常常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气质,如南宋画家梁楷,他以逸笔渗入院体画,作品富有个性,笔简神具。

在画录中,黄休复称“逸格”为最难达到的超高境界,在他看来作品能够达到“逸格”的画家仅有孙位一人。孙位是唐代的著名画家,以御用画家的身份随皇入蜀,在人物、鬼神、山石树林等材上题皆有所成。从画录中对孙位的介绍来看,他很喜欢饮酒却很少有醉酒的时候;既有潇洒飘逸的外表,又饱读诗书,文化修养非常高,是一位评价极高的画家。传闻千金难得其一笔,由此也能看出他高洁的气度。逸和气韵的意思是一致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可见画家的精神境界在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自古以来书画品评中最重要的标准。这种难能可贵的气质恰好在孙位身上有所体现,他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这或许正是黄休复将他单独一人列为“逸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位作品用笔飘逸洒脱、雄气奔放,主要流传下来的作品有《高逸图》(图1),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画面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七位贤人交谈的场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孙位的技法高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性情高逸”的共性,又通过肢体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他们的个性。从图中仅存的四位人物不难看出作者在描绘人物形象时,不仅追求外貌的逼真,还注重描绘人物外在的精神面貌,特别是眼神的刻画。在注意眼睛之外,也注意到环境对人物性格和神情的影响,以细节衬托人格。例如画中最左边的阮籍面露微笑,侧身靠在垫子上,双腿盘坐着,神情洒脱傲然。他两手拿着扇子,这是当时士大夫常用的“麋尾扇”,既能扇风又能代表领袖的身份,突出了阮籍在“竹林七贤”中的地位和风范。这种绘画风格继承了东晋顾恺之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风格形式,既得了“阿堵传神”之妙,又夹杂了唐人的精细笔墨。

图1 唐 孙位《高逸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书法绘画的艺术理论在我国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中提到,在运笔连贯、生动有力的同时,要加强对笔墨的“逸”境的追求。宋元时期,书画理论中对“逸格”的追求是文人画家极力推崇的,他们将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复杂情绪物化到纸上,从而达到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文人画从笔法上看,工谨中带着清逸,设色浓丽中显清雅,借此来寻求精神上的归宿。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是元代“逸格”文人画的代表。他的画风清新脱俗,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备受后人赞美。倪瓒的绘画风格与元四家其他三人有所不同,这也与他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关。他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在绘画实践上和绘画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山水画与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渔庄秋霁图》(图2)为纸本水墨画,纵96.1 cm,横46.9 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倪瓒在友人王云浦渔庄居住时创作的。在画中,近景有六棵树木,枝叶萧疏,错落有致。远景为平缓的山峦,与近景遥相呼应。中景为较大面积的空白,表现的是平静辽阔的水面。该作品采用了独特的“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方式,融入自己内心的“逸气”,将笔墨和画面的意蕴进行提炼,画格天真,意境辽阔。这种笔墨、构图、意境的创新都为中国山水画提供了典范,由此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主体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色即是空,是实又虚,是动还静,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审美境界。

图2 元 倪瓒《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三、“逸格”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自古以来,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与表现形式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中国画家感性大于理性,以寄托情怀为出发点,甚至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情感,作品中表达的意境正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西方绘画总是离不开“理”字,画面中透露着一种理性思维,不那么注重人的情感,认为自然科学是首要的。这样的观念差异导致中西绘画产生了不同的着重点和表现方式。中国画中所谓的“意境”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经过理性的思考,最后用简练的线条表达出准确的形体,这便是“笔简形具”。假如我们一味学习西方的绘画体系,却忘了中国绘画所要表达的“意境”初衷,那么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逸格”的提出是尤为重要的,它作为一种崇尚清淡、朴素的绘画观念,时刻警醒着人们要保持中国绘画的本体意识,谨记在学习西方的绘画方法时,仍要以本土意识为出发点。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早期接触的大都是西画,但他仍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将中西绘画调和,把神韵、情趣表现在画面上。如果没有这种对传统绘画观念的思考,较少关注甚至放弃关注中国画,只是单纯地套用西画框架,那么画面是无法得到完整呈现的,也无法表现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

因此,“逸格”不仅是一种书画的品评标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对于今天我们学习民族美术也有着积极的指向作用。

四、结语

本文对于《益州名画录》的研究主要是对该书的相关内容进行的研究,对其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黄休复所说的“逸格”从画面上的审美情趣上以笔简形具,崇尚笔墨,书法入画,诗情画意这几点主要因素,“逸”的精神内涵与自然的关系密切,追求天人合一,要求画家不仅要表达个人情怀,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产生共鸣,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合。自然与“逸”是相通的,是非人为的、非勉强的。人是通过天地万物来取法道,宇宙万物顺应生长规律的状态,自然而然,天人合一。天等于自然,天人相应,应该顺应自然。南朝谢赫的“六法”中便将气韵生动放于首位,注重的是绘画的神韵,追求的是捕捉万物的神态,使其画面达到生动的境界。“逸格”是文人画作为欣赏的最高标准,笔简形具、崇尚水墨、以诗书画为一体,已经成大写意的一个理想的追求,“逸”潜移默化成为文人画家的最高的审美追求,推动写意画的发展,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四格画家绘画
爆笑四格
酷炫小画家
爆笑四格
爆笑四格
爆笑四格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