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闻捷,马贝宁(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磁州窑作为古代陶瓷的杰出代表,位于古磁州(今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故称作“磁州窑”,磁州窑烧制的器物是我国瓷器史上的珍品。磁州窑为民窑体系,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主要器物类型。白地黑花瓷烧制时首先使用“斑花石”作为颜料,在施过化妆土的坯体上刻画纹样,再罩以透明的釉料,最后加温烧造而成。作品具有白地黑花装饰的特点[1]。近年来,我国诸多学者对磁州窑白地黑花瓷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学者周晨以元代的白地黑花瓷枕为切入点,探究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学者余勐、黄宁馨对扒窑村白地黑花瓷装饰中的美术元素进行了大量例证。虽然这些学者对白地黑花瓷的艺术特点有详尽的论述,但是针对具体发展则缺少研究。基于此,笔者以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文化特征为主,探讨传统瓷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发展途径。
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产生于北宋末年,并在金代中后期发展兴盛。白地黑花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因素。
在宋朝,文化与艺术风潮的兴起使得磁州窑生产步入兴盛时期。民间市井文化的丰富促进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地方特点与民俗风格的形成,例如勾栏瓦舍、瓦子等场所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朝廷画院的开设,则推动了上流阶层审美情趣向民间审美情趣转变。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绘画、书法中的艺术技法,其装饰方法是将陶瓷技法与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受到百姓的青睐。元代磁州窑瓷器传承并发扬北宋晚期磁州窑器物丰富的装饰工艺。白地黑花瓷烧制的器物传递出浓厚质朴的生活气息,减少了剔刻装饰,布局也更加轻快,精湛的装饰工艺、独特的色彩系统、丰富的纹样寓意共同构成了磁州窑陶瓷器物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了中国北方民间窑系的生命力和创作力。
白地黑花作为中国民间窑系一种主要的装饰形式,总结为五个主要工艺门类:白地釉下绘黑花、白地釉下绘划黑花、白地釉下剔黑花、白地釉上绘黑花、黑釉剔花填白。
白地釉下绘黑花是磁州窑器中最为普遍的一个装饰样式,通常需要先经过干燥的压坯过程,然后用抹、浇、沾、浸等方式把白色的化妆土施于表层,再用笔蘸含有矿物的黑料绘制,罩以透明釉高温烧制后,受黑绘矿料含铁量多、矿物材料的彩色化厚薄程度不同以及烧制时水温等因素影响,在黑花装饰中出现褐花或赭花的色彩。
白地釉下绘划黑花明显增添了画的工艺。在已绘制好黑白纹样的坯上,用竹棒或其他尖状工具在黑白条纹上勾勒,划掉黑色的矿物质料,露出白色的化妆土,精心刻画细节纹理,在白地的釉下绘划黑花这种形式,增强视觉反差,黑花的层次感也更为强烈。
白地釉下剔黑花是以剔花为主,顾名思义就是在划花前面还有剔的工序过程。首先在压坯表面施厚化妆土,当表面干时施满或在纹样上施加黑料浆,用工具划出花纹,然后使用平头竹刀把花纹以外的黑料去除,剔得过浅则有黑色痕迹,剔得过深则会损坏坯体上的化妆土,所以匠人需要掌握好剔花的力度,使白色的化妆土充分显露。
白地釉上绘黑花是一种釉上彩,坯体施化妆土后罩透明色釉,在坯土胎上用笔蘸取矿料绘制花纹,最后入窑烧成。此工艺自宋代开始沿用,烧制出的器物简洁质朴,众多窑场大量生产。
黑釉剔花填白与白地釉下黑彩剔划花的装饰效果相似,但制作工艺不同。黑釉剔花填白的制作过程是在坯胎成型后罩上一层含铁量较高的黑釉料,待釉料半干使用竹刀将纹饰外黑釉料刮掉,后填入白化妆土和透明釉烧制。出窑后的黑花色泽明亮,黑白对比强烈。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装饰题材以民间常见的内容为主,例如动物、植物、民间故事等。白地黑花装饰工艺以圆雕为构思对象,勾勒出绵延连贯的画面,使装饰结合造型成为一个整体。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中动物题材的装饰纹样以龙、凤、鸳鸯、喜鹊、鹭鸶、麒麟、孔雀、鹤、鹿等形象为典型。龙凤在中国都是民间概念化的神兽,表祥瑞。纹样普遍装饰在瓷罐之上,而喜鹊纹也常被用于表示美好寓意。在我国民俗文化中,鸳鸯是爱情的代表,鸳鸯纹在白地黑花瓷的盘器、碗器以及瓷枕上最普遍。《淮南子·说林训》中提道:“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在传统装饰纹样中,仙鹤纹代表长寿,白地黑花瓷装饰中的仙鹤纹饰,运笔线条一般较简单,纹样描绘的人物稚拙可亲[2]。
植物题材中,牡丹纹饰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植物纹样,牡丹在我国传统装饰中具有富贵与昌盛的含义,因此匠人按照牡丹花的形状,在瓷器的不同的角度上刻画其纹样。莲花纹也是白地黑花瓷的装饰纹样之一,由于莲花纹的产生与中国佛教文化有关,所以百姓认为莲花具有高洁、神圣的含义,在瓷器中,莲花纹也和其他纹样组合运用。如图一所示,童子戏莲寓意着“连生贵子”。
图一 北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小口瓶
历史人物主题的装饰纹样也在白地黑花瓷上得到广泛应用,一部分表现戏曲情节,另一部分则是英雄豪杰、明君贤臣的故事。这类装饰艺术对工匠的画工技术有着高要求,不但要有娴熟的技术,同时又要有较强的造型能力。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书法装饰法独具特色,通过书法流动的线型、体面的变化、轮廓的起伏变化,表现诗文装饰与造型的融合之美。书法装饰中一类为单字类,姓氏占比较大,具有“显姓扬名”之意。以“福”“寿”“禄”等吉祥文字为主的器物,表达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如图二所示。单字装饰中也有自然物质的字样,例如“花”“雪”“月”等,体现了古代文人匠师对自然的崇尚。此外,也将百姓的生活爱好书写其中,如“酒”“茶”等[2]。书法装饰的另一类为诗文装饰,谈人生趣事、风景写意、农耕收播以及处世格言,较多被装饰在白地黑花瓷枕上,如图三所示。物化性的文字表达在民间艺术家的思想中进行意象活动,使器物具有简约质朴之美。
图二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
图三 明 白地黑花老虎纹“福”盆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打破了宋代定窑瓷器以白为美的固有标准,突破了单色釉的市场局限。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为后期的青花与五彩瓷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路径[3]。
在佛教世俗化时期,陶瓷艺术成为宗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磁州窑白地黑花瓷装饰题材运用了佛教文化中常用的植物纹样,以牡丹、缠枝荷花、卷叶、宝相花为主,如图四所示。白地黑花瓷的广泛使用使佛教印象渗透到百姓生活日常,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宗教纹样的特殊形态。
图四 金 白地黑花缠枝荷口喇叭足瓶
白地黑花瓷实现了书画艺术与瓷工艺的融合。其装饰纹样扩大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使高风亮节的诗画和民间雅趣的器物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结合到一起,体现出社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风格,形成了我国陶器装饰中对审美倾向与文化内涵的隐喻。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是陶瓷文化珍品,做好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传承发展工作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活态保护方式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方式,加强对传统白地黑花瓷文化基因的提炼,通过科技、旅游、教育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增加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传统的活化既需消费市场的支撑,也要政府支持的引导,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个体等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陶瓷企业目录,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白地黑花瓷文化振兴的全民族意识,制定有效的长远继承发展策略[4]。
通过提炼白地黑花瓷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图案纹样,运用新设计思路再设计,制作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艺术品、日用品、旅游文创品。在制作与加工方面,加快建设以企业为核心、院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优化白地黑花瓷生产的设计、制作和销售方式。传统文化增添现代化审美不能厚古薄今、因循守旧,要创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与新兴文化元素融合的新陶瓷产品。
扩大宣传,形成“广告+报刊+电视+旅游网站+自媒体平台”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体系,在各主流网络、电台、电视、报刊等媒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磁州窑陶瓷宣传。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影响大的国家级展馆场所举办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文化展,在“一带一路”的方向中坚持白地黑花瓷的文化输出,扩大知名度。加强对内宣传,普及群众对磁州窑以及白地黑花瓷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将文化元素扩散到生活中,在博物馆、电视上、课堂中普及相关知识。
在生活水平、文化需求、艺术审美观念多元化的今天,质量好、功能全、花色多、造型新颖成为白地黑花瓷发展的趋势。对白地黑花瓷的工艺到市场进行深度的研发推广,研发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绿色化的产品,提升白地黑花瓷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平台也日趋成熟,对于陶瓷企业而言,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电商销售和传统卖场两项发展方向缺一不可。端稳“线上”“线下”这两碗水才能实现长久盈利。互联网信息平台日渐成熟,为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产业乃至整个传统的陶瓷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在中国陶瓷系列中居于前列,白地黑花装饰艺术是磁州窑代表性的装饰艺术,为中国陶瓷史书写了炫彩的新篇章。从白地黑花瓷独特的文化属性出发,用新的思维去继承,实践出现代化、多元化的新宣传发展道路,将不断被完善的新作品融入当代生活,呈现文化生命的不断繁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