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023-01-18 15:35拓晓瑞刘启强徐久香
广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东基础人才

文/拓晓瑞 刘启强 徐久香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把加强基础研究放到战略高度进行统筹部署,全省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但是,对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广东基础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广东需要下更大决心全面推进基础研究改革创新工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力争在“从0到1”的突破上形成广东经验,体现广东担当。

一、广东基础研究发展情况的基本判断

近几年,广东基础研究在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高。但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广东基础研究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偏少、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等短板。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对广东基础研究发展情况形成以下几点判断:

(一)初步构建了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四梁八柱”,基础研究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构建了由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部省联合基金、省市联合基金、省企联合基金等组成的多方联动投入体系,打造了以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吸引了王恩哥、赵忠贤、唐本忠等两院院士人才团队扎根广东开展基础研究,成功举办了大湾区科学论坛,推动全省基础研究发展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全省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为12个,前1%的学科达128个,助力广东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数量偏少,引导企业投入明显不足,“两头在外”现象比较突出

2020年广东省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204.10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为5.9%,低于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平均水平(6.0%),与北京(16.04%)、上海(12%)存在较大差距,更没法与法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12%~23%)。企业投入方面,除华为、中兴、腾讯等少数领军企业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外,大多数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均未布局基础研究。此外,广东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现象比较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基础研究方向决策和议题设置能力,开展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平台、仪器设备、基础软件、核心算法等严重依赖国外,导致在前沿探索研究和重大原创性突破方面的贡献较少;另一方面是缺乏高水平学术期刊、高等级学术会议等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发布和开发利用平台,导致大量基础研究成果流向国外学术期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和团队数量较少,对青年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人才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广东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以院士为例,截至2021年年底,广东两院院士数量共计150人,低于江苏(500人)、浙江(416人)、山东(181人)、湖南(172人),在全国仅排第五。在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政策力度不够大,多元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存在人才断档风险。此外,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受以往“四唯”导向影响,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标准经常成了“数数”(如统计论文数量及刊物等级、基金、头衔等),“数数内卷陷阱”使基础研究人才变得功利化,难于潜心开展研究。

(四)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经验不够丰富,距离卓越科研管理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直以来,广东科技界普遍存在“重技术研发、轻基础研究”的发展倾向,省里的资金、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先倾向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基础研究缺少长远战略规划布局,导致基础研究发展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数量较少、项目形成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特别是针对“卡脖子”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方面的研发布局较少,项目组织方式也单一,定向委托制、板块委托制、首席科学家制等新型方式采用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基础研究重大科研平台数量偏少,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亟需提升

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相比,广东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布局数量较少,平台功能开发不够,所形成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也偏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广东已建、在建和拟建的仅有8项,数量低于北京(19项)和上海(20项);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广东有30家,数量少于北京(122家)和上海(44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方面,广东入选高校(8所)和学科(21个)数量也低于北京(32所、91个)、上海(15所、64个)和江苏(16所、48个);成果获奖方面,广东仅获得2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低于北京(15项)和上海(9项)。与此同时,广东很多基础研究重大科研平台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承接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能力偏弱,参与重大战略决策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二、打造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的建议

开展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程,只有加快建立适应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的卓越科研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基础研究发展水平。建议广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魄力,大胆改革创新基础研究实施模式,以争创“六个世界一流”为目标(即世界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学科、一流制度、一流成果),系统谋划构建“人才+平台+企业+学科+制度+成果”六位一体的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打造基础研究新范式,在“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形成广东模式。

(一)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打造世界一流人才队伍

一是实施新一轮“海外引智计划”。紧紧抓住海外华人“回国潮”机遇,面向产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诺贝尔科学奖级科研人才;设立基础研究海外人才工作站,吸引国外优秀科研人才入站开展工作,实现“曲线引才”;设立海外科学家项目,重点吸引海外华人、华侨等来粤参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集聚一批华人科学家。二是实施基础研究本土科学家培养计划。研究实施基础研究院士人才储备计划、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后备军培养计划等,分层次、体系化培养基础研究本土人才,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二)新建和重组挖潜“双线”作战,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平台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强基工程”。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高水平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全省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深圳国家基因库、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站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在粤港澳大湾区谋划实施一批国际或国家级大科学工程(计划),提升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二是推进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对现有十个省实验室进行重组优化,支持有条件的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对没达到预期目标的省实验室进行重组或摘牌,谋划在重大战略领域新建一批省实验室。按照国家部署,深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三是推进基础研究平台载体建设。实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聚焦广东优势基础学科领域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提升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和全球重大科研成果发布平台,解决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问题。

(三)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实施“灯塔企业”培育工程。发挥广东制造业强的优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对标全球“灯塔工厂”标准,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对成功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筑基工程”。总结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先进经验做法,择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引导更多科技领军企业设立“新基石项目”,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三是实施省属国有企业“强核工程”。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高校和科研院所变为其“外挂”科研机构,进一步增强省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鼓励省属国有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围绕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体现社会担当。

(四)以高校“冲补强”为契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群

一是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引导高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支持更多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和ESI全球前1‰,打造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单打冠军”。二是推行“大师培养计划”。遴选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学术大师。三是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允许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五)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世界一流制度体系

一是研究制定《广东省基础研究发展促进条例》,将基础研究财政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重大平台建设、成果产业化等写入条例,支持基础研究长期稳定发展。二是推进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基础研究长周期项目(5年~10年),建立多渠道项目选题和快速评审机制,强化对“人”的长期稳定支持。三是探索实施基础研究大部制,支持战略必争领域和重点行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成立“基础研究推进部”,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圈。

(六)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创造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一是实施“诺奖项目培育计划”。聚焦国际最前沿和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由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等共同提炼和评选一批“基础研究诺奖领航项目”,力争取得一批诺贝尔科学奖级重大科研成果。二是建立“诺贝尔科研工作室”。鼓励和支持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来粤设立科研工作室,省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培养科研人才和科研精神,实现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成果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四唯”,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增加科研成果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评价权重,引导科研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

猜你喜欢
广东基础人才
人才云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广东舆情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