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2023-01-17 23:34:43赵方方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

赵方方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人口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巨大改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法律,促进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基于国情考量,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并且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模式研究综述

(一)PPP模式研究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指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于共同的利益,通过契约方式建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二者是一种平等协商关系,双方可保留自身独立的身份与职责。该模式起源于英国(刘梅芳,2017),后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运用较为广泛,如章萍(2018)探索因地制宜的PPP运作模式、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金倩(2018)以西安N养老企业为例,指出政企合作模式的突破点。

(二)O2O模式研究

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下兴起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主要通过网络或各种形式的线上媒体营销和购买来线下经营和消费的商业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将服务和各类资源通过智能终端推送到服务对象及相关群体手中,由其选择合适的服务菜单获得精准的服务。例如,彭雅琪(2017)研究上海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O2O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上海本土实际,提出建立家庭、社区、机构与社会各界之间资源紧密结合的互动式养老模式;徐兰、李亮(2021)基于O2O理念,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新方向,以满足老年人“看、养、护、医”等多样化需求。

(三)社区照顾模式

20世纪50年代,英国将社区照顾引入老年服务,通过链接社区中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实现老年人养老服务在地化,提升老年人应对身体衰弱和疾病问题的能力,与社会保持连结。乔佳鑫(2022)运用老年小组方法,通过娱乐、交往等方式形成同辈群体支持力量,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性。闫丽婷(2021)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工作人员素质、环境、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五方面满意程度,了解影响居家养老服务满意的重要因素。

(四)积极老龄化研究

1990年,世界老龄大会首次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主要包括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理念。2002年,《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应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在维持自身生命质量的同时,增加社会活力,以促进社会发展。我国的研究主要包括:①从现有政策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积极老龄化政策对实际服务的意义及局限性(孙敬华,2021;贺莎莎、孙建娥,2017等)。②在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导下多领域实践与服务,例如环境改造(李书覃、张赞奎等,2022)、文化营造(李从容、许彤,2019)、智慧养老(伍麟、杨旸,2021)。③积极老龄化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等实证分析(张海茹、李茜等,2021)。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

当下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特定风俗文化习惯,老年人更愿意“在地老化”,不仅符合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弥补机构养老的局限和不足(邬沧萍,2019)。社区居家养老强调养老服务“去机构化”,以社区及其资源为依托,满足老年人熟悉环境的养老需求,是傳统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崔恒展,2015)”。早期学者们运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论证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例如针对失独家庭(张海珠,2017)、针对城市社区(苏肖、李松柏,2013;刘瑞,2017;何谦、陈汉平,2007等)、针对小城镇社区(沈霞,2017;贺志武,2013等)、针对农村社区(毕研菲、黄梦瑶等,2021)。当下学者更愿意将眼光放在多样化实务操作的可行性研究上,例如“医养结合”模式(曹迪、郝文理,2019;吕妃、韩娟等,2019等)、智慧养老模式(张睿,2017)、社会组织介入(杨明伟、杨吉栋,2021;曹众,2020;谭菊媛,2016等)。

(二)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1.服务需求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是实施服务供给的有力依据,学者们较为重视服务规划前的需求调查,大多使用定量方式,分不同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例如,量化(洪森,2021)与质性(徐鋆娴、马小琴、任娄涯,2020)方法研究、城市(杨苑芬、吴威融等,2020)与农村(万红红、马艳艳,2022)需求、不同年龄分类老年人需求(王建云、钟仁耀,2019)等;还有针对不同群体老年人需求,如离退休军人(朱敏,2020)、蒙古族老年人(索欣、朱娅莉等,2020)、空巢老人(王璐,2022)等。曾起艳、何志鹏、曾寅初(2021)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收入、家庭养老资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居家养老补贴、健康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认知度、传统养老模式偏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原因。需求调查是服务供给的前提,不同类型、地区、年龄的老年人需求不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类群体需求,或者大众直觉去设计服务内容,否则难以达到居家养老的终极目标。

2.服务供给研究

学者们大多以城市社区为研究范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反思社区居家养服务的优化路径和创新机制。(1)从供给整体出发的研究。李从容、刘凡(2019)认为优化服务人员结构、鼓励多元投资、完善服务设施是提升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李芬、梁梦苑(2022)通过研究海口市两个社会组织,指出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自主性、资金来源等服务供给方面的问题,并认为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以其更大空间内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邓志锋、袁棋(2022)也通过研究扬州市Y社区的个案,指出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保障上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2)从供给主体出发的研究。例如针对护理员队伍建设研究,仙蜜花(2021)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测算2020~2050年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需求缺口巨大,提出培育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等建议。目前护理员队伍建设研究主要包括现状调查(朱梅华、朱佩芳,2017;许文颖,2012)、培训研究(孙雯,2014;王艳兰,2010)、工作量测算研究(裴慧丽,2015)、职业倦怠研究(马跃如、王春喜、易丹,2022;张情情,2022)、性别作用研究(张智慧、苏熠慧,2022)。另外,也有部分针对服务机构建设的研究。李莉、裴瑞娟等(2016)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现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内涵不清、政策不完善、各类资源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通过供给侧改革刺激新需求。代方梅、刘亚奇等(2016)运用量化研究,从体育服务角度建议社区居家养老应丰富体育服务供给、服务内容,提升体育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将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

3.供需匹配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我国发展实际有较强的契合度,实现社区居家养服务的有效匹配,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一些学者通过量化研究方式分析居家养老供需匹配问题,例如,韩非、罗仁朝(2020)立足供需匹配,应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南京江南主城四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崔树义、杨素文、田杨(2020)对山东省12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从释放有效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制度、改善基础环境、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谢虔(2020)从800个老年人基本情况、养老意愿、居家服务需求特征三方面分析,提出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的对策。

(三)服务现状与发展研究

(1)政策法律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始起步,各类政策制度也进入探索阶段。马瑞霞(2021)通过研究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条例,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立法基本原则,不断引导、规范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陈晓黎、印田彬等(2021)对广州市、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进行分析,判断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对该服务的重视程度。范方春、吴湘玲(2020)分析湖北省X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执行中运用直接政府、拨款政府企业和购买服务合同等多种政策工具实现“新治理”优化模式。

(2)环境布局研究。韩振燕、庄丹丹、柳汀(2021)构建养老服务空间辐射模型,认为空间上合理布局和互补互动能有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阳春白雪、王馨竹、吴平(2019)从吉安市普通居住社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出发,指出其功能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服务半径有待进一步增加。

(3)比较研究。杨亚楠、王星星(2021)对日本非营利组织“白十字居家志愿者之会”开展个案研究,指出民间力量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要充分激发民间活力,积极开展“互助式”养老,发挥老年人潜能和作用。黄少宽(2013)通过分析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特点,指出我国需注意服务模式本土化、合理配置和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应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保障等措施。丁秋月(2016)指出英国社区照顾提倡“在适合的环境中养老”理念对上海居家养老服务有着重要意义。李艳青、朱桂祯(2017)对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四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分析,并提供服务发展方向借鉴。

三、社会组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近年来,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工作组织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老年人在地化养老问题。(1)可行性研究(李云波、周灵,2021;毛静博、杨景伟,2020;闫翅鲲,2020等),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困境、可行性、专业定位等进行反思。(2)实务研究,主要包括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例如曲靖市(朱荣瑞,2020)、枣庄市(李杨,2021)、杭州市(杨鹏远,2020)等常规城市社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秦琴,2020)、单位型城市社区等(樊琪瑶,2020);②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朱珠,2021;李国娟,2021等);③特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例如易地搬迁社区(代华,2022)、农转居社区(李登峰,2022)、扶贫安置点社区(周玲,2021)、城镇廉租房社区(李帅,2021)、侨乡社区(陈明君,2018)等;④特殊群体居家养老服务,例如欧幼冰(2022)指出因独居、社会支持不足而陷入社会隔离状态的“隐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注重个性化照顾以及兴趣、活动为引导,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会支持;张竹青(2020)认为对高知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要完善购买服务机制、评估体系、资金筹措等制度,机构要从社工认同度、实习机制、社工能力等方面入手;农燕妮(2012)关注军队离退休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出要从政府支持、政策法规、社工服务质量、娱乐生活方式、资金筹措等方面解决问题;方江琴(2021)以军休所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社区照顾方式链接社区中家人、亲友、邻里、志愿者和社区领袖等非正式网络以及正式社会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⑤服务方法研究。例如,孔凡飞、龚松(2019)运用个案管理方法,链接多元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四、文献评述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趋于成熟,社区照顾服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政府主导、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丰富,在研究上较为全面深入,形成较细致且有指导意义的发展理念。

国内研究后劲十足,积累一部分符合国情的优秀成果,有模式、有政策、有经验、有质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重服务供给,而忽视老年人个体需求,尤其较少关注老年人不同独特个体的差异性需求。在服务内容上,习惯用城市老年人需求对标农村老年人需求,用普通老年需求制定特殊老年需求,没有形成对老年人需求精准定位,以至于难以体现“积极老龄化”三个主要方向。另外,对顶层设计的关注不够,例如政策研究不多,特别是本土化政策制定、执行以及成效的研究不多。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研究较多,特别是针对服务项目的经验描述较多,侧重现象描述,较少上升到理论层面,使得理论支持不足。很多情况下,没有提出适合本土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借鉴国外理论较多。最后,从研究角度上来看,国内社区居家养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服务内容差异性不大,对“积极老龄化”践行不够,且跨学科研究较少。

[基金项目:2022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海南老年教育研究”(编号HNSK(ZC)22-190)]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學院)

猜你喜欢
老龄化居家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