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别致
2022年盛夏时节,坐落在九重山山坳的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内,风裹挟着暑气轻轻拂过田野,已经有一米多高的中药材云木香随风摇曳,绿油油的叶片掩映间,暗紫色的小花已悄悄从花苞中探出了头。
正值中药材生长的关键时期,凉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东很是忙碌。一方面,他要进行统计,预估村子下半年的增收情况;另一方面,他要指导督促村民做好对中药材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到如今47户172名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伍东欣慰地说:“带领乡亲们实现增收致富,是我们党员的本分。”
曾经,在九重山两面山坡之间,夹着这样一个小山村——用当地村民的话来形容这里的生活就是“地种三大坨、上山挖中药、出门做苦活”。
这就是地处深山,平均海拔高达1700米的凉风村。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凉风村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大多数村民就在村里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没有多少收入,一年到头就图个温饱,第二年又周而复始。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创业。
伍东(右)走访农户
2005年,中专毕业的伍东也加入了凉风村“外出务工潮”。到2016年,颇有经济头脑的他已经在湖南长沙红红火火地经营起两家手机店,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
然而,身在大城市的伍东,心里始终记挂着老家那个小山村。他感受到家乡和大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为家乡的优质资源“走不出去”而忧心忡忡。“我那会儿特别希望有个机会,能将我们山区和大城市联系起来。”伍东回忆说。
2016年,是凉风村“两委”的换届之年,村“两委”班子亟需补充新鲜血液。
适逢周溪乡实施返乡人才回引计划,受乡干部动员,伍东决定转让店面,回村参与家乡建设。
“村里虽然基础设施差一些,但是生态好,竹笋、中药材等产业都有一定基础,我觉得可以带着乡亲们一起干点实事。”每天,伍东都会在村里走访摸底,认真分析凉风村的发展方向。
很快,伍东心中有了数。从提升村民内生动力,到发展支柱产业、拓宽销路,再到壮大村干部队伍,凉风村的发展蓝图在伍东脑海中迅速构建起来。
“一个村要发展,必须要有支柱产业,这样才能稳定民心,靠山吃山是行不通的。”伍东打定主意。
木竹笋和以云木香、大黄、独活为代表的中药材都是适合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经济作物,经济价值较高。伍东决定以木竹笋和中药材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
万事开头难。说服村民成为摆在伍东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我们跟着你干,万一亏了怎么办?”对于村民的顾虑,伍东很是理解,他给村民算起了经济账:“种竹子除了能卖钱,还能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的补贴。每种一亩竹子可享受1500元补贴,全村户均退耕还林6亩,加上竹笋收入,每户便可增收上万元。”
“但竹笋不一定有买家,到时候卖不出价钱,不就砸手里了。”为了消除村民的这一顾虑,伍东提着几包优质竹笋,跑遍周边区县去“叫卖”。他发现,如果绕过中间商,直接让企业从村民手里收购竹笋,卖价能提高不少。很快,在伍东等人的奔走下,这些纯天然高品质的竹笋销路被打开了,每公斤价格也上涨了20元左右。
经此一事,伍东得到了村民的信任。2019年,凉风村117户村民全部加入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实现了股份全覆盖,在2020年整村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底,我们有10万元左右的利润,到2021年,利润已经接近50万元了。”对于凉风村如今良好的发展态势,伍东兴奋不已。
而今,凉风村内,2万亩竹林郁郁葱葱,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600余亩,2021年总产值超过200万元。“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和周边村庄结成利益联结体,共同发展产业。”在伍东的带领下,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凉风村乡村振兴的前景越发光明。
“罗叔叔,在晒苞谷啊?今年的收成看起可以哟!”沿着公路走进凉风村,映入眼帘的第一户是一栋砖混结构的小平房。看见村民罗元义正在院坝里晒玉米,伍东亲热地和他打起招呼。
走在公路上,两侧是绿意盎然的田地,一栋栋平整的房屋点缀其间。眼前这番井然有序的景象,让伍东感慨不已。
原来,这种砖混结构的房屋过去在凉风村并不常见,大部分村民散居在村子内,住着摇摇欲坠的茅草房、土坯房,存在安全隐患。
“当时那些房子一眼看去都是斜的,但村民们还是不想换,说是祖辈留下来的房子,已经住习惯了。”伍东说。
本着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伍东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房子可以就在老宅基地上修,也可以让工作队来帮忙选新址;自己只需要出一部分钱,剩下的由国家补贴;其他村早就修起了新房子,村子看起来整洁又漂亮……
“村民都是很讲道理的,只要你把道理说通了,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件大好事,那就好办了。”伍东说。很快,从连连摆手到频频点头,大部分村民都同意了修建新房的计划。
罗元义家是最后一户同意修建新房的。尽管这位七旬老人的老房子离最近的公路也要步行20分钟,繁重的农活全靠他和残疾的妻子肩挑背磨,但他就是不同意修新房。
“我们告诉他,住在山上,子女回乡看望他不方便,而且子女也不忍心见到他背着这么重的东西爬坡上坎。”伍东等人针对罗元义家的实际情况给他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元义最终同意修建新房。
“我们给他选在了村口第一家,他个人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许多,两个老人靠自己的劳动,年均收入有两万多元,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伍东欣慰地说,住进新房子,改善了居住环境,村民的精气神都提升了不少。
除了住房安全问题,凉风村用水难的问题是横亘在伍东心里的又一道伤痕。
凉风村属于缺水的高山地区,夏季炎热时,一旦连晴半月左右,小河沟就干涸了,而到了冬季,一旦遭遇霜冻天气,自来水管就会结冰,村民们只能通过摩托车、牛拉车,甚至是人力背的方式去低处取水。
“这是凉风村以前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水太珍贵了,很多村民会拿洗了脸的水来洗脚,洗了脚也舍不得直接倒,还要拿去浇田地。”伍东很是唏嘘。
从2018年起,伍东就盘算起寻找新水源、修建新饮水池。
“尽管我们分了工作组,还动员村民一起找,但找水源这件事仍是非常不易,大家都没有十足把握。”伍东说,刚开始,找到的水源位置太低,不便于引水,他们便往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处去找。
就这样,抱着必胜的决心,最终,伍东等人在距离村委会约8公里、海拔2060米的深山老林“二边花”找到了一处水源。
经过专家勘察确认后,2019年,凉风村新建起80立方米的人饮水池。此外,伍东等人还给每家订制了大储水桶,以便在霜冻天气到来前,提前存够水。
村民罗建清家通水时,兴奋不已的他购入了一台热水器,痛快地洗了个澡。
山间甘泉浸润的不仅仅是村民的身体,还有他们的心田。
在伍东看来,解决好老百姓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是他作为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让他感到无比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