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龙,李 豪,李定武
(青海省有色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该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相续发现了一系列金、银、铅锌等多金属矿产,例如有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床、各玛龙铅锌矿床、帕龙沟铅锌矿等[1-4]。勘查区位于各玛龙铅锌矿床西侧,同属昆中西段成矿带,与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位于同一异常区内。通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证,圈定3处综合异常(GA1、GA2、GA3),早期探矿工程对3处综合异常找矿效果较差,随后开展1∶5 000土壤测量及物探查证,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圈定6处综合异常(HT01~HT06),发现矿体12条,矿化体21条。通过物化探异常及区内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进一步评价,该勘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有望获得好的找矿效果[1-3]。
勘查区位于东昆仑弧盆系东段,昆中断裂褶皱带北侧[1-7],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构成了区内的结晶陆壳。晚古生代以来,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及以近于相互平行的北北西向断裂组为主的右旋走滑作用,使得花岗岩沿北北西向侵位或错位,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北北西向断裂体系作为陆内汇聚调整机制下的侧向走滑-剪切挤压和横向拉张,沿右旋走滑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新生代拉分盆地、隆起及弧形断裂构造[2-6]。
勘查区位于东昆仑Fe-Pb-Zn-Cu-Co-Au-W-Sn-石棉成矿带,受昆中深大断裂影响,成矿类型多样,以热液交代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了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铜、银、铅、锌、金、钼矿成矿系列,印支期末-燕山期为重要的成矿时期,以中-低温热液型、热水喷流型银多金属矿为主[1-5]。区域主要矿床(点)有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床、那更康切尔北银矿点、尕之麻金矿点等。
勘查区出露地层有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晚三叠世鄂拉山组,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安山岩、角砾岩及流纹岩,矿化蚀变带主要分布于该套地层中;第四系分布于沟谷中,以冲积、残坡积为主。
勘查区处于昆中断裂北侧,构造活动强烈,压扭性断裂与张性断裂不同期次交织在一起,使得区内构造较复杂,发育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等断裂,在区内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形迹,断裂构造发育顺序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构造为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创造了良好条件,已发现的矿化带、矿体基本受构造控制,其中,北东向、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为本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勘查区内断层特征见表1。
表1 勘查区内断层特征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印支期、燕山期。普查区内侵入岩发育,根据测年和相互间侵入关系分析认为,由早到晚依次为: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侏罗世钾长花岗岩。
3.1.1 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勘查区内圈出1∶2.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3处,分别为GA1、GA2、GA3异常。
GA1综合异常:异常区面积约10 km2,异常元素以Au、Ag、Cu、Pb、Zn为主,且元素套合较好,其中Ag元素最高值1 140×10-9,Pb元素最高值651×10-6,Zn元素最高值748×10-6(见图1)。异常区岩性有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安山岩,北侧发育断层,沿断层侵入花岗闪长岩体。通过异常查证,发现5条矿化蚀变带(Fs1~Fs5),多条银铜多金属矿体,证实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图1 GA1号异常剖析
GA2综合异常:异常区面积约4 km2,异常元素以Au、Ag、Cu、Pb、Zn为主,且元素套合较好,其中Au元素最高值60.7×10-9,Ag元素最高值300×10-9,Pb元素最高值171×10-6,Zn元素最高值145×10-6(见图2)。异常区岩性有晶屑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流纹岩等。通过异常查证,发现了1条矿化蚀变带(Fs6),圈出2条铜矿体及多处铜金矿化显示,异常为局部矿化及破碎带引起。
图2 GA2号异常剖析
3.1.2 1∶5 000土壤综合异常特征
1∶5 000土壤测量圈定了6个综合异常(HT01~HT06),其中,HT01~HT04号异常与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GA1北部浓集中心对应性好,HT05、HT06号异常与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GA2西部对应性好。
HT01:位于GA1号异常西部,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1 450 m,宽110~550 m,元素组合为Ag、Au、Pb、Cu,Ag元素含量最高为2 790×10-9;Au元素含量最高>500×10-9;Pb元素含量最高为989×10-6;Cu元素含量最高为3 480×10-6。在异常南西部发现Fs1、Fs5矿化蚀变带,带内发现2条Cu矿体,1条Pb矿体,8条铜矿化体,1条金矿化体。
HT02:位于GA1号异常中部,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1.5 km,宽350 m,元素组合为Ag、Au、Pb、Cu,Ag元素含量最高为4 920×10-9;Au元素含量最高>500×10-9;Pb元素含量最高为4 630×10-6;Cu元素含量最高为373×10-6。异常区内发现Fs2、Fs3矿化蚀变带,圈定了2条铜多金属矿体,2条银矿化体,2条铅矿化体,1条金矿体,1条金矿化体。
HT03:位于GA1异常东部,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650 m,宽60~270 m,元素组合主要为Ag、Au、Pb,Ag元素含量最高为1 030×10-9;Au元素含量最高为15×10-9。异常区岩性为晶屑凝灰岩,发现Fs4矿化蚀变带,圈定了1条银矿体,1条铅矿体,2条铅矿化体。
HT04:位于GA1号异常东部,总体呈近东西向椭圆状分布,长750 m,宽40~400 m,元素组合为Cu、Ag、Au,Ag元素含量最高为1 060×10-9;Au元素含量最高为69.4×10-9;Cu元素含量最高为1 180×10-6。发现4条铜矿化体。
HT05:位于GA2号异常北部,长1 700 m,宽30~650 m,元素组合为Cu、Au,Cu元素含量最高为1 010×10-9;Au元素含量最高为126×10-9。发现Fs6矿化蚀变带,圈出2条铜矿体,2条铜矿化体。
HT06:位于GA2号异常北部,长1 500 m,宽30~500 m,主要为Au元素异常,Au元素含量分别为5×10-9~64.7×10-9,最高为500×10-9。局部发现Au矿化显示。
3.2.1 1∶1万地磁异常特征
圈出1∶1万地磁异常1处(M1),与1∶5万地磁异常C3-12异常对应,位于勘查区东南角,长约1 500 m,宽约1 500 m。该异常为一正负值相伴的异常,异常正值区基本上在南部,负值区在北部,整个异常内出现多个峰值,ΔTmax为490 nT,ΔTmin为-275 nT。负值区地表岩性为鄂拉山组晶屑凝灰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正值区地表岩性为鄂拉山组安山岩、晶屑凝灰岩,此2种岩性的磁性均较弱,不足以引起如此规模异常,推测磁性体有一定的埋深和规模。磁异常与化探异常对应关系见图3。
图3 围绕M1磁异常成矿元素分带
该异常东部与肉早某日1∶2.5万水系异常GA1对应,西部与各玛龙1∶2.5万水系异常GA15南部、GA18北部对应;异常中圈出2处1∶5 000激电异常,分别为与东部肉早某日JD1西部套和,西部各玛龙JD1套和;异常中圈出2处1∶5 000土壤异常,分别为东部与肉早某日HT01套和,西部与各玛龙AP2套和;异常内已发现肉早某日Fs1、Fs5铜矿化蚀变带及各玛龙Ⅴ号矿化蚀变带。通过异常查证,认为异常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分异形成的浅成次火山岩有关,次火山岩为石英斑岩,其为各玛龙矿区及肉早某日普查区矿带提供了热液和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了斑岩型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3.2.2 激电剖面异常特征
勘查区整体属于中低阻中高极化异常,异常较平缓。异常极化率自西向东具明显减弱的趋势,电阻率东西两侧呈现低阻,中部呈现中高阻,可能由于东西两侧矿种以铜为主,硫化物含量较高,呈现低阻高极化异常,而中部以银金铅为主,含矿围岩硅化较强,呈现中高阻高极化异常。
GA1异常内视极化率>7%的异常,视电阻率272~372 Ω·m,该异常段西部结合土壤异常验证发现Fs1、Fs5矿化破碎蚀变带,蚀变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局部孔雀石化,发现铜铅矿体,证实异常由破碎带引起。
GA2异常内视极化率>4%的异常,视电阻率349~378 Ω·m,激电异常局部与发现的铜矿化带及矿化体套和较好,异常区内发现铜矿化体。
GA3异常中发现1处高阻异常,视极化率1.23%~2.74%,视电阻率990~1 786 Ω·m,地表出露花岗闪长岩,深部可能存在高阻体。
勘查区内共发现6条矿化蚀变带,编号为Fs1~Fs6。GA1异常中发现5条(Fs1~Fs5),GA2异常中发现1条(Fs6)。其中银多金属矿化带2条(Fs2、Fs4),金矿化带1条(Fs3),铜矿化带3条(Fs1、Fs5、Fs6),矿化带长400~1 100 m,宽5~86 m。矿化蚀变带位于鄂拉山组火山岩地层中,受层内断裂构造控制,与激电高阻高极化异常及土壤AgAuCuPb等元素异常高值套和较好,带内共发现矿体12条,矿化体21条。
勘查区矿体严格受矿化蚀变带形态的控制,主要赋存于Fs1~Fs6号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出12条矿体,其中银金铅铜复合矿体2条,银矿体1条,金矿体1条,铅矿体2条,Cu矿体6条(见表2)。
表2 肉早某日地区矿体特征
勘查区矿体以银、金、铅、锌、铜为主。矿体中银品位在40~640 g/t之间,金品位在1.3~18.1 g/t之间,铅品位在0.3%~4.5%之间,铜品位在0.2%~3.56%之间。Ag、Au、Pb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Cu元素含量与Ag、Au呈弱正相关关系。
依据光薄片镜下鉴定结果及野外观察(见图4),银多金属矿体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银黝铜矿。金属矿物呈微细浸染状分布,或沿石英脉分布,金属矿物含量占光片表面积的3%左右,主要载银矿物为辉银矿,辉银矿大多分布于黄铁矿和毒砂中。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铜蓝、磁黄铁矿、褐铁矿,金属矿物含量4%左右。大致推断金属矿物生成顺序为: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银黝铜矿→黄铜矿→方铅矿[6-7]。
图4 含矿破碎带镜下照片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
5.1.1 鄂拉山组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土壤样和探槽、钻探中岩石样结果分析,鄂拉山组火山岩Ag、Pb、Zn含量较高,现认为鄂拉山组火山岩层为区内成矿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另因该地层岩石物理特性较脆,节理等发育,构造活动强烈,致使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形成了大量的导矿及容矿构造,为热液的运移及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5.1.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工作区岩浆活动强烈,南部形成很厚的火山碎屑岩,北部见有花岗闪长岩体出露,FS1蚀变带发现含矿石英斑岩,从成矿作用推断,岩浆期后热液引起了银金铅锌硫化物的富集成矿作用。
5.1.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矿体严格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形成的构造蚀变带控制。构造为含有大量金属成矿物质的热液就位提供了有利空间,热液在外界压力、温度变化的作用下成矿物质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金属硫化物,从而形成矿区发现的脉状矿体。
1)勘查区邻近昆中断裂,区内出露三叠纪鄂拉山组火山岩及二叠纪—侏罗纪中酸性侵入岩,位于区域1∶5万北西向磁异常及化探异常带上,为构造-岩浆岩-热液活动集中区,具有形成构造热液型及斑岩型矿床的有利条件。
2)矿化富集地段磁异常明显,激电剖面上对应低阻高极化异常,认为M1磁异常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分异形成的浅成次火山岩有关,工作区西部Fs1铜矿带附近发现石英斑岩,认为次火山岩为石英斑岩,其为各玛龙矿区及肉早某日矿区成矿带提供了热液和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了斑岩型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3)区内圈出3处1∶2.5万地球化学异常(GA1、GA2、GA3)及6处1∶5 000土壤异常(HT01~HT06)。结合各玛龙工作区分析,化探异常主要分布于M1磁异常及周边,异常元素围绕M1磁异常具分带性,具体为Cu、Sn、Bi等中高温元素异常集中分布于M1磁异常区,Ag、Au、Pb等中低温元素异常扩散范围较远。其中1∶2.5万水系异常GA1内圈出的HT01土壤异常与JD1激电异常西部套和好,已发现较好的铜矿找矿信息。
4)区域已知的哈日扎、那更、各玛龙、坑得弄舍、什多龙等中大型矿床位于普查区周边,区域多金属矿产形成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勘查区共圈出6条矿化蚀变带,圈出矿体12条,其中铜矿体6条,银铜多金属矿2条,铅矿体2条,银矿体1条,金矿体1条。但发现的矿体规模不大,品位较低,矿化蚀变带仍有找矿潜力[5-7]。
5)围绕M1磁异常由远至近具青盘岩化、硅化、泥化、黄铁绢英岩化的面状蚀变分带,成矿元素从远至近具低中温-中高温的分带性。具体为从工作区Ⅰ含矿蚀变带Pb,Ⅲ含矿蚀变带Ag、Au,Ⅳ含矿蚀变带Pb、Zn,Ⅴ含矿蚀变带Ag、Au、Pb,到肉早某日Cu、Au含矿蚀变带。
6)综合分析,普查区西部M1磁异常具有较好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结合物化探异常对区内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进一步评价,有望获得好的找矿效果[8-11]。
1)勘查区内圈出3处1∶2.5万地球化学异常(GA1、GA2、GA3)及6处1∶5 000土壤异常(HT01~HT06),土壤异常与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重现性较好,指导找矿效果较好,经对土壤异常高值段工程验证查明部分为矿致异常。
2)勘查区西侧有一处正负值相伴的磁异常区,激电测深属于中低阻中高极化异常,激电异常规模、形态均与磁异常相似。根据已知磁性参数数据,利用磁法剖面拟合反演,磁性体埋深为295~500 m,推测磁性体还在深部。
3)勘查区内共圈出6条矿化蚀变带,矿化蚀变带长400~1 100 m,宽6~86 m,共圈出矿体12条,矿化体21条,矿体长60~498 m,厚0.82~3.95 m,控制斜深20~104 m,矿体铜品位为0.26%~1.91%,Ag品位为41.4~644 g/t,Au品位为1.3~18.1 g/t,Pb品位为0.3%~4.5%。
4)通过物化探异常综合分析,围绕磁异常由中心向外围具中高温-中低温的成矿元素分带;围绕磁异常由远至近具青盘岩化、硅化、泥化、黄铁绢英岩化的面状蚀变分带;二叠纪—侏罗纪中酸性岩及岩脉的侵入,为各玛龙矿区及肉早某日矿区成矿带提供了热液和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了斑岩型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