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尉,孙立冰,刘春华,郝传萍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 301617;2.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 100075
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在智力功能(推理、问题解决、计划等能力)和适应功能(概念、社会、实践等能力)两个方面存在明显障碍[1],使得他们的体适能指标呈现出与健康同龄人差异较大的体质特征[2],导致其久坐行为、罹患慢性疾病、出现心理异常甚至早亡,是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3]。体质健康不仅是该群体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其全面参与社会的基本保障。国际学者自20 世纪60 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体质健康对智力残疾人群的重要意义[4],我国在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成果有限。近年来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文件中明确将残疾人群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和实施体质健康干预计划[2]。为助力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康复事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本研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WHO-FICs)理论,对国际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标准化检索和分析,归纳总结该群体存在的体质健康功能障碍、有效的体质健康干预策略、健康及功能结局,从而为我国未来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WHO-FICs 是构建康复指南的理论架构和内容体系,用于应对重要健康卫生问题和实现人群健康,其核心分类包括《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th Revision,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s,ICHI),三者构成WHOFICs 理论的基石[5]。本研究基于WHO-FICs 理论,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指南》)和美国《适应体育国家标准(第三版)》(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3rd Edition,APENS-3)等[6],采用ICD-11、ICF 青少年版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th for Children and Youth,ICF-CY)[7]和ICHI标准术语体系明确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疾病状态,评价其体质健康功能障碍,描述其体质干预策略以及评价健康与功能结局(表1),从而探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采用主题词结合关键词方法对PubMed 数据库进行英文文献的检索。检索式:(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R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AND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AND (adapt* physical educa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physical exercise OR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OR physical health OR mental health OR adaptive behavior OR functioning OR quality of life OR well-being)。检索时间2012年至2022年。
共检索到670 篇文献,手动排除研究对象为非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研究内容与本研究无关、信息不全的文献以及信件、评论等,将检索筛选后的文献数据以.nbib格式保存,运行CiteSpace软件转换成.txt格式,将文件名修改为download_XXX.txt 后导入CiteSpace 6.1.R2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时间分段选择“2012-2022”,时间分区选择“1”,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TopN)选择50,其他参数为默认值。对高频关键词节点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
在2012至2022年间,共纳入348篇文献,其中综述58篇,人群实验277篇(实验研究268篇,个案报告9 篇),访谈研究4 篇,实验方案6 篇,动物实验3 篇。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为31.6 篇,发文量在2022 年(55篇)出现突增。见图1。
图1 2012年至2022年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研究年发文量
2.2.1 共现分析
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获得节点=288,连线=572,中心度=0.013 8的共现网络。见图2。
图2 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频次可以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去除与检索策略相关的主题词,可将高频关键词分为4 类,分别指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工具、体质健康内容和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研究对象涉及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Prader-Willi综合征等,体现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全员性的研究特征。在ICFCY 的理论指导下,借助体质健康测试以及步态、肌肉爆发力等定量测量方式,通过系统综述、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等方法开展该领域的研究。体质健康内容涉及身体结构与功能层面(身体成分/肥胖、骨骼健康、动作发育/动作技能、姿势控制等)、活动和参与层面(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生活质量等)以及环境和个人因素层面(父母支持等)。体质健康干预策略包括体适能类(有氧运动、中等至剧烈强度身体活动、视频游戏、抗阻训练等)、技能类(适应性身体活动、适应性体育等)和运动项目类(特奥足球等)。见表2。
表2 高频关键词分类
2.2.2 聚类分析
运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生成11个聚类标签,聚类模块值(Q 值)=0.655 8,提示聚类结构显著,聚类效果较好。前10位聚类从大到小依次编号0~9。见图3。
图3 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LLR 值,#0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是最大的聚类,该聚类包含唐氏综合征、身体活动等关键词。
通过梳理高被引文献可以看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与其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异常密切相关。在国际通用语境中运用ICD-11 和ICF-CY 理论架构客观分析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功能障碍[7],有助于科学认识和全面剖析该群体体质健康问题。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指南[8],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指标主要涉及身体成分、骨骼肌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3个方面。
在身体成分即体质量维持功能(b530)方面,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9-10](5B80.00 和5B81.00),在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较为普遍[11-12]。Yuan 等[10]对我国35 个培智学校中1 897 例儿童青少年进行筛查后发现其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8.2%和14.4%,虽低于Wouters 等[9]的研究结果,但高于我国正常同龄人[13]。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高超重/肥胖率与身体活动不足有关[14]。身体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健康战略[6],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各年龄段人群保持和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15],尽管身体活动的健康收益众所周知,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智力残疾个体在移动、协调、本体感觉等方面的困难[16]以及活动和参与、环境等限制性因素导致其与同龄健全人相比更容易出现久坐行为[17]。此外,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在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等方面同样存在功能障碍。涉及肌肉力量功能(VV61)和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VV6Y,VV6Z),在ICFCY 中编码为肌肉力量(b730)、肌张力(b735)和肌肉耐力(b740)功能。心肺耐力涉及运动耐力(VV30)以及运动耐力功能(b455)、呼吸功能(b440)。郝传萍等[3]对810 例培智学校智力残疾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测试后发现,学生整体的体适能水平落后于健全学生,性别、年龄和残疾程度对体质健康存在显著影响。Wouters 等[9]通过对128 例中度至重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研究发现,70%以上受试者的投沙包、30 秒上/下台阶和改良6 分钟走/跑的测试结果低于临界参考值,表现出较差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水平。其中心肺耐力不足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使得他们在身体活动和参与能力受限的同时存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18]。各国学者在不同类型、年龄、程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也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19-21]。
已有研究认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育水平和适应行为与体质健康水平呈相关关系[22],因此客观分析二者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体质健康干预策略。动作发育障碍包括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6A04),学习和应用知识(VV80,VV81),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VW8Y,VW8Z)以及活动、运动或技能实践(XE1U5),同时涉及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综上可见,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综合干预方案,提高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纠正久坐行为和超重/肥胖现象,改善体质健康功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在运用WHO-FICs 理论架构分析该群体体质健康功能障碍的基础上,依照APENS-3、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 版)及《指南》等国内外政策文件,进一步分析针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干预策略。运动干预是提升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措施[23-26]。《指南》建议,残疾儿童青少年应进行至少每次60 min、每周3 次的中等至高强度有氧及增强肌肉和骨骼功能的运动,以限制久坐时间[2]。目前,结合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功能障碍特征、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适应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等,利用ICHI 进行编码分析,体质健康运动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体适能类、运动技能训练类和运动项目相关类[27]。体适能类运动干预活动主要包括有氧运动(HTM.PG.ZZ)[28]、短跑间歇训练(SJD.PH.ZZ)[29]、抗阻训练(MUB.PG.ZZ)[30]以及基于趣味游戏[31]、视频游戏[32]的身体活动(VEB.PH.ZZ)等,以促进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水平,增强其运动耐力功能和肌肉力量功能,改善其在移动、跑步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身体活动习惯。运动技能训练类体质健康干预主要通过步行训练[33]、感觉统合训练[34]、神经肌肉训练[35]、动作技能训练[36]等方式提升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步行和移动(SJ2.PH.ZZ)、随意运动控制(MVD.PH.ZZ)、平衡控制(SHD.PG.ZZ)、姿势控制(SHA.PH.ZZ)等基本动作技能和粗大/精细运动技能,促进其技能活动素质发展。运动项目相关类干预策略主要涉及艺术体操[37]、曲棍球[38]、太极拳[39]等竞技体育项目活动,冲浪[40]、舞蹈[41]等休闲体育活动以及特奥足球[42]等各类特奥运动,促进肌肉-骨骼-关节功能的提高,帮助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增能赋能[27]。
近10年来,学术界将自我效能、社会生态理论等身体健康干预理论引入智力残疾人群的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陆续构建Fit-2-PlayTM课后模式[43]、个体-家庭模式[23]、以家庭为中心的目标导向模式[44]、社区参与模式[45]、学校促进模式[31]等,均取得一定成效。随着WHO-FICs理论在全球的推广,郝传萍等[2]首次将ICF模式应用于智力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中,从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构建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以及配套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在未来研究和实践中,制定体质健康干预策略时应注重改善限制性因素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将体质健康促进融入培智学校、社区及社会的健康服务体系,从适应性体育课程、体育健康咨询和行为指导、体育活动方案制定、环境限制性因素改造等方面开展体质健康促进,改善其身体活动能力。
智力残疾群体的健康及功能结局主要体现在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参与及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3 个方面[26],参与体适能类、运动技能训练类和运动项目相关类的体质健康干预活动能够使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在上述3 个领域均获得健康收益。在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领域,体质健康干预有助于改善智力、记忆、反应时等认知功能[46-47]以及增强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功能[48]。在活动与参与领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相关体适能水平,还能够提高其基本动作技能[33]、身体姿势控制水平[35],促进其身体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38,49],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率[29],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50]等。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领域,体质健康干预能明显缓解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焦虑和抑郁症状[51-52],其心理社会健康水平得到有效促进,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得到显著改善[50]。以促进身体活动为代表的体质健康运动干预方案可改变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神经功能、心理健康和行为,例如增加前额叶皮质区神经活动和与情绪相关的单胺的功能活动,并通过调节海马神经发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来改善应对效能[51]。因此,体质健康干预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改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够从心理与认知、社会适应与参与、生活质量与福祉等角度对其整体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运动能力发展、动作发展、体育活动参与、认知水平以及适应与赋能等目标。
国民体质健康下降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国社会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智力残疾人群作为特殊重点群体其体质健康水平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过去10年中,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国际上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研究热点涉及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在身体成分、执行能力等身体结构与功能层面,以及身体活动、生活质量等社会和参与层面存在的体质健康功能障碍。此外,传统的体适能运动、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适应性身体活动、适应体育、特奥运动等体质健康干预策略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成分、骨骼肌功能和心肺耐力等健康相关体适能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动作发育、动作技能和适应性行为方面的障碍对体质健康水平影响显著。体适能类、运动技能训练类和运动项目相关类运动干预是提升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该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方案聚焦运动与生活的融合,秉承“生活体育”理念,将身体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身心一体”的价值内涵,帮助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与福祉。
我国需进一步提高在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实力,未来应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涉及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康复、心理学、健康社会学等多学科和专业,需要跨学科团队合作进行体质健康促进,从而弥补我国现行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在科学化和精准化方面的不足。未来研究应采用WHO-FICs 标准化术语系统,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相关研究,围绕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功能状态和体质健康促进需求,制定更为有效的体质健康策略,促进其全面康复。
本研究仅选择PubMed 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且对年份、文献类型等进行限制,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偏倚,且未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无法全面概括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进展,不足以涵盖所有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检索范围,综合整理和分析检索结果,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