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瑾,赵保生*,韩庆彦,王建强
(1.甘肃省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天水 741000;2.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 730046)
养鸡业是天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迅速,饲养量从十年前630 万只增加到1200 万只,饲养形式以散养为主,散户、专业养殖村、小区并存,转变为规模养殖场为主,呈现数量大、密度高、批次多、周转快的的特征。禽病出现了新特点,为此,我们立足实际,开展对鸡病流行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自2006 年,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国家列为强制免疫病种,坚持选用国家免疫计划推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变换到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苗、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2rSD57 株+rFJ56株,H7N9rLN79 株)进行全覆盖强制免疫,历年群体免疫密度超过9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有效阻断了H5N1、H7N9禽流感在家禽中的流行,也成功阻断了H7N9等病毒对人的感染,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日常和集中方式监测免疫抗体,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进行评估,做到以监定免、以监促防;采用鸡群健康监测排查、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科学、全面、系统收集与疫病事件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数据,通过运用分析研判,及时掌握当地禽病流行动态,先后实施了免疫抑制性疫病调查研究和安卡拉等新发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总结出当地鸡病程序化免疫、科学化消毒灭源、疫情扑灭等综合防控技术,为制定家禽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2021 年与2011 年比对,重点防范的禽霍乱基本消失;鸡群中普遍流行的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炎(IBD)、马立克氏病(MD)、鸡痘(POX)基本控制,少数年份在个别乡镇呈现点状散发;广泛发生的大肠杆菌病(PED)、鸡白痢(PD)、禽伤寒(FT)、球虫病(COCC)大幅度减少,总体发病场点减少,场发病率降低(表1)。
表1 2011 年和2021 年天水地区不同疫病群发病率和疫点数情况
从2019—2021 年,由疫控机构随机每年选择200余家规模养鸡场和500 余家散养户调查发现(表2),发病率从4.44%降至3.67%,下降0.77 个百分点;死亡率从0.25%降至0.19%,下降0.06 个百分点;致死率从5.67%降至5.08%,下降0.59 个百分点(见表2)。从疫情测报系统显示:2011 年与2021 年比较,均发生了5 个病种共21 个疫点,发病率从25.83%降至3.67%,下降22.16 个百分点;死亡率从2.00%降至0.14%,下降1.86 个百分点;调查发现:不论疫点数还是发病死亡数,肉鸡高于蛋鸡,雏鸡高于青年鸡,蛋鸡开产后最低,散养户明显高于规模场。
表2 2019 年和2021 年鸡疫病总体发病情况和疫点数情况
通过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现状调查与减抗技术研究应用,掌握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种类、阶段、频率、方法和剂量,并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减量使用抗菌药物的技术方案,解决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近3 年在养殖场环节、市场共抽检肉、蛋样品981 份进行了氟喹诺酮、磺胺类、金刚烷胺、氟苯尼考检测残留,结果全部合格。
近年来,由于压实防控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属地防控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强化关键防控措施,加大检疫检测和监督管理力度,大型规模场生物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不同鸡群的生长需要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了疫病的发生概率。
经临床兽医观察、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日常流行病学调查、兽医门诊走访、定点监测等方式收集疫病数据,综合分析表明,十年来,强制免疫的H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全覆盖免疫的新城疫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区域性疫情;养殖场对低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法氏囊炎(IBD)、马立克病(MD)、病毒性关节炎(VA)、鸡痘(POX)、减蛋综合征(EDS)等8 种疫病进行有计划的程序免疫,免疫场基本得到了控制,在个别小规模场和散养户中散发,其中禽霍乱(FC)未见报告;大肠杆菌病(PED)、大肠杆菌病(PED)、禽伤寒(FT)、球虫病(COCC)等细菌和寄生虫病常年发生,在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大型规模场发病较少;近年陆续发生了传染性鼻炎(TRT)、安卡拉病(HPS)、滑液囊炎(MS)、禽白血病(ALV)4 种新发疫病,经不安全的引种传入本地,由于生物安全水平不高而在鸡群中传播,而且发病率、死淘率高,造成产蛋性能和肉品质降低,成为当地危害较为严重的新发疫病。经300 家养鸡场(户)现场调查,2019 年鸡安卡拉病(HPS)发病最严重,场群病率9.33%,个体发病率23.66%,死亡率7.88%,病死率33.30%;禽滑液囊炎(MS)场群发病率6.00%,个体发病率5.33%,死亡率1.00%,死淘率5.50%;禽白血病(ALV)感染率40%以上,具体数据见表1。
鸡群一旦发病,多数没有典型症状,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成因是鸡群饲养密度大、卫生防疫措施跟不上去,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条件性疫病和环境性疫病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滑液囊炎等病容易发生,常表现病毒病和细菌性病以及寄生虫病混合感染的现象,混合感染后给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或根除造成了困难,使得一些原先比较容易控制的疫病变得不易控制[1]。常见球虫病(COCC)与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或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滑液囊炎(MS);腺病毒(FADV)、滑液囊炎(MS)、禽白血病(ALV)混合感染。
近年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传染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新城疫(ND)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病毒性关节炎(VA)、减蛋综合征(EDS)、禽白血病(ALV)相继发生,感染率不断上升,造成鸡只的免疫器官发育受损,部分鸡群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力下降,而且使机体对其他病原易感性增加,对多种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不仅增加防控难度,直接经济损失巨大,间接损失也不可估量。由于免疫疫苗的毒株与当地流行毒株的型不匹配或野毒感染,在辖区非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流行较为多见。2018—2021 年度禽白血病(ALV)连续4 年核酸检测场阳性率分别达到了34.06%、84.23%、51.50%、55.26%,已成为种鸡场亟需净化的疫病。
天水市仅有3 家小型父母代种鸡场,种蛋、鸡苗主要依靠外调购入,种源净化管控难,致使垂直传播性疫病不断增加,防疫难度逐年增大。禽白血病(ALV)、鸡白痢(PD)、滑液囊炎(MS)最为常见,其次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关节炎(VA),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产蛋下降综合(EDS-76)、安卡拉病(HPS)、冠状病毒性肠炎(CE)发病率不断攀升。禽白血病(ALV)、禽沙门氏菌(SE)缺乏有效的疫苗,这类病一旦引入养殖场,很快定植难于净化,药物控制难度极大,鸡群因免疫注射接种、用药、饮水饲喂等会造成水平传播速度加快,鸡群始终带毒(菌)状态,1 批鸡群发病后,会缓慢传播给整场鸡群,一旦空舍期间不能采取有效根除消毒措施,就会造成第2批鸡群发病,在1 个场内连续多年发生,成为严重持续危害的疾病[2]。
部分养殖场对选用各种抗菌药、抗病毒药、营养药、消毒药、活菌制剂等多根据日常养殖经验、饲料厂家技术人员介绍进行投入,与检测脱节,超剂量使用抗生素和超剂量多频次使用消毒药品,使得耐药菌株增强,大肠杆菌病、禽支原体病发生普遍,传染性鼻炎、滑液囊炎的发生也日渐增多,单一用药治愈率低,治疗时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玉米、麸皮、豆粕等成品饲料或饲料原料饲料如没有专门的储藏库,易发生霉变使霉菌毒素超标,致使采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产畸形蛋,饲料报酬降低等,严重的引起免疫抑制,造成二重感染和诱发某些传染性疾病。在林下、草地散养肉杂鸡,球虫病普遍发生,绦虫、线虫病和组织滴虫病及螨虫病是一些管理较差鸡场的常见病。
许多散养户、新手养殖者对鸡疫病的危害缺少足够的认知,认为防疫只是防疫员打防疫针,引种不规范,有病乱投药,饲养人员及车辆互相串场,社会中的闲散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消毒灭源、免疫注射不规范,对防疫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给疫病发生流行留下隐患。为此,通过普法宣传、科普教育,增强养殖业主防疫的防疫主体责任意识,定期督导检查,落实防控主体责任;通过对养殖场“一对一”监管等手段,纠偏补漏防控措施;通过疫控机构指导培训传导防疫形势压力,传输防控技术,全面落实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的免疫、监测、流调计划,持续不间断执行重大病防控措施;指导养殖场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消毒程序,完善并遵守防疫制度,有效控制二、三类疫病的地方性流行。
全面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关键鸡、人、车辆、物料管理和内外环境的控制。①管好鸡,做到三关严把。严把引种关,严禁从疫区或发生过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养殖场引种,从非疫区引进种蛋、鸡苗,禽白血病、鸡白痢、新城疫、滑液囊炎检测阴性[3];严把隔离关,引进的鸡苗和种鸡经隔离饲养观察无病后转入生产区;严把淘汰关,对病鸡及时淘汰,对患传染病的栏舍从快无害化处置;②管好人,做到进出有序。防止场外闲杂人员、饲料兽药推销人员、货物配送人员、清粪人员、鸡贩子、蛋贩子不经消毒通道随意出入,严禁进入生产区;兽医不得外出行医和外场出诊;饲养人员不得窜舍窜栋;③管好车,做到路线分明。对通勤车、送料车、运粪车、转货车、运蛋车按各自的规定行驶路线及净道污道要求通行;④管好物,做到物料无污染。对饲料、饮水、兽药、机械、工具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贮存、保管、使用;五是管好环境,做到消杀灭源。一要明确鸡群、人员、车辆、饲料、垫料、防疫器材、生产工具、过道、鸡舍内外场所等消毒对象、选择合适消毒药物、采取最佳消毒方法,制定科学消毒程序,及时清理污物,实施彻底消毒措施。二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特别做好空栏期消毒,减少上下批次间病原的传播和疫病的发生。三要灭蝇杀虫除鼠防鸟。改善蚊蝇、老鼠和野鸟生息繁衍的树木、污水坑、饲料库等环境,防止野鸟群集或筑巢、蚊蝇滋生、鼠害横行;要架防鸟网、安装纱窗阻止野鸟传播禽流感、新城疫;用捕蝇器、喷洒环丙氨嗪等药物防蝇灭甲虫、安装防鼠板及用敌鼠钠盐作毒饵除鼠,减少多种病原菌及虱、蚤、蜱、螨等寄生虫传播,也能避免产生应激,影响产蛋率。
强化了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建设,设立病原学定点监测点、动物疫情监测点、临床观察报告点,定期日常排查摸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评估,让病原学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实地调查相结合,全面掌握疫病感染、发生状况和流行趋势,准确快速诊断,研判疫情,找准应对措施,为养殖场户提前制定好应急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在出现疾病时能快速应对,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基层缺少临床兽医,对传染病临床症状、剖检变化、流行特点不明白不掌握,鉴别诊断难、采样送检难、买药难,治疗主要靠兽药推销员、饲料供应商,常常延误治疗和疫情处置时机。①对养鸡场排查疾病、基层兽医诊疗鸡病的全面培训十分必要;②对临床剖检、采样技能急需提升,这对准确判断病种和病情,有的放矢的用药治疗或采取有效有力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必不可少;③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竞赛,以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④强化市、县兽医实验室和企业自检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监测能力。五是采用多种手段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动物防疫法》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养殖人员有效掌握防疫知识以及相关政策,使其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科学、措施上落实,以降低家禽传染病的发生率。
因家禽饲养模式、管理水平、防疫能力的变化,当前鸡的疫病以旧病控制,新病发生,免疫抑制性、垂直传播性疾病增多,继发性、混合感染严重为特点。为此,必须坚守重大疾病防控底线,通过监测流调,落实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来控制常发、多发二、三类疫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禽传染病的发生,为家禽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