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莎
1986年12月,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一家省重点实验室,由此拉开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实验室种类不断丰富、数量逐年增加,各类科技资源平台也逐步建立,初步建成了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为骨干的层次丰富、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的新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实现了以省实验室为抓手,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意图。
2017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精准施策,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建设省实验室。经过四年多深入实践,在网络通信、人口与健康、先进制造、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农业科学、先进能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领域,采用单个地市承建、多个地市以“核心+网络”方式联合共建、多个地市并行建设等模式,建成10家省实验室,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多数省实验室及分中心呈现出高质量快速发展良好态势,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超200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70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科研经费资助超10亿元;发表学术论文近8000篇,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达1400余篇;在新材料、新药物研发、先进制造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部分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省实验室在短期内快速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尤其是首批4家省实验室在启动建设期成效显著,在启动建设期满评估中受到专家高度认可,一致被评为优秀等级。
目前,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30家,省重点实验室有460家且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进展。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家)以及国家级(1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6个)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省实验室体系。
通过支持各类实验室承担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委托省实验室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应急攻关、设立新冠疫情科研专项等,在安全自主可控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防控新冠疫情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近五年来,省实验室体系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3万余项,获得财政资金支持近70亿元;获得各类科学技术奖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0多项,省部级奖项超过1000项;发表期刊论文超过5万篇,被SCI、EI收录达3.8万篇。
省实验室体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市场化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实行“固定+流动”科研用人,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社会化用人模式,面向国内外引进了院士、学科带头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省实验室体系已汇聚各类院士200余人,聘任了一批战略科学家担任实验室主任、一批领军科学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通过全职、双聘和临聘等多种方式,聚集高层次科研人员近3万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2万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接近1.5万人;吸引港澳地区专家学者超1000人。
省实验室体系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推动科研与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增加产业领域科技供给,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近五年,各类实验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申请发明专利超2.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超1.5万件。省实验室在新型显示材料、新型药物创制等领域有力帮助企业甩掉“卡脖子”问题,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省实验室体系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发挥协同集聚效应。鹏城实验室的鹏城生态建成了国内先进的自主可控研究和应用的“三平台、一商城”综合集成环境,与PK(飞腾CPU和麒麟操作系统)生态、鲲鹏生态共同形成了国内三大人工智能(AI)生态。广州海洋实验室“实验6”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交船入列,填补了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东江实验室支持建设的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两大科学装置将在先进核能与核技术领域进行研究试验,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升级。2021年,新布局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鹏城云脑II、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建设态势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成为高水平人才聚集、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重要平台,以及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省实验室体系将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应用导向,为持续推进广东省科技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