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愚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委婉语”。所谓“委婉语”,就是一个词直说出来不够文雅,于是换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的“委婉语”,典型的例子就是“钱”这个字。“钱”,人人心里都爱,但人们又觉得这个字太粗俗、太生硬、太刺耳,于是琢磨出许多委婉、含蓄的名字来称呼它。
南宋时有个叫洪遵的学者写了一部书《泉志》,這名字听起来像自然山水读物,可里头根本没有关于泉水的记录。实际上,《泉志》是我国传世最早的钱币学专著。可为什么把“钱”称为“泉”呢?原因至少有三。其一,二者谐音;其二,泉水具有流动性,它和钱一样都有从四面八方聚集,再流向四面八方的特征;其三,“泉”字听起来多么风雅,完全不像“钱”字那样俗气。直到现在,如果你遇到研究钱币的专家,千万别把人家称为“钱学家”,而是要叫“泉学家”。至于那些爱好收藏钱币的人,彼此间也有个雅称,叫作“泉友”。
古人使用铜钱,在铸造的时候为了方便精细加工,就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棒子上,修锉打磨。这根棒子如果是圆形的,加工时铜钱会乱转,而用方形的棒子穿钱就避免了这样的麻烦。所以就将铜钱当中开成方孔,钱也因此有了一个别称——孔方兄。不过为什么要称“兄”呢?有人说,“钱”的繁体字左边是金字旁,右边有两个“戈”字,“戈”与“哥”读音相同,因此称“兄”。这当然只是戏说,“孔方兄”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晋文人鲁褒的《钱神论》,文中说当时的人爱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把钱当作自个儿兄长一样。北宋文人黄庭坚因得罪朝廷被贬,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急忙躲开,黄庭坚给朋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管城子”是毛笔的别称,意思是降职后只有笔墨与他相伴,它们是不慕荣华的;而钱则彻底与他绝交了。随着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的大名也愈加响亮。
有些文人雅士自命清高,最怕开口谈钱,西晋时的文人王衍就是如此。此人从不提“钱”字,仿佛提到钱就会沾染上铜臭之气。他的妻子倒是有趣,趁他熟睡的时候让丫鬟围着床铺放了一圈的钱。等王衍一觉睡醒,发现自己已被钱包围,根本没法下床,他气急败坏地把丫鬟喊来,高呼:“举却阿堵物!”“阿堵”是当时的口语,就是“这个”的意思,“举却阿堵物”就是“拿开这个东西”。从此,“阿堵物”就成为钱的代名词。
遮遮掩掩地避讳“钱”字的人未必不贪财,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反倒可以大大方方地说“钱”。钱钟书先生就曾经拿“钱”开涮。某电视台要为他拍专题片,被钱先生婉拒后,又许诺会支付高额报酬。钱先生哈哈大笑,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