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1-16 12:39:24许航线
广州化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物理化学电池思政

李 斌,许航线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当前,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各类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因此,在该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及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活动中不但“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引导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和人文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对于高职类院校,尤其是化工类专业,超过80%课程为专业课,思政类相关课程占比非常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学生目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阶段,而现有的思政类课程因其占比少,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非常有限,从而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是化学化工、环境、轻工技术、材料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相平衡等,与其他的相关学科联系的较为紧密,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课程内容里面含有丰富哲理,具备了提炼出较多思政元素的条件,这就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元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元素,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已经成为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的引入课程思政,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为其顺利过渡为技术过硬同时兼具优良品质的职业人打下基础[4-5]。本文以物理化学中的化学池为例,探讨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教学改革模式,并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应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1 目标分析

电化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医药和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电化学典型装置-可逆电池为例,在充分分析知识内容特点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热爱祖国,培养家国情怀;热爱人民,培养服务意识;拥护中国共产党,培养坚定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在充分了解各类化学电池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关心当下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和国家发展的状况,不忘初心,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2 教学改革模式

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采用课前准备、问题引入、小组讨论、构建新的知识和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进而显著提升教学改革效果。

2.1 课前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可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预设一些任务:(1)学生通过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池的发展历程。(2)选择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电池,例如像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综述其发展历程。第一个任务主要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探究电池相关领域发展的历程,能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为后期的个体认知和学习打下一定基础;第二个任务,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电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产生新的认知。针对活动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的步骤:首先,在全方位的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成立学习小组,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各小组内部开展深入探讨;其次,选定小组长,并按照小组人员的特点,分别分配不同任务,绘制出知识树,并以此作为依据,实现各自的预定目标;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调研和学习成果,录制3~5 min视频。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小组讨论,在探究化学电池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了解了电化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与此同时,相关思政内容也被无形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讲解电化学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入诺贝尔奖,例如可以引入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该奖项主要涉及到锂电池,和学生多要学习的内容有关,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颁奖仪式作为出发点,逐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讲授科学家成功的历程,同时结合锂电池的发展历史以及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才能够实现,成功是曲折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另外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是密切相关的,努力担负起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6]。

2.2 问题引入

通过各种新闻事件及网络平台、app等,引入师生间的互动话题,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线上和线下的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选带2件认为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可供选择的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无人机等,学生将会如何选择呢?这一互动内容的时间背景可以设定为一九八零年,教师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简单描述,学生通过教师的描述和当今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使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在过去的40多年间,通过实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基本国策,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名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7-8]。同时,学生在了解之前的社会状况后,与现在发展现状进行对比,能够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险的伟大科学精神,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出电能是各项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进而引出所要探讨内容“电池”。

2.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学生提升和获得新的认知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中,可将学生按照其各自的特点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定问题,以组长为主导针对问题进行研讨,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后,形成小组讨论结果,最后每组再选出代表,在班级范围内分享前期的学习成果。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不仅使学生收获了新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例如,某小组在介绍完1次电池和2次电池发展历史后,教师可根据小组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可引入诸如核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电池[9-10],引导其它小组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动交流更加深入。

2.4 构建新知识

通过学情反馈,选取电化学中较为典型的“可逆电池定义”和可逆电动的势测定”作为教学内容,采取问题探究的模式进行教授。首先,针对“可逆电池的定义”,可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特点,采用以下步骤实施教学:第一,在前期积累相关知识素材的基础上,分析实际电池的构成要素;第二,提出互动主题:“化学能和电能之间转化的最高限度”,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引出对不可逆和可逆电池两者之间差异的思考;第三,以热力学三大定律作为桥梁,通过出反复的探究,找出电化学与热力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确定可逆电池的定义。其次,在充分了解可逆电池的定义后,再进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的探究,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经过充分的互动交流和探讨,总结得到测定可逆电池电动势的设计思路及方法,遴选得到多种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方法。通过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可操作性等,最终确定采用对消法进行测定,从而完成“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任务[11-12]。

2.5 归纳总结

首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其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熟悉度。其次,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延伸学习,使“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作用充分得到发挥,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全面落实[12]。比如:通过“大作业”、“调研报告”等相关形式,引导广大学生思考“不可逆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学科思维方式;最后,可以以当前的“新能源”为线索,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化学人”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化学知识,尤其是物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对专业认的同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综上所述,通过采取以上五个教学环节,可以使“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比例也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应避免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13-14]。

3 结 语

通过一系列研究,探索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压缩部分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当教学的课时量较少时,无法找到恰当的思政点,同时由于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够高,导致把握德育内容的准确性有所欠缺,只是机械的套用,难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效果。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持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归纳总结,挖掘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和思政元素,加强教学设计的打磨,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开展有效教学、有效育人,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物理化学电池思政
电池很冤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一粒盐电池”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3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把电池穿身上
科学大众(2021年21期)2022-01-18 05:53:42
穿在身上的电池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16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