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桂成梅,孟祥珍
(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的构成致使信息成为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然而面对井喷式增长的信息资源,如何准确、快速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且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是人们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当下,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之一[1-2]。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材料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广博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应用于材料合成、加工、应用等相关领域,密切跟踪材料发展动态,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开发、测试、应用的技术性人才。《信息检索》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锻炼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课程,是材料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课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对《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其实践性,俨然成为地方高校材料专业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地方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现状与问题,结合笔者的授课经验,对地方高校材料专业《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信息检索》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起源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工作,我国于1984年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该文件强调了文献检索课对于培养学生情报意识,提高学生技能的意义,首次提出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要求[3]。此后,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以文献检索为核心的相关课程。起初,文献检索课程多由图书馆负责开设,面向全体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为了满足专业需求,令文献检索同专业特色充分结合,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和需求自行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笔者所在的巢湖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针对大二年级的需求,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信息源与信息检索技术、典型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等。
作为一门工具课,《信息检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4]。材料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能够及时跟进科研动态,掌握多种材料类文献的检索技术,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地方高校信息检索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地方高校及学生对《信息检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将该门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总课时较少,尽管笔者所在的材料专业将此门课程设置成必修课,但其总课时仅为16课时。这种情形下,学生则认为信息检索可有可无,对学习和生活帮助不大,学习过程中态度敷衍,欠缺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信息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检索技能。然而地方高校信息检索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授课内容多,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太少的问题,致使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此种模式导致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不能独立完成资料收集,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和修改的工作,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精力。
《信息检索》课程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基本课程之一,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检索的信息内化吸收,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然而,当下的《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片面,仅涉及到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文献,然后通过上机操作熟悉上述数据库。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如何检索文献,但并没有接触到有关整理、阅读、分析、利用文献等方面的知识。故而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无法精准剖析课题,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的目标。材料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多种技巧,能够熟练利用多种数据库检索与材料合成、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用于科研或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的《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笼统,鲜少涉及具体的材料类文献的检索分析。并且课程与大创项目、毕业设计的结合度较少,学生无法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多为“满堂灌”的方法,通过老师PPT或多媒体讲课-学生上机操作-结课考查的方式进行教学。显而易见,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多选择复习其他课程或成为“低头族”,导致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在上机操作时无所适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材料专业的需求以及本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信息检索》课程应调整课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操作阶段,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值应大于1:1,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通过检索具体文献熟练掌握多种检索方式,了解不同数据库的优缺点。
(2)材料专业涉及到陶瓷材料、储能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多种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需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材料的研究动态,为具体的科研项目和工作提供文献支撑。因此,《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材料专业的特色,将材料类文献的检索作为授课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列举时下热门的材料,通过检索、分析具体的文献,介绍不同材料的特点、功能、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拓宽其知识面,激发其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以及未来的工作夯实专业基础。
(3)将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扩展到整合、分析、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检索信息资源,更包含收集海量信息,将其整合、吸收并利用的综合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适当调整,除了介绍典型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之外,也应指导学生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从中提取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用于解决课题中的具体问题。如笔者在授课课程中以“高熵陶瓷”为例,指导学生检索近三年的相关文献,然后挑选代表性综述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探讨该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引起学生对此类材料的研究兴趣。
(4)将教学内容与大创项目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大学生是极具创新创造能力的一个集体,培养其科研素养,对提升我国未来科技实力至关重要。基于此,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然而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多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其专业知识较薄弱,未接受过系统地科研训练,故而难以独立完成选题、申报、实验操作以及撰写论文等工作,以致学生态度较为消极[5]。《信息检索》课程应充分考虑到大创项目的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材料专业的特色,选取热门课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检索有关文献,了解其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授课教师可挑选典型课题,介绍其研究现状,通过讲解具体文献,剖析课题的创新点,挖掘其潜在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选题和申报工作。
(5)讲述知名科学家事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钻研精神。材料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过程中检索的也是专业度非常高的科研文献,不免让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感觉。故而,授课教师在介绍材料文献的检索过程中可穿插该领域知名科学家的科研事迹。通过分享其科研经历,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面对科研难题时的钻研态度。例如,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始终是材料领域的热门课题,亦是材料专业的学生必需了解的一类材料。在介绍此类材料的相关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可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锂电之父——Goodenough的科研经历做具体介绍,分享其开发的一系列锂离子电池材料,让学生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向这位99岁的科学家学习其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刻苦钻研的精神。
(6)结合课程思政,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6]。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不仅包括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也包括了信息道德方面。面对近年来频发的买卖、抄袭论文,论文造假,一搞多投的学术不端事件,将课程思政引入信息检索课堂,讲解学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信息道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列举典型的学术不端案例,讲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规范与道德禁区,以及学术不端的后果,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合法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一依靠教师的讲述和演示显然无法令学生充分掌握检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巧,也难以将检索技能应用于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显而易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急需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更多方式,其中尤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最为突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顺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通过课前学习知识点,课上互动的方式吸收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7]。鉴于信息检索课程的实践性和复杂性,不同检索方式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若想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翻转课堂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新型教学模式。授课教师首先需要制备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录制信息检索检索操作视频,参考资料等材料,并将其上传到学习通中的网络资源库中,然后布置学习任务,令学生在课下学习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检索技巧,完成课程作业。此外,授课教师需要挑选与材料专业相关的热门课题,上传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阅读资源库中的文献,并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阅读和初步分析。在课堂上对学生分组,汇报其检索方式和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答疑,指出学生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同时让学生选择一篇检索的文献,汇报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开展课堂研讨,总结所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翻转课堂的模式将课堂让渡于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课堂中,学生可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检索感兴趣的科研课题,通过课堂展示与互动,充分消化知识点。教师亦能与学生保持双向互动,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而科研课题的引入,让材料专业学生更早的了解科研动态和就业情况,培养其科研素养,为学生的科研和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工具课,有助于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科研兴趣以及创新能力是本课程授课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扩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方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