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习惯将TMT分为科技、媒体、通信等细分行业。现在,从投资的角度看,TMT大概包括四个行业: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
我个人认为,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用以上分类方法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于是,我们尝试了更能适应新环境的分类方法,例如“端、管、云”的提法。“端”即终端,映射了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管”即管道,反映了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云”更多地包含计算机软件、传媒等应用互联网的服务。
其实,分类只是一种形式,本质上还要看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这两年科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界限开始模糊,但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
据观察,这几个行业的技术迭代周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律:从消费电子行业或者终端的创新,到以网络创新为主的通信行业迭代,再到应用云端的创新。例如,有了2009年前后3G、4G基础设施的迭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才有2015年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
2017年左右,5G技术落地,新的终端又开始出现,例如智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这其实是消费电子行业的又一轮创新,之后便是2019年5G真正的商用,开始了4G到5G的演进。
到了2021年,5G应用又逐步体现在云端的创新上,例如数字经济映射了这一轮基础设施创新的应用。
首先,第一个大趋势是未来云和网络一定是深度融合的。2G时代,通信的本质需求是语音。3G、4G时代,通信的核心需求除了语音之外,开始有图片、视频等网络侧需求。再到5G时代,通信的需求反而不再通过传统的语音去传递,而是转向3D视频或VR、AR等更加可靠的高流量、低延时的场景。
这就要求通信运营商或服务商不能只负责网络建设部分的业务,还要具备存储、计算等云端能力。CPU和GPU的存储功能不再承载在终端上,而是在云端上。例如,过去购买电脑时,CPU的内存和型号直接影响电脑价格,买手机时,人们也会关心内存多少。但是,随着算力迁移到云端,手机、电脑等终端更像是一个显示器,只要把结果显示出来就可以了。因此,现在消费者关注终端的侧重点是屏幕大小、摄像头个数等。
总而言之,接下来,通讯行业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机遇是云和网络开始深度融合,我认为,未来云端的价值量会变得很大。
可能都会有,只是我认为,中国的云端资本开支与美国还有差距。我们对比发现,中国每年投到云相关产业链的资本开支约有1000亿元,但是,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等几大互联网公司,每年云相关的资本开支有1000亿美元左右。
另外,中国运营商每年在网络侧的资本开支为三四千亿元,大于在云端的资本开支,但是,美国正好相反。我认为,长期来看,运营商在网络侧的资本开支是周期成长的,云端的资本开支是长效成长的。目前,云端资本开支的成长空间还非常大,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我们对5G商用最直观、最新的感受是增强移动宽带的大场景。例如高清直播,中国举办的冬奥会、虚拟演唱会等,这类直播對时延、清晰度的要求很高。
其实,现在5G商用主要是在To B场景,这些场景不一定对带宽的速率有很高的要求,而是对可靠性要求更高。比如矿井、电力危险施工场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井下作业,可以降低事故率,还有港口、码头等制造业专用作业场景,很多5G应用已经落地。但是,由于这些不是To C的场景,所以大家感觉5G的商用没有像当年4G带动抖音、快手这样的应用一夜爆火那么迅速。
5G建设从2019年开始,现在到了中后期。过往经验显示,每一轮网络投资高点大概持续3年,从2019年开始计算,2022年将是5G投资的峰值,2023、2024年将逐步回落。
但从5G投资的角度讲,2022年是高峰期;从5G应用来讲,现在只是开始。我们认为,2022年5G投资主线是从新基建走向新应用,这也是接下来创业的重点。
在2022年是5G建设资本开支高点的假设下,我认为接下来投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我比较看好运营商本身。现在相当于基础设施已经投下去了,路修好了,运营商未来的成本是可控的,同时又有更多在应用端的发力机会。接下来几年,运营商的报表应该会有比较良性的表现。
第二,我认为5G云端的投资还没有结束。5G网络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云计算可以比作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休息站。当这条路越来越宽,车流也会越来越多,与之相匹配的加油站和休息站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认为云端投资还有很大的机会。
第三,5G应用。应用类似于5G高速公路上的酒店,它又会延伸出一系列应用的机会。
我认为需要分不同阶段判断,接下来VR、AR行业的机会应该会很多。
现阶段,硬件渗透率还亟待提升,就像10年前手机产业链上,大家首先买硬件,所以,硬件铺量的确定性更高。而且,现在内容的研发成本很高,回报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很多厂家还处在观望状态。我认为,内容还没有到全面进场的阶段。但是,在硬件的渗透率提升后,硬件的议价权减少,价格会下降,内容的优势会更明显。
其实,这几年物联网已经非常热了,热门的原因是连接终端数量的增长。过去,每人一部智能手机,全球50亿人口,扣除老人、小孩,手机的连接数有几十亿。而就物联网而言,每个人基本上有10个以上的终端,例如手机、车、电视、音箱、空调等,预测2022年底,全球物联网的连接数是千亿,这相比手机的连接量是另一个量级的增长。所以,物联网未来的第一波红利是连接数的增加,做模组、通讯、传感器的公司业绩将直接受益。之后,由于物联网的各种设备是24小时在线,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的实时计算和存储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机会。
此外,物联网里的几个方向可能发展比较快。首先,是To B领域的智能制造,现在制造业还处在数字化转型阶段,往后将是智能化,让这些数字变成新的生产力。另外,各种车辆还没有到车联网的阶段,单车智能只是连接了车与驾驶员,未来,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车库等环境的连接,将是物联网领域很大的机会。
我还比较看好智能家居。据我观察,这两年家里能联网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从以前的摄像头、电视等,拓展到扫地机器人、电饭煲、空调等。由此可见,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已经具备终端渗透率提升的基础了,接下来,更多好的应用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智能家居也是我看好的物联网赛道。
大家之所以讲通信“新能源+”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新能源主流标的可能太贵了,就会关注到相关链条上的公司。
通信与新能源有一些天然的联系,过去一些做通信光纤光缆的公司,现在也可以做海缆,直接受益于海上风电的发展。其实,2022年通信板块表现最好的是做海上风电、海缆铺设或制造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储能也是新能源的重要板块。过去通信行业的数据中心涉及控制器、连接器,这也是储能的关键环节。
另外,通信行业中做光模块的公司生产的激光器,也可以作用在电动车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上。我们可以发现,就是因为新能源赛道的景气度非常高,带动了传统通信链条上有相关能力的公司也能在这个新的赛道上去服务。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跨界。就像当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公司转到PC服务上,现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到来,同样也有大量公司转到这个赛道。关键在于公司是否真的有靠谱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应用到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定的行业地位。
估值方面,我认为还好。很多这类公司的收入结构仍以传统通信行業为主,本身业绩就不错,过去的估值并没有被泡沫化。例如光模块过去估值二三十倍,本身就不高,现在能做激光雷达,或者其他应用在智能车上的新产品,那可能对估值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新财富:您认为未来TMT行业可能会出现哪些大的变化?
对于TMT行业未来的发展,我总结成三个字——数字化。2010年前后,最大的一波红利是网络化,将线上与线下连接起来了,电商、社交、短视频的成功都是受益于此,我认为这是TMT行业过去10年最大的技术进步。
接下来,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走向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这意味着大量的东西线上化,生产数据、管理数据、个人社交数据都可以用代码或数字化的方式表达或留存,这将带来生产逻辑、组织框架的重置。
以金融行业为例,过去一张银行卡的背后是一串账号。有了大数据以后,这串数字不仅仅是账号,背后是一个人或者家庭、公司的真实理财需求、风险偏好等一系列行为,从而直接改变金融机构的生意模式。
再比如,这么多年,机器人技术突破的难点在机械和物理架构上。但是,如果有一天特斯拉能量产人形机器人,我认为本质上不是工艺或机械物理学上的创新,而是算法和数据上的创新和积累。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后者是算法和数据上的优化,前提是数字化和云化,如果没有大量数据和AI,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认为大家谈论的各种黑科技或者碎片化的技术都只是表象和基础,其根本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将对各个行业进行重构,不管是产业链的价值还是资本市场的估值。汽车行业就是被重构的典型案例,过去一辆汽车可能需要两万个零部件,现在可能只需要2000个。接下来制造业、能源行业、金融业等等都在面临数字化的重构。因此,我认为,接下来科技行业最牛的公司是能够把数据和算法用好的公司,未来5-10年,大部分公司都将会是数字化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