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焕,郑炳雄,赖春汉,邓文浩,云宝,翁杏银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广泛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同时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引起高脂血症,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堆积于颈动脉内膜处,最终导致动脉阻塞,血流量减小[1-2]。引起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多位学者认为其主要与血脂升高、高血压、血管内炎症和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同时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相关对于生命影响较大的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3-4]。目前临床上该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药物之一,阿托伐他汀在降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量,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5-7]。此外,通心络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中药制剂,能够通过减少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膜炎症来改善颈动脉血流[8-9]。为了探讨上述两种药物的干预疗效,本研究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
将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5~80岁,平均(65.76±9.23)岁;病程2~10年,平均(6.28±1.5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6.26±9.93)岁,病程2~12年,平均(6.98±2.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狭窄,并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良好,无药物过敏反应,能够配合治疗;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的多器官并发症,身体衰弱,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②患者入组前1个月使用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相关药物和其他治疗;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所有患者入院后由专科护士进行疾病宣教,分析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接受能力,根据患者的特点生动讲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可以较好掌握宣教的内容,理解并熟记,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为了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当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并嘱其多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以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对照组患者仅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片,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10mg。试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阿托伐他汀用法与对照组相同;通心络胶囊(每粒装0.26g,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口服,每天3次,每次2粒。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在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量[10-12]。
①检测患者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②检查患者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过氧化物酶(MPO);③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计算斑块积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血脂水平、炎症指标和IMT以及斑块积分均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以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TG、TC、LDL-C和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
试验组患者TNF-α、IL-6、hs-CR和MPO含量分别为(4.63±1.54)ng/L、(12.17±3.62)ng/L、(3.72±1.32)mg/L、(138.52±23.62)μg/L,对照组为(5.94±1.67)ng/L、(16.53±4.14)ng/L、(6.48±1.94)mg/L、(196.82±36.7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表2 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试验组患者IMT和斑块积分分别为(0.62±0.45)mm和(4.03±1.22)分,对照组为(0.89±0.77)mm和(5.86±2.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早期的饮食习惯有着较大的变化,大量脂质类食物摄入过多将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人们运动习惯不佳,每日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不足,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和熬夜等,这都将引起患者血管内慢性炎症反应,增加了动脉斑块出现增生的风险[4-6]。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此类患者往往存在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与此同时,将会增加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风险。颈动脉斑块不仅可能造成颈动脉血流减小,导致脑部供血的不足,同时还会因为动脉斑块发生脱落,引起脑梗死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降低血脂在机体内的含量,有效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为阿托伐他汀,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使用率较高的降脂药物之一,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疗效良好。此外,通心络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中成类药物,其有效成分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相关功效。研究还显示,该药除了上述作用外,在药理学分析上,具有抑制血管炎症的相关功效,从而可以较好降低血小板聚集[6]。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以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手段,针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所获得的临床疗效。
通过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为(1.32±0.67)mmol/L、(3.16±1.03)mmol/L、(2.37±0.85)mmol/L,对照组为(1.98±0.83)mmol/L、(5.75±2.16)mmol/L、(3.94±1.28)mmol/L,结果显示采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手段,比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所获得的降脂效果更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机体后,可能产生相关的协同作用。同时本研究中联合用药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超过0.6mmol/L,表明联合用药在降脂同时也提高了血液中脂质的转运和代谢,这也与王恩昭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粥样斑块的积分分别平均降低0.27mm和1.83分,提示了联合用药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减小血管内膜厚度,最终改善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而梁肖仪[8]、姚倩雯[9]等的研究中IMT降低均在0.24mm左右,提示本研究结果以报道的研究结果相符。多研究数据均表明血管内皮慢性炎症,为导致血细胞和血脂黏附性增加的重要原因,通常还伴随着对于血管内皮所产生的相关损伤,从而增加了发生血小板聚集的风险。在本研究中采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的血清中炎症指标因子TNF-α、IL-6、hs-CR和MPO的含量分别为(4.63±1.54)ng/L、(12.17±3.62)ng/L、(3.72±1.32)mg/L、(138.52±23.62)μg/L,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患者相比较,平均降低了1.31ng/L、4.36ng/L、2.76mg/L和58.30μg/L,这些研究结果与临床研究相一致[10]。
综上所述,以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颈动脉粥样斑块所获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较,联合用药所产生的降低血脂在颈动脉内聚集的效果则更为显著,并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脂的运输能力,从而较好防止颈动脉内的血脂异常堆积。此外,实施联合用药的治疗手段,还能降低患者血清中的慢性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从而防止颈动脉血管壁的异常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最终表现为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