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 邹时林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風之一。它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
任弼时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他高尚的思想人格、丰富的工作经验、严实的工作作风,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在30年革命生涯中,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真理,遇事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实事求是,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天,重温任弼时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精神风范,对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大有裨益。
一、扎实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严格党性锻炼,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便无从谈起。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年仅14岁的任弼时就十分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作文《国庆纪念日感言》中写道:“南北之战,事已年余矣。此次若是,事本段非,南方反抗,而段即以数十万之精兵为此无意义之事,诚可叹也。呜呼!此等之人,是何人焉?名为理国事,实为一二人之相争,竟破坏全国之安宁,于人民之呼吁置若罔闻,中国其能免于危亡乎?恐非吾之所能逆料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党成立之前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920年8月,16岁的任弼时在长沙加入尚在筹建中的俄罗斯研究会,并由研究会推荐首批赴上海入外国语学社作留俄学习准备。此时,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上海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外国语学社成立,任弼时成为该青年团首批团员之一。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期间,他每日上午学习俄文,其余时间,或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俄国十月革命情况的讲授,开始了解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后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1921年8月任弼时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于1922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在俄国求学过程中,任弼时抓住这次难得的出国留学机会,勤奋学习,较为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同时也参加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如1922年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扩大了政治视野,把中国的革命和远东以至于世界各国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观察和思考。
除了接受大学学习教育以外,任弼时还接受党组织的党性教育和训练。1923年4月底,中共旅莫支部成立党支部委员会,主要管理党员训练和指导团员训练。为了培养革命意志和锻炼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支部对支部党员提出严格要求,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训练计划:在思想和研究方面,强调系统化,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反对宗法观念、乡土观念和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习气。在行动方面,强调纪律化,反对无政府主义。在生活方面,强调集体化,即服从大局,个人利益服从团体利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团结一致、刻苦耐劳、不表功、不畏难、不苟安的作风,随时准备回国服务。任弼时作为支部成员,积极参与计划中党性教育和训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革命人生观,开展自我批评,培育刻苦耐劳精神等。同时,支部积极建立与国内实际斗争的联系,让党员关注国内党的建设和斗争形势;并且还利用各种机会让党员参加共产国际的各项活动,了解苏维埃创建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和各国革命斗争的经验。
俄国三年的留学生活对任弼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把任弼时培养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扎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1920年任弼时在上海加入青年团是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开始,那么在东大三年正值任弼时世界观形成之际。严格的党性教育和系统的无产阶级理论学习,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生活和旧中国状态的鲜明对比,不但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提高了他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使他的奋斗目标形象化。同时,对他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及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思维缜密的领导者风范的形成,影响是深远的,受益终身的。”任弼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革命斗争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必须运用这个武器“注意分析中国社会,按客观事实而运用经验与理论”,反对不切实际地“仿效俄国党的经验”。他还说,共产党员要掌握马列主义,要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无限忠实和坚定,“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不要不顾实际情况,只唱高调,套公式”。
参加实际革命工作后,任弼时仍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最新政策文件和党的历史。特别是在延安工作期间,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1940年6月6日,他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延安在职干部学习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理论,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懂得了社会发展规律,知道了革命运动的规律,行动就有了办法,而不是盲目乱碰。今天我们党处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时代中,要取得这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就要看能否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正确地决定策略路线;而党的正确的策略路线,又要靠全党能否正确地执行。所以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向群众学习,提出:“我们在处理春耕运动、发展合作社等一切实际工作中,要避免盲目地摸索与乱闯,便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去总结群众斗争经验,找出其教训与规律。当着我们抓到了规律后,便使我们的行动由盲目的变为自由的,有明确的方向,并按一定的计划前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是密切不可分离的。我们天天要领导群众行动,就天天需要理论来指导。这种理论不是凭空想出的,而是从群众中来的,是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把群众盲目的实践,变成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这就是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二、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
马克思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理论本身不能产生作用,它只有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才能指导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理论一旦脱离实际,便是空中楼阁,失去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是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做到实事求是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在实际革命工作中,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任弼时倡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勤于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求担负领导责任的党员,精确了解本部门本地区上下左右的情况,运用理论的力量,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了解内部联系,找出主要矛盾,来确定我们的方针。对于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他更是亲力亲为。通过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924年8月,任弼时从苏联回国后,主要从事青年团的领导工作。他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25年2月中旬开始,任弼时用了9个月时间,分别向全国各地方团发放各类调查提纲、表格近10种,调查各地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地方团组织及团员的状况。他不仅调查到各地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学校、学生的数量,学联、学生自治会等组织的情况以及学生参加其他团体的情况等,还了解到地方团组织团员的数量、各种阶级成分比例、年龄成分比例、男女比例,支部或小组的数量,各级会议召开的情况,以及地委和干事会内部的干事工作态度、分工负责情况等。
苏区时期,在肃反工作上,任弼时顶住当时“左”的压力,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湘赣省委书记任上,任弼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湘赣苏区的历史与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了肃反扩大化,从而保护了一批在肃反扩大化期间被错误对待的党员干部。为了开展好苏区的土地革命,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决定派出巡视组到各县、区对查田特别是查阶级进行调查。他自己也带人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弄清地主的剥削程度及土地的占有情况,研究没收土地的范围、分配土地的辦法及其领导方式。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文件,逐步纠正当时查田运动的一些“左”的倾向,使得湘赣苏区的查田工作逐步走上正确轨道。
1940年3月任弼时回到延安,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他坚持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注意调查研究,认真负责、精密细致地处理问题,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艰苦朴素,对同志严肃而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时,任弼时亲自找负责运盐的乡村干部谈话,搜集整理相关材料,解决群众运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转战陕北和赴西柏坡途中,他总是利用休整时间做调查研究,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为党中央及时纠正土改斗争中刚刚显露的“左”的错误倾向,贡献了重要意见。到北京后,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仍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查研究。在去世前几个星期,他还找通县农村的一位支部书记谈话,研究制订生产、度荒的有效办法。在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上,他都要求谈工作的同志把问题说得具体些,深入到每个细节。正如朱德同志评价的那样,任弼时同志“树立了一个朴素切实、密切联系群众的榜样”。任弼时同志始终如一的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镜子,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对照实际情况,不断地反思自我,纠正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很难一蹴而就,这就使得人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中难免会犯不同的错误。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检讨,去伪存真,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毛泽东曾说:“一做工作,总是要犯错误的!”任弼时也不例外,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也会有缺点和失误。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并善于通过反思检讨来吸取经验教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他认为“把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密密地包藏起来,讳莫如深,那就不会考虑到改正错误的办法,就不会找出一个改进工作的办法”“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不会破坏领导人和领导机关的威信,不仅不会妨碍工作纪律之执行,而且恰恰是在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中,用自我批评的态度揭发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纠正这些错误之后,才能使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巩固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威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任弼时曾不顾客观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当时某些“左”的错误政策,后来他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检讨。在1943年11月中央高级学习组会上,对自己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以后的革命实践及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和自我批评。认为毛讲反对本本主义,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轻视理论”。在苏区党代会前,收到临时中央的指示,中心思想是批评中央苏区“没有明确的阶级路线和充分的群众工作”。“我对于中央指示及狭隘经验论是完全同意的”。因此,在苏区党代会时,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指责毛泽东在土地政策上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是富农路线;在思想上是“存在狭隘经验论,没有马列主义理论”;在军事上是“游击习气”,从而提出“正规化”;在政权上是“过于包办”。后来,临时中央又推行“进攻路线”“夺取大城市”“一省几省首先胜利”的方针,故“乃有休整与积极进攻的争论”,毛泽东不同意打吉安、抚州、赣州等大城市及主张开辟闽浙赣是孤立的。后来有宁都会议的争论。自己在会上“积极主张伸出击敌”,支持周恩来“须有权力领导前方军事”,以致使毛泽东不得不离开前方。随着与毛泽东一起共事工作,他认真研读了毛泽东重要论著,不断地深刻理解感悟毛泽东的思想伟力,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他处理国共关系问题,思想领导,各种政策之掌握,才爱戴佩服”;而且认识到毛泽东之所以正确“是基于坚定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期的湘赣工作座谈会上,任弼时襟怀坦白,热情诚恳,严格剖析自己,对自己在湘赣省的工作做了认真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坦诚检讨了工作中的存在的缺点、错误。他实事求是地指出:总的来说,湘赣新旧省委都执行了“左”的错误路线,在土改、思想斗争、动员群众、肃反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他负主要责任的新省委比旧省委在思想上、政策上表现得更“左”。他在为党的七大准备的发言稿中说:“在过去党内领导犯三次‘左倾错误时期中,我都参与成为积极的执行者,错误的性质都是偏‘左。”任弼时对历史问题采取尊重事实的科学分析态度和对自己错误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工作作风。
四、任弼时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实际工作中,任弼时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是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真谛。没有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失去方向,无的放矢,因此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系统学习,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了做好革命工作,实现心中革命理想,青年任弼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俄国求学,刻苦钻研,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并接受了严格的党性教育锻炼,为他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要前后贯通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及时跟进学習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努力掌握蕴含在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坚定信仰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工作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解决思想困惑,经常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其次要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指出不搞调查研究的危害:“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无论是了解苏区基本情况,还是指导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任弼时都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为正确制定党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各级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人民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题,既要到经济社会发展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困难和矛盾复杂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想群众所想,真心与群众交朋友,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为党和政府作出科学决策奠定可靠的基础。
最后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经常性地反思检讨自己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他还强调,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面对纷繁复杂的革命形势,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任弼时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犯了不少错误,但他勇于面对错误,坦然承认错误,对自己的错误不断反思检讨,不断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永葆先进性,始终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者。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看,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艰难复杂程度并不比革命年代轻,前进路上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和“雪山”“草地”,面临着“四种陷阱”“四大风险”“四大考验”,还有各种需要摸索创新的工作,有时难免会犯错误。对错误和不足,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反思检讨,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党员领导干部应该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虔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正确看待批评,坦然面对批评,真心接受批评;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经常盘点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养成严以律己,广纳善言的好习惯,不断修正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在真理、原则、党性面前不讲面子、关系、私情。这样做才是真正发扬和践行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才能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 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