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韬,许张思怡,李 杰,孙方玉,孟 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信息化已融入乡村生活的场景。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动力。但同时,伴随互联网发展衍生而来的网络完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电信诈骗犯罪在农村地区日渐猖獗。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农村居民群众由于信息获取渠道较窄、知识水平较低、防范意识不高、抵御诱惑能力较弱、沉默应对等原因,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施骗对象。电信诈骗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群众财产安全,而且制约了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对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效能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保障农村居民群众财产安全,有效遏制电信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刻不容缓。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全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研究民族地区电信诈骗防范与治理问题,对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某民族自治县为例,调查农村电信诈骗防范与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云南省某民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考察,选取了该县代表性的三个乡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地农村居民群众进行调查。调查启动前,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广泛咨询了专家意见,设计了《民族地区农村电信诈骗防范与治理的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通过现场填写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团队包括3 名教师和15 名学生,问卷采集历时8 天。累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剔除填写时间不足、乱填写的无效问卷64 份,得到有效问卷325份,回收有效率为83.55%。各乡镇数据收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数据收集情况
在对325 份有效问卷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325 位被调查者中,A 镇、B 镇、C 乡的占比分布为44.92%、31.38%和23.69%,被调查者在地区构成上的分布合理。在性别构成上,男性被调查者占40.62%,女性被调查者59.38%。在年龄结构上,近80%的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在18-60岁,整体上保证了被调查者具有较好认知水平。在学历构成上,超过85%的被调查者仅具有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的学历,符合当地农村居民学历构成的实际情况。在职业构成上,亦符合该县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样本在地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研究样本中325 位被调查者能够很好地代表该县农村居民的整体情况。因此,研究样本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合理性和科学性。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N=325)
通过对325 位农村居民关于电信金融诈骗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享,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电信金融诈骗的现状以及民族地区农村电信金融诈骗防范和治理的现状。
1.民族地区农村电信金融诈骗的现状
第一,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认知现状。本研究以问题“Q1.您是否听说过且有意了解过电信金融诈骗案件?”来调查该县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认知情况,并设置三个等级的选项,即“听说过且了解过”(强)、“听说过但没有去了解”(中)、“没听说过也不愿意了解”(弱),调查结果如表3 所示。可以看出,A 镇、B 镇和C 乡的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认知情况整体上保持一致。总的来看,该县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听说过且了解过电信诈骗的居民仅占到40%左右,超过40%的居民听说过但没有去了解过电信诈骗。换言之,超过80%的农村居民听说过电信诈骗,但只有其中一半的居民会主动去了解。
表3 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认知现状
第二,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本研究以问题“Q2.你是否遭遇过电信金融诈骗?”来调查该县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并设置三个不同的选项,即遭遇过且被骗、遭遇过但未被骗、未遭遇过。表4 给出了该县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A镇、B镇和C乡的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大体上保持一致。具体来看,A 镇遭遇过电信诈骗且被骗的被调查者占该镇被调查者总数的15.75%,在三个乡镇中为最小者;而这一比例在C乡达到了24.68%,在三个乡镇中为最大者。由此可见,A镇农村居民遭遇且被电信诈骗的形势较好。在三个乡镇中,遭遇电信诈骗且未被骗的农村居民占各乡镇被调查者总人数比重相差不大。从总体上看,遭遇电信诈骗(不论被骗与否)的人数占总体的比例达到了26.76%,因此该县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形势不容乐观。
表4 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
第三,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类型。根据图1所示的该县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近38%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电信诈骗,诈骗类型主要包括短信诈骗、电话诈骗和网络诈骗。部分被调查者曾遭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电信诈骗类型,其中同时遭遇短信诈骗、电话诈骗和网络诈骗三种类型诈骗的被调查者占比超过5%。因此该县农村地区电信诈骗形势较为严峻。
图1 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类型
进一步对遭遇电信诈骗的被调查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短信诈骗、电话诈骗和网络诈骗三种类型诈骗的比重,结果如图2所示。电话诈骗的发生率最高,超过45%;短信诈骗次之,为29.67%;网络诈骗的发生率最低,但也达到了25.27%。通过将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特征与诈骗类型做交叉分析,结果表明,电话诈骗更多地发生在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人、家庭主妇、不工作人员等群体,而网络诈骗较多地发生在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由职业、学生等群体。
图2 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类型
第四,电信诈骗造成居民财产损失情况。根据图3展示的结果,在遭遇电信诈骗的被调查者中,10.53%的被调查者没有财产损失,50%的被调查者的财产损失在500 元以内,22.81%的被调查者的财产损失为501-2000元,11.40%的被调查者的财产损失为2001-5000元,5.26%的被调查者的财产损失超过5000 元。虽然超过60%的遭遇电信诈骗的被调查者没有财产损失或损失小于500 元,但考虑到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有理由不认为电信诈骗给该县农村居民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恶劣的。
图3 电信诈骗造成居民财产损失情况
第五,居民遭遇电信诈骗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情况。根据图4展示的结果,在遭遇电信诈骗的被调查者中,42.86%的被调查者在遭遇电信诈骗没有向公安机关报案,仅有57.14%的被调查者在遭遇电信诈骗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在遭遇电信诈骗时,该县农村居民的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居民应对电信诈骗的态度较为消极,沉默应对。
图4 农村居民针对电信诈骗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情况
第六,亲友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根据图5展示的结果,在325 位被调查者中,有76%的被调查者的家人或者朋友、熟人没有过被骗的经历,超过20%的被调查者的家人或者朋友、熟人有过被骗的经历。这一调查结果与325 位被调查者中有过被骗经历的比例基本一致(根据表3.4 的结果显示,A镇有15.75%的被调查者有过被骗经历,B镇有20.59%的被调查者有过被骗经历,C 乡有24.68%的被调查者有过被骗经历,三个乡镇总体的325 位被调查者中有19.38%的人有过被骗经历)。因此,进一步说明该县农村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形势不容乐观。
图5 亲友遭遇电信诈骗的情况
第七,亲友遭遇电信诈骗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情况。根据图6展示的结果,仅有55.96%的被调查者的家人或者朋友、熟人在遭遇电信诈骗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包括全部报案和部分报案)。这一调查结果与325位被调查者中在遭遇电信诈骗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图4 展示的结果,在遭遇电信诈骗的被调查者中,仅有57.14%的人在遭遇电信诈骗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这进一步表明,在遭遇电信诈骗时,该县农村居民的法制意识有待强化。
图6 亲友遭遇电信诈骗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情况
第八,居民遭遇电信诈骗的原因。根据图7所示的结果,33.06%的被调查者认为遭遇电信诈骗的主要原因是“利益诱惑,没有保持头脑清醒”;29.03%的被调查者认为遭遇电信诈骗的主要原因是“警惕性低,轻信他人”;20.56%的被调查者认为遭遇电信诈骗的主要原因是“诈骗手段高超,难以分辨”;15.73%的被调查者认为遭遇电信诈骗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1.61%的被调查者认为遭遇电信诈骗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37.85%的被调查者认为被电信诈骗是单一原因造成的,62.15%的被调查者认为被电信诈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原因造成的。
图7 农村居民遭遇电信金融诈骗的原因
2.民族地区农村电信金融诈骗防范与治理的现状
第一,居民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根据图8展示的结果,28.6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可以有效防范电信诈骗,27.76%的被调查者认为增加对防骗知识的了解可以有效防范电信诈骗,25.19%的被调查者认为寻求家人朋友和公安的帮助可以有效防范电信诈骗,18.38%的被调查者认为注重个人信息安全可以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图8 居民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
第二,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诈骗方式的认识。根据图9 展示的结果,17.46%的被调查者知道冒充亲友诈骗;14.25%的被调查者知道发布虚假中奖信息诈骗;12.32%的被调查者知道冒充公检法诈骗;12.07%的被调查者知道冒充领导或老师诈骗;11.42%的被调查者知道购物退款诈骗;9.11%的被调查者知道理财保险产品诈骗;8.22%的被调查者知道理医疗保险诈骗;7.96%的被调查者知道理虚构子女出事诈骗;4.11%的被调查者知道车票机票退改签诈骗;3.08%的被调查者还知道其他诈骗方式。
图9 居民对电信诈骗的诈骗方式的认识
第三,居民接触有关预防电信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的情况。根据图10 展示的结果,66.15%的被调查者接触过有关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28.31%的被调查者没有接触过有关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5.54%的被调查者不记得自己是否接触过有关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因此,至少有28.31%的农村居民没有接触有关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可见当地开展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传播预防诈骗信息的覆盖率还有待提升。
图10 居民接触有关预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或者信息的情况
第四,居民接触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或信息的途径或者场所。根据图11 展示的结果,在众多该县农村居民接触接触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或信息的渠道中,手机短信、微信、传单或宣传册、宣讲会或动员会是比重较大的四种渠道,均超过10%,其中13.94%的被调查者通过传单或宣传册接触接触防范电信诈骗的信息。海报、计算机网络、银行网点、电子显示屏的宣传、电影院播放的宣传片是比重较小的五种渠道,均小于5%,其中仅有0.95%的被调查者通过电影院播放的宣传片接触接触防范电信诈骗的信息。通过QQ、电视节目、公共宣传栏张贴海报、朋友告知、家人告知接触接触防范诈骗信息的被调查者均在5%-10%之间。另外,有0.61%的被调查者通过其他途径或场所接触接触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或信息。
图11 居民接触接触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或信息的途径或者场所
第五,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的满意情况。根据图12 展示的结果,34.77%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非常满意,37.23%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比较满意,因此满意率为72.00%。2.15%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非常不满意,4.00%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比较不满意,因此不满意仅占比6.15%。另有21.85%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持中立态度。
图12 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方式的满意情况
第六,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的满意情况。根据图13 展示的结果,38.77%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非常满意,34.77%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比较满意,因此满意率为73.54%。2.15%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非常不满意,2.77%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比较不满意,因此不满意仅占比4.92%。另有21.54%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持中立态度。
图13 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宣传内容设计的满意情况
第七,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的满意情况。根据图14 展示的结果,27.69%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非常满意,38.77%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比较满意,因此满意率为66.46%。没有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非常不满意,8.00%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比较不满意。另有25.54%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持中立态度。
图14 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力度的满意情况
第八,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的满意情况。根据图15 展示的结果,36.00%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非常满意,42.46%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比较满意,因此满意率为78.46%。没有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非常不满意,3.69%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比较不满意。另有17.85%的被调查者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持中立态度。
图15 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总体工作的满意情况
第九,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效果的认可情况。根据图16 展示的结果,39.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自己识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非常有帮助;44.31%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识自己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比较有帮助;7.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自己识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有点帮助。因此,91.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自己识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是有帮助的。8.31%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自己识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没有帮助,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对提高自己识别诈骗信息和行为的能力完全没有帮助。
图16 居民对公安民警反诈骗宣传工作效果的认可情况
第十,居民对自己识别诈骗能力的认可情况。根据图17展示的结果,29.8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45.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因此75.3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0.9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7.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没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因此8.6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另有16.00%的被调查者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识别诈骗信息、诈骗电话或者骗子行为。
图17 居民对自己识别诈骗能力的认可情况
电信诈骗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利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电信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在电信诈骗防范与治理方面仍有待提升。打击民族地区农村电信诈骗犯罪,提升民族地区农村电信诈骗防范治理能力,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发展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电信诈骗防范意识,增强民族地区农村电信诈骗治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电信诈骗是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电子通信设备等渠道侵占公私财务的犯罪,治理过程不仅涉及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而且需要互联网、电信、金融等相关行业企业承担起电信诈骗治理的责任与义务。因此,电信诈骗治理需要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公安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行政权和司法权。因此,公安机关是防范和治理电信诈骗的排头兵。第一,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居民群众传播电信诈骗识别方法和防范技巧,提高居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防范意识和能力,让无法分子无可乘之机,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为切实提高电信诈骗防范教育宣传成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育宣传手段丰富多样,利用好各类宣传工具;二是教育宣传工作要深入到基层一线,采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三是建立警民联合的教育宣传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意见反馈,及时排除宣传盲区。第二,加强诈骗犯罪打击力度。加强对电信诈骗预防和打击力度,始终对电信诈骗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未雨绸缪,正本清源,加强源头治理,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一方面,公安机关不仅要与其他部门加强协作配合,而且公安系统内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严密、高效的电信诈骗预防和打击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对电信诈骗犯罪的精准打击。第三,建立完善协同治理体系。一是加强部门合作完善规章制度保护个信息安全,公安机关要与网络安全、工信等部门密切合作完善并落实保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买卖、盗取个人信息犯罪,整治电信诈骗犯罪的源头,防微杜渐,禁于未然。二是建立反电信诈骗跨部门协作机制,由公安机关应牵头,推动金融、电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电信诈骗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建立快捷协作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县乡村组多级协同治理,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电信诈骗高危人员进行精准甄别、筛选,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强化隐患排查。
电信、金融等行业的监管漏洞为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有效防治电信诈骗需要电信、金融等行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加强行业监管。第一,完善金融行业监管体系。一方面,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要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管,坚决督促银行经营行为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不受侵害,加强与公安机关合作,全力为打击电信诈骗案件侦办提供协作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严肃整治和惩处,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和管理制度,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第二,健全电信行业监管制度。一方面,落实通信运营商的主体责任,严格实施账户实名制,加强对可疑电信账户的整治;另一方面,在确保用户隐私安全的同时对通讯信息进行实时监管,精准锁定可疑信息并及时预警,对信息安全漏洞进行常态化清查。第三,加强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一方面,互联网行业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不良网站的整治和清理,主动排除潜在风险,保证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清朗;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要主动协助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电信诈骗高危人员,及时掌握电信诈骗犯罪动向,并迅速向公安机关提供侦查线索,确保对电信诈骗的有效打击。第四,加强联防联动提高技术防范。安全技术漏洞是电信诈骗犯罪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电信诈骗的技术防范涉及电信、银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任何一个部门的防范技术松懈都会为电信诈骗提供方便,因此提高电信诈骗技术防范需要多行业的共同努力,形成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部门的联防联动。
电信诈骗的根源是受害人的贪婪心理、侥幸心理以及对电信诈骗的认识不够,缺乏警惕性。因此电信诈骗防治的重点工作是要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巩固群众自身防线,避免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第一,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广大居民群众要主动学习有关电信诈骗的知识,了解电信诈骗最新手段及其特点,掌握识别和预防电信诈骗的技巧,做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理性应对,同时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协助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和案件侦破工作,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经验,千方百计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广大居民群众在互联网空间要注重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严格遵守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不轻信陌生人,不轻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对来历不明的网站、网页、链接要慎之又慎,使用正规软件,文明上网。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时要提高警惕,做好个人私密信息的保护,在接收到未知联系人电话或信息时要有防范意识,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私密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和监督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行为。第三,加强邻里互助和警民联动。做好个人防范的同时,积极加强邻里互助,形成团结互助良好氛围,共同防范电信诈骗,提高全面防范能力。村组、社区等基层组织要发挥群众自组织作用,定期召开村组、社区会议,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防骗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居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同时严格落实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实施结对保户工作机制,建立帮扶对象档案,对重点人员实施党员干部“一对一”重点监控和帮扶。此外,加强警民联动,进一步增强对安全防范教育宣传和电信诈骗犯罪打击的力度,打防并举筑牢电信诈骗“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