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嘉
(山西省太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性的提升,人们对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需求也日趋高涨。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营造更好的公共生活空间,推进环境监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督监管部门必须认真考虑新发展时期的环境监测管理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从而为环境监管部门及时提供真实的环境检测管理数据[1]。
随着我国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时代对环境监测中高新科技的含量以及业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当今我们的环境监测工作依旧处于摸索和发展完善的阶段。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多变,配套设施不足,仪器在恶劣的环境中难以稳定高效的工作,使得监测结果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准确性。很多地方监测部门所持有的监测仪器多年来高负荷运转,不仅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精密度和准确度早已不能满足现在日新月异的监测需要,即使日常保养维护也不能避免磨损消耗严重。长此以往,监测的结果难以反映真实的环境现状,使得现场监测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监督意义。同时,由于一系列不健全、不透明、不规范的症结存在于当前在管理体系中,在仪器采购中,一线监测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难以采纳,造成许多设备采购回来往往难以满足现场监测工作的迫切需要,造成仪器的闲置,形成浪费。
环境监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的是能熟练掌握环境监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可以说,这项业务对相关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熟悉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不难想象,专业监测素质的缺失和不足,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造成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但是很遗憾,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往往有许多业务水平不高、基本技术技能欠缺的人员参与其中。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理解不深,多是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重复,最终的监测结果往往偏离真实数据,难以令人信服[2]。目前环境监测专业仍旧是挂靠在环境科学其他分支之下,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和理论体系,也就不能大批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独特性的技术人才。同时社会自发涌现出的环境监测培训机构也是多如牛毛、鱼龙混杂,培训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迅速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水平。最终,对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前沿高新科技层出不穷。诸多新型的环境科学监测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监测装备,对于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但是,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业务执行管理能力,无法时刻把握监测时代发展走向,不能及时系统吸收新兴的监测技术和经验学习新型监测设备的实际使用管理方法,导致了企业环境监测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机构长期以来对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人员的培养制度一成不变,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致使科研人员在监测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前瞻性思路封闭,墨守成规很难有大的突破,科研成果未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去推动监测实践水平的提高。在很多领域如,新型污染物的监测、应急现场的快速筛检、风险评估和环境质量预报预测等,科研技术能力都急待加强和提高。
监测工程的多样化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环境工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相对来说,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产生的监测效果也已经达不到要求,因此,大力发展检测技术多样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前这种情况,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多样化道路,从而使得我国环境监测工程能够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由于传统的监测方式比较老化,其监测效果大不如前,并且无法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是当前环境监测工程的一大弊端之一[3]。这就必然要求在我国环境监测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加科学技术含量,优化环境监测研究结果,促进我国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因此,监测科技多样化是当前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意义。
环境监测业在科学技术运用过程中,需要配备专业化的技术人员,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企业环境监测技术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人员素质与监测工作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直接也会影响到其环境监测技术是否真正能充分发挥其重要技术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仍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政府和专业相关的高等大学院校应特别重视开展环境监测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本科教学与专业培训,在学生教学与专业培训工作过程中,不仅是要注重如何培养专业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强调与当地国家环境监测部门建立起相关国际合作培训机制的实践。因此,人员素质专业化是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程的主要改善措施之一,它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个监测效果的不断提升。
高效健康的管理制度是环境监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监测事务纷繁多样、涉及人员复杂,如不能合理配比、总体调度人力和资源,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向上合力,还会优化资源配比,使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发挥达到最大化。有效的管理制度也会使得本系统核查与质控工作大大提升。全面保障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降低监测数据出现偏差的概率,最大程度上修复系统误差。同时,对于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也有积极的督促作用。在目前资源和人员配比下,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是我们工作的保障、信心的来源、前进的动力,加大力度从管理制度层面对我们现有的工作施加影响,最终才能带来环境监测的长远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环保实际以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必须承认:环境监测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全方位支持和协助,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大幕已经拉开。在当前各个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上,如全面落实环境监管、积极调控环境态势、督促企业环境生态整改以及未来环境政策的制定,都需要环境科技信息化的深度介入[4]。
我们首先要正视监测科研水平落后的事实,立足长期培养一支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研究队伍,重点提拔和奖励中青年科技骨干,形成一套奖惩分明,赏罚有度的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我们要积极与国外的高水平研究部门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活动,鼓励大家走出去与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面对面的协作互动。同时关注当前国际上的环境监测热点,学习国外已有的先进经验来服务本国环保实践。最后,我们一定要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变现利用的过程中大开绿灯,简化审批手续,取消人为障碍,真正做到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改造。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事关群众福祉和民生,不容一丝一毫的轻视。不可否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保事业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由于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殊属性和作用,它最大程度地客观反映环境现状,为下一步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和准绳,同时为将来环境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环境监测已然成为环保系统中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日益改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我国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已经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全社会一定会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领域投入,使之更加有效和具体地为我们环保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