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2023-01-13 01:01孙迪
湘潮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论革命世界

孙迪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它以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关系为核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首先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主义者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者尽管看到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认为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又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他认为,社会实践是推动人们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动力,也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他指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他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提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的论断,阐释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毛泽东着重指出要在实践中掌握规律,检验真理,获得真知。他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指出:“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精辟地阐述了“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将其总结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并进一步阐释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两个“飞跃”。

毛泽东把认识的形成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形成概念即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两者关系来看,前者只解决现象问题,后者才解决本质问题。为了明确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毛泽东还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过程、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过程等若干事例来进一步阐释。最后毛泽东得出结论:“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毛泽东认为,认识运动到达理性认识阶段还未完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除了要掌握客观规律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运用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运动的第二个“飞跃”。毛泽东高度重视理论和规律的能动作用,他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同时,毛泽东还着重指出,在实际操作中,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的,是一个不断受挫、纠错、完善、进步的曲折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并最终达到预想效果的过程。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他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阐释认识运动的两个“飞跃”之后,毛泽东又把目光拉回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明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毛泽东指出:“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他认为,“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这种思想落后于实际的情况在革命中具体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左”翼空谈主义、冒险主义等。而这些落后于实际的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这是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所坚决反对的。所以毛泽东得出结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在对理论和实际都作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放眼前方道路,指出:“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目前,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他进一步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最终,“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实践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日后系统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实践论》还从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指出党内发生“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缘由,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实践证明,《实践论》是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獻研究院)

猜你喜欢
实践论革命世界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实践论(节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