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1-13 00:53
海峡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巨人

陈 靖

(福建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剧了企业竞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加快,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拓展强劲,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博弈增多,我国中小企业在迎来发展新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安全等各类风险。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数字化纵深发展,新能源、新基建蓬勃兴起,生产要素配置协调优化,将推动先进制造业以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加快发展。

面对全球产业链,我国企业发展表现出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空心化问题,在重大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关键材料、检验检测平台等领域都有难以克服的瓶颈或短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起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高质量梯次发展格局,是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持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求和现实路径。本文将深入推进建设制造业强省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以福建省为研究案例,利用数据信息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与评价,以揭示制造业强省建设视角下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贯彻好新发展理念、遵循好国家规划战略导向的前提下,就进一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出政策思考。

1 深入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必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1.1 以“专精特新”引领制造业创新转型,是福建经济保持向上向好发展态势的底气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以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为重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强、生产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份额高等特征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产业链中的排头兵,是细分领域的“种子选手”“单打冠军”“配套专家”[1]。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塑的当下,先进制造业承担着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历史使命。福建是制造业大省,拥有宁德时代、福耀玻璃、三安集团、金龙客车、安踏体育等全国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但并非制造业强省。2021年,福建省拥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依次为厦门建发、厦门国贸、厦门象屿、兴业银行、阳光龙净、紫金矿业,除阳光龙净旗下的“龙净环保”是中国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外,其余皆经营房地产、金融、矿业、基础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之类,未有主业是先进制造的企业。因此,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制造业创新转型,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不仅可以强链补链,促进福建从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还可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1.2 以“专精特新”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挑战,是实现企业逆势发展的可行途径

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内部结构性矛盾和外部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不容忽视。2020年4月财新中国综合PMI仅为 37.2,连续两个月创2020年3月以来的新低,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乃至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均处于收缩期。“专精特新”企业具备核心竞争优势,有着极强的韧性与活力,是中小企业抵抗多因素挑战应发力的方向。当前从政策导向到北交所设立,都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对企业自身而言,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既是一种企业成长的价值理念,亦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和财富之源。科技驱动创新,数字创造价值,绿色引领未来,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可以保障企业在市场沉浮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以“专精特新”带动智能制造,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生产工艺复杂、组件品类繁多、成本控制严格、规模效率要求高,实现智能制造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分布于高端设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2],是制造业先进生产力当之无愧的代表,体现了工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工艺、设计等方面的领先水平。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具备专业化程度先进、创新能力先进的特点,在创新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重点技术研发与精准企业管理,以及大比例投资投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将有效促进智能化生产、精益化制造,牵引制造业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递进式融合发展。

1.4 以“专精特新”激活用工需求,是拉动就业增长的有效手段

现阶段,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受到严重冲击的TOP5行业依次为零售消费、制造业、房地产、能源化工和服务外包,但制造业中高端人才市场受影响不大,企业的用工需求依然强劲,尤其需要能够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增长的优质人才。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对劳动力技能要求将有所提高,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技术,能够处理复杂工作、具有跨界学习的能力,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缺口。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2月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3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存在供求缺口,24个新进“最缺工”排行榜的职业中,有半数以上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高达54.2%。其中,一线普工与高级技工缺口最大,如高技能人才中的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试工、仪器仪表制造工、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以及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以技术密集替代劳动密集,对于其他行业人才回归制造业极具吸引力。当前,一些互联网人才纷纷跳槽工厂,而现在技术类岗位、技能类岗位的企业员工待遇并不低,恰好为人才转行提供了契机。

事实证明,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将带动技术岗位需求日益旺盛。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4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指数为198.02,同比增长27.73%,招聘人数、投融资情况等扩张指数始终保持相对活跃的高位,对区域科技创新带动明显,在就业拉动方面增长较快。

2 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倾力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通过税收支持、金融服务、财政认定奖励、其他财政资金奖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2022年5月,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含厦门)22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7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含厦门)55家[3]。发展势头稳健向好,但是仍需要持续发力、扎实推进。

2.1 产业方向:强调基础与沉淀,发展稳健向好

以2021年部分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必要条件之遴选范围进行考察,均集中于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四基”、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涵盖机械制造、生物化工、电子电气及计算机等细分行业[4],但各省具体申报要求略有不同,见图1。

图1 2021年部分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之行业遴选范围

从上述遴选范围可见,福建“专精特新”企业充分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小巨人”企业百分百专注于先进制造业,突出制造强省规划。在221家“小巨人”企业中,有212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深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健康、新型材料等领域。2021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专精特新”企业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2.2 企业数量:与先进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省际差距

据工信部2019—2021年认定并发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首批企业248家,其中福建 10家;第二批企业1744家,其中福建 107家;第三批企业2930家,其中福建 104家。将三批4762家按照5个计划单列市不计入本省数据的统计口径,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北京等省份均超过250家,依次分列榜单前6位[5],福建有142家,居第16位,见图2。

图2 2019—2021年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10省份(不含计划单列市)

若按省别(含计划单列市)排名,则有明显变化。浙江470家、广东429家、山东362家,居全国前三,江苏、上海、北京、湖南、安徽位列第四至八位,福建221家,位列第九,见图3。

图3 2019—2021年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10省份(含计划单列市)

从城市来看,厦门以79家“小巨人”企业排名全国第5位,仅次于宁波182家、深圳169家、成都107家和青岛97家,在福建省内独占鳌头,见图4~图5。

图4 2019—2021年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10城市

图5 2021年福建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

参考202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DP总量排行,“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各省经济实力同频共振、互为促进。2021年福建GDP达到48810亿元,位列全国第八,说明现阶段福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仍有上升空间,有望进一步缩小省际差距,见表1。

表1 2021年全国GDP前10省份排名及其增速

2.3 发展态势: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面临新常态挑战

目前,福建省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已在专门领域突显优势,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新形势下一些企业仍面临资金融通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常态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资金人才维度。首先,“专精特新”企业因创新发展需要,对资金的需求较为庞大,研发投入不足、经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都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直接困扰,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资本平台,解决“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不畅、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优质人才和专有技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但由于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考核激励等因素的制约,高学历人才偏好流向金融、房地产等服务行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呈现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人素质能力较低的情况,带来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人员不足、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协同发展维度。“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长期积累具有门槛优势,但其成长离不开市场需求导向和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协同合作,需要与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互补优势,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需要链主企业在产品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大精益变革、质量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指导帮扶。然而,有的“专精特新”企业因未能适应链主企业的产品需求与技术标准而无法拓展市场,需要鼓励其专注研发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直至有效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潜力与活力。

3 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福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产业更强、发展更优,需要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和战略导向,做好政策供给规划前瞻,深化落实中小企业扶优扶强行动和制造业人才工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护航企业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3.1 调整惠企政策,突出产业导向,更多支持创新投资

一是通过财税惠企政策牵引“专精特新”创新主体。鉴于零散宽泛而缺乏体系的政策难以发挥出应有效果,需要加快建立稳定、长效的财税统筹支持机制,以进一步培育优质创新主体,获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如鼓励企业发展更多地转向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扶持智能化、机器代人及核心领域生产过程的优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降低财政技改投资额门槛,扩大支持范围;设立“卡脖子”创新重大专项,对入选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资金补助。

二是通过对接国家基金支持企业扩大创新投资。目前,福建省已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20〕3 号)、《加大力度助企纾困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闽中小企业办〔2022〕1号),明确鼓励对接国家相关基金奖励政策,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扩大创新投资,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如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2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按照实际到资额对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其一级子基金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进行奖励,根据“免申即享”的原则,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今后,要围绕增强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用好用足政策,促进政府、企业及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

3.2 规范培育工作,突出提质增效,实施差异化培育

当前,各地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中,对于申报条件、遴选办法、指标设定等存在一定差异,梯度培育界限不分明。2022年6月,《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63号)颁布实施,明确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重点方向、评价依据和培育要求,并提出开展差异化的培育与引导。该办法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政策规范,在实践中,需要运用好这一顶层设计,根据各项指标要求,查找差距和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科学规划企业成长。

一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引导企业专注提升专业化水平、精细化管理、特色化程度、创新能力、企业成长性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作用,实现阶梯式发展目标。

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精准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等,对福建省中小企业实施全面管理监测。将普惠与精准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创新扶持、认证认可、信息数据汇聚共享、数据资源开发、产业运行分析预测等服务。

3.3 推动产学研长效对接,突出协同创新,疏通企业发展堵点

一是从战略层面体现创新导向,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科企共生、共建、共享模式,促进科研、生产销售、成果转化一体化。

二是支持科技资源的纵向整合和企业资源的横向整合。对科研单位重点支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对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新技术开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邀请“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制定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细分行业树立标杆导向。鼓励有智能制造经验的人才创办培训机构,对企业创新给予辅导和支持。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建立统一产品清单,严惩恶意侵权行为,引导市场合法应用。

3.4 大力培育技术人才,倡导 “工匠精神”,推动“万众创新”

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支持。进一步优化特级技师评聘等企业高技术人才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自主引进高级人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鼓励企业设立人才驿站。

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厂就业创业。树立“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理念,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智能制造、机器代人,化解企业生产“污名化”,回归安全环保的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时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激励高校毕业生投入细分行业,以知识和智慧创业创新。

三是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创新发展。“工匠精神”与坚定踏实相连,是时代气质的典型代表,曾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亦将在新时代支撑起制造强国战略。新发展阶段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其内化为国民品性,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培养更多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技术人才,以坚持、系统、执著的“工匠精神”深耕细作,践行创新的核心内涵。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巨人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国内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直立的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