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胡玉章 王婷婷
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posterior polar annular choroidal dystrophy,PPACD)是一种罕见的疾病。Yannzzi首先描述该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和围绕血管弓与视神经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丢失。其进展情况还不清楚。常伴有夜视力低下[1]临床上非常少见,易于漏诊及误诊。我科近两年收治了4例(8只眼)患者,回顾分析了眼底照像、自发荧光、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视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等多模式影像检查资料。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病例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检查确诊的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共10只眼纳入本研究。年龄36~76岁,平均52.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年。随访6个月至2年。矫正视力0.3~0.5。表现为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伴夜视力差。其中1例患者红绿色弱。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21-L-06-02)。
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检接眼镜、眼底照像、自发荧光、OCT、FFA、视野、全视野ERG等相关检查。眼底照像及自发荧光采用欧堡Daytona(P200T)型激光扫描检眼镜;视野采用Zeiss Humphrey Field Analyzer3检查,视野检查了30度中心视野及90度全视场135点超阈值测定;OCT采用Zeiss Cirrus HD-OCT5000型检查;FFA采用Zeiss VISUCAN 524眼底照像机检查;视网膜电图采用Roland-Consult RETI-Port/Scan21检查。
所有患者眼底彩色照像检查发现,双眼后极部血管弓及视盘周围RPE及脉络膜环形萎缩,并有骨细胞样色素聚集,黄斑中心凹及周围保持相对正常,周边视网膜基本正常。自发荧光显示与萎缩灶对应的双眼血管弓周围病灶区呈环状低荧光,中心凹周围呈不均匀高荧光。双眼OCT示:后极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视网膜神经上皮稍变薄,椭圆体带缺损、增生、不规则。仅黄斑中心凹有部分椭圆体带保留。病例1患者较年轻,病程较短,黄斑部结构正常。病例2、3黄斑部少量椭圆体带残留。病例4椭圆体带消失。病例2~4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可见大血管。病例2黄斑囊样水肿,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层间囊腔形成。病例2、4行FFA见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双眼病灶背景荧光早期呈环形透见荧光,晚期高荧光但无荧光渗漏。病例2行30度视野检查均呈环状视野缺损;病例3行90度全视场135点超阈值测定示中央10度视敏度下降显著,40度周边上方视野视敏度稍有下降,其余周边视野未见异常。病例4全视野ERG:暗适应0.01REG,b波可见,但振幅降低。3.0 ERG a波和b波及振荡电位幅值明显降低。明适应视锥细胞反应以及30 Hz闪烁光反应幅值轻度降低。
图1 例1患者,女性,36岁。双眼夜间视物不清3年,查体:视力双眼0.25,矫正0.5。眼压正常。OCT见双眼黄斑无明显异常
图2 例2患者,女性,48岁。双眼视物不清1年。视力双眼0.5,矫正无提高。眼压正常。OCT见双眼黄斑囊样水肿,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层间囊腔。30度视野检查呈环状视野缺损
脉络膜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Yannuzzi首先发现并描述,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早期RPE的退行性改变,并逐渐累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光感受器细胞层,后期则累及较大的脉络膜血管[2]。在某些脉络膜营养不良的晚期,RPE细胞、视网膜神经上皮萎缩变薄和脉络膜组织的丢失以及色素的沉积,可能不易与某些遗传性、退行性或炎性视网膜疾病所观察到的眼底变化区分开来[3,4]。
图3 例3患者,男性,76岁。双眼光线弱时视物不清10年。查体:矫正视力右眼0.3,左眼0.5,眼压正常。OCT见双眼RPE多发局限性隆起,黄斑中心凹少量椭圆体带残留。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明显萎缩变薄,可见大血管层。90度全视场135点超阈值测定,左右眼视野比较对称,双眼中央10度视敏度下降显著。40度周边上方视野视敏度稍有下降,其余周边视野未见异常
脉络膜营养不良发病非常缓慢,病程很长,视力下降逐渐进展。早期眼底几乎没有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外观基本正常。本文4例(8只眼)患者,随访较长时间,眼底和视力未发现明显进展。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有无遗传倾向的散发者[1]。眼底表现为双眼沿视神经和血管弓周围的RPE和脉络膜环形萎缩,伴有黄斑中心凹和周围视网膜保留[4]。该病眼底自发荧光显示对应RPE萎缩区域环状低自发荧光,同时可伴有黄斑中心凹周围高自发荧光[5]。这是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最显著的影像学特征,可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等眼底疾病鉴别。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与RPE、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相对应区域早期透见荧光,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6]。OCT示外层视网膜萎缩,脉络膜变薄。有些病例有黄斑囊样水肿,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内核层囊样间隙[7]。虽然该病是脉络膜疾病,全视野ERG显示了a波和b波及振荡电位波幅降低,以及30 Hz闪烁光反应幅值的降低。闪光ERG的a波低平提示本病可能存在光感受器的弥漫性功能障碍,而不仅仅局限于萎缩区[8]。本文患者发病很多年,全视野ERG虽然有异常,但暗视ERG中仍可见到a波形态。明视ERG和30 Hz闪烁光反应,也可见到a波的出现,但振幅较低。说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仍然有功能,与RP有明显的区别。
图4 例4患者,女性,51岁。双眼视力下降5年。查体:视力双眼0.06,矫正0.4。眼压正常。FFA见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双眼病灶早期呈环形透见荧光,晚期无荧光渗漏。全视野ERG:暗适应0.01REG 可见b波,但振幅较低;3.0 ERG a波和b波可见,振荡电位幅值明显降低;明适应视锥细胞反应以及30 Hz闪烁光反应幅值轻度降低
在非广角眼底照像的情况下,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易与RP混淆,两种疾病均为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夜视力下降,进行性视野缩小,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及视网膜电图异常等[9]。一般来说,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有典型的眼底表现,发病年龄较大,夜视力差的程度较轻,全视野视网膜电图不会出现熄灭型等严重改变。广角眼底照像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该病的确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后极部环状脉络膜营养不良病灶在血管弓周围,周边视网膜正常,故90度视野检查示中央10度视敏度下降显著,形成类似环形暗点。40度周边上方视野视敏度稍有下降,其余周边视野未见异常,与RP向心性视野缩小有明显区别。
目前对脉络膜营养不良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监测疾病的进展。能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可能对患者户外活动有一些益处。如合并屈光不正或白内障可以进行矫正或手术治疗来提高部分视力。对患者及家属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筛查潜在患者,使患者和家属对该病有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