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急救类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3-01-13 16:31:57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2年8期
关键词:联网智能化数据库

张 展

(1.南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湖南郴州 423000;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0 引言

在现代化医疗领域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在急救类设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医院管理工作要求,优化急救类设备管理流程,注重技术手段创新,促进设备管理智能化、先进化发展。再加上医院在此方面的支持与投资,储备大量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依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合的工作人员,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管理质量与技术水平。

1 物联网技术类别分析

1.1 智能化处理技术

智能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智能处理技术、云计算智能处理技术等,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此类技术较特殊的点是在应用过程中能对医疗设备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等,为医疗设备全面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的主要技术。

1.2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需要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以传感器为主,在无线网络媒介条件下,感知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并将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转换成电信号,只需对此内容进行传输、储存、处理等,可增强传输内容的抗干扰性[1]。同时,医疗设备线上管控工作能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医疗设备管理数据可靠与完整。

1.3 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以无实际接触形式为基础,能对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数据详细记录与传输,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此项技术所包括的类别较多,如:视频识别技术、声音图像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等。再加上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始终保证信息数据的精准、完整,并广泛应用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对医疗设备实时监控与管理,是促进医疗设备管理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 急救类设备管理要点

2.1 位置管理

位置管理主要是计算机后台会根据医疗设备的实际情况,将具体的信息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设定医疗设备管理全部数据均在固定资产台账内,并编织与生成统一编号、二维码及标签,采用“一台一账一卡”的管理模式全面控制,在细节上把控与杜绝常规问题持续性发生,直接影响着医疗设备的管理成效。

此外,地理位置标签与医疗设备定位处理,便于开展设备清查、盘点等工作,工作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医疗设备位置变更情况,在自动识别与记录的条件下降低此项工作的难度,管理工作效率显著提升[2]。

2.2 定位标识

定位标识是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移动终端、后台管理系统、医疗设备等的管理成效,也是管理链条形成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之一。在医疗设备定位标识确定后,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不同标准的实际要求,主要包括第一标准数据库与第二标准数据库。分析两个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与各自工作要点,保证医疗设备运行与管理的安全性、稳定性。

(1)第一标准数据库建立,主要是以地理位置为核心,先考虑医疗设备定位目标区域,依据包含关系进行逐级管控,并在计算机后台建立“级次数据库”。设计第一标签的同时,完成计算机后台系统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2)第二标准数据库建立,是以使用科室为核心,主要内容是分析医疗设备使用主体的实际需求,在其对应位置建立数据库。与第一标准数据库建立内容相比,第二标准数据库医疗设备使用主体较特殊,可设计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对应一个位置或多个位置,以满足各主体使用需求[3]。

(3)第一标准数据库与第二标准数据库建立完成后,还需同步更新数据库内的信息数据,设定医疗设备管理周期,在移动终端感应方面明确第一标签与第二标签相应的资产设备,待数据库内信息数据更新工作完成后,将结果传输到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能随着信息的变化更新后台信息数据内容,便于管理部门清点及定位管理资产设备,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

3 物联网在急救类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3.1 智能化控制

从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及工作质量提升角度分析,医疗设备管理与其存在着密切关系,据相关数据调查与分析,大部分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器械使用问题,为在根源上有效处理各项问题,必须引进物联网技术,在细节管控中保证整体安全性。

例如:基于“RFID 智能模块”理念,可对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实时掌控,并将设备运行阶段产生的信息数据详细记录,输入计算机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储存工作。工作人员只需分析此类信息数据,就能智能化掌控医疗设备运行状况。

此外,在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设备运行情况,确定故障位置并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设备管理效率,保证医疗活动有序实施[4]。

3.2 预防性维修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医疗设备管理更加高效,对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需要重点考虑急救设备强制性预防维修的必要性,如:呼吸机、心电除颤仪、输液泵等急救设备,不仅要对此类设备故障进行有效处理,还需在根本上分析其影响因素,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此项工作智能化发展。

借助RFID 技术构建动态化管理平台,依据系统评分情况,掌握影响急救设备故障问题的主要因素,如:设备型号、故障频率、使用时间等,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管理。同时,在预防性维护管理过程中还能突出医疗设备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特点,保证医疗设备管理成效。

3.3 低值管理

以GIS 设计条形码为编码基础,注重附加条形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标志、信息代码等内容完整,将其设置在低值设备中,可对医疗急救设备进行高效管理。同时,低值设备管理影响着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附加代码信息内容的填写,必须控制设备名称长度,一般情况下是2 位,序列长度<20 位,生产日期、产地、科室代号等长度为4~6 位。通过对低值设备条形码编码设计及界限明确,使各方面均满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实际要求。

4 提升急救类设备管理效率的建议

4.1 注重技术升级,促进医疗设备智能化管理

技术升级应从两方面入手:①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升级。不断提升管理系统技术水平,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数据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检修等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各项环节中对设备进行动态化监控,把管理中的常规问题、故障问题等及时排查与管控,降低故障发生率,避免设备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5];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根据急救设备管理实际要求,以“互联互通”方式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率,成为重要决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4.2 合理优化管理流程,满足急救设备管理需求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医疗设备的采购,在此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动态化管理平台,将设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数据实时记录与储存,成为决策者采购计划制定的必要依据。同时,决策者还应考虑医院综合效益,保证预算工作精确化。在设备日常使用中安装必要的“协作设备”,如:自动报警设备、传感器设备等,全面掌握医疗设备使用的实际情况,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处理,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4.3 优化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

新技术的应用,对医疗领域创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促进了我国“智慧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力度,可减轻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保证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可在设备采购方面降低投资成本,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控制安全隐患及故障问题,提高医院运营的稳定性。

此外,医院管理层也应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管理思维方面不断优化,对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等积极引进,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控制管理工作流程,依据国家管理标准规范医疗设备管理行为,从人工管理模式逐渐过渡至智能管理模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物联网技术特点与优势,并依据医疗设备管理要求保证各项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应强调智能化管理成效。在“智慧医疗”发展背景下,医院急救设备数据容量逐渐增多,为保证信息数据精确、完整,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还需加大研究力度,进行技术升级以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促进医疗急救设备管理智能化发展。

猜你喜欢
联网智能化数据库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 02:41:14
“身联网”等五则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5:52
抢占物联网
通信世界(2018年27期)2018-10-16 09:02:56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
数据库
财经(2016年3期)2016-03-07 07:44:46
数据库
财经(2016年6期)2016-02-24 07:41:51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