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路径探究
——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例

2023-01-13 11:29:58孟玲玲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院学生党员导师

孟玲玲 周 彤

一、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关键在于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基石,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立志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是加强新时代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指明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靠支部的鲜明导向。学生党支部处在高校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教育、管理、监督学生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师生群众的重要任务。党支部通过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育和培训各环节,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向心力,发挥党建育人作用,打通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

(三)是适应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家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高等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不断创新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书院实行社区化管理,打破了同学院、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的同质化管理模式,而向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跨班级的异质化管理模式转变,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也随之转换到社区,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探索书院制下的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融合路径,为培养研究型、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积极推进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新特点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高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块“试验田”,有别于传统的二级学院育人模式,书院制是由专业学院负责第一课堂,书院负责第二课堂的两院协同育人模式。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是在借鉴哈佛、剑桥等国外著名大学“住宿学院制”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成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培养研究型、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在书院制下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空间相融合

书院依托“家”文化辅导员工作室,打造了集党员活动室、谈心谈话室、积学书房、自习室、书画室、钢琴室、健身房、厨房、洗衣房、劳动体验馆等功能空间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生活社区,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解决学生成长中遭遇的各类思想和实际问题。书院学生来自文、理、工等不同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基于此,书院学生党支部不同于专业学院按照同专业同年级横向设置或按照同专业不同年级纵向设置的特点,而是打破了学科、专业、年级的限制,将支部建立在学生生活社区内,实现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相融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发展对象的考察培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都与其在生活社区内的表现息息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党员在生活社区内服务师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和环境育人的最大效能。

(二)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资源相聚合

书院践行以生为本,集聚导师制、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学生生活社区等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实现学生党员的发展、考察、培养、教育、管理等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书院将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网络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党建活动相贯通,学生党员的党性在第二课堂中不断锤炼,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第二课堂中得以显现,促进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

(三)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队伍相汇合

书院实行全员全程导师制,汇合了一支由学业导师、德政导师、常任导师、社区导师、助理导师、校外导师组成的育人队伍。由院长和专职辅导员组建的常任导师常驻书院办公,与学生零距离开展党团建设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担任书院德政导师和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通过开设讲座,进班级、宿舍、社团,全方位陪伴学生成长。学业导师在大学适应、课程学习、生涯规划、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就业创业等方面为学生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辅导。助理导师选聘责任心强的研究生担任,辅助常任导师和学业导师开展工作。社区导师选聘责任心强的本科毕业生担任,负责引导书院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程全员导师制的开展,营造了师生亲密互动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队伍优势。

三、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融合路径

基于书院制下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构建“党建+思政”的育人模式,打破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服务书院人才培养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书院以生为本,追求学生卓越成长,因此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应紧扣学生成长脉络,与学生党员发展诉求相结合,与学生党员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书院特色,坚守红色底色,实现党建和思政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一)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应将思想引领融入学生党员教育,筑牢信仰基石。一是充分调动导师力量,实现导师资源与学生党员的成长需求无缝对接。依托书院导师制,在新生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学业辅导、导师座谈会、主题班会、日常社区生活等时间节点,让思想价值引领浸润在专业教育、职业发展、人生领航、学术科研、生活指引等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党员从日常生活中感受、认知,从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丰富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组织研读必读书目、开展精读交流活动,推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学习内容,以自主选学、集体研学、培训促学、领导讲学为主,网络传学、调研深学、参观见学、典型引学为辅,突出学新思想,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规定内容,同时结合每月主题定制学习内容,邀请校内外党课专家讲授专题党课,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二)课堂联动,提升党员素养

第一课堂聚焦党课内容的设计,打造系列党课贯穿入党启蒙、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培训的全过程。党课内容涵盖时政热点、理想信念、生涯规划、科研创新、公益奉献等五大主题,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二课堂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开展主题教育。围绕迎新季、毕业季、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党日、心理健康节、优秀毕业生恳谈会、新老生学缘坊、师生体育节、中秋共团圆、冬日劳动竞赛、团体辅导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书院共同体。第三课堂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寒暑假组建社会实践党员志愿服务团赴西部贫困山区支教、返家乡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寻访百名党员,致敬百年征程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第四课堂主动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搭建“网络党建”平台,依托学习强国、腾讯会议APP、微信公众号、支部交流群、抖音、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等网络平台资源,通过开展线上主题党日及时宣传党的最新思想以及理论方针政策,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把思政课堂移到指尖,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思想引领24 小时不掉线。通过四大课堂联动,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树立典型,发挥先锋作用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是一个坐标。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力量,让青年说给青年听,让青年做给青年看,让青年带动青年,以点带面发挥党建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党员中设立“自主学习示范岗”“服务奉献示范岗”“精神文明示范岗”“勤勉励志示范岗”和“学术创新示范岗”,通过学业辅导、志愿帮扶、标兵宣讲等形式开展党建活动,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在学生宿舍区域内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区”“党员先锋岗”。通过建立义工服务机制引导党员在公共厨房、健身房、自习室、车棚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将党日活动由灌输式理论学习拓延为体验式服务。将社区的公共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有若干名党员负责,每周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 小时。三是开展党员亮牌示范活动,建立党员亮牌示范岗。将党员公开承诺张贴在学生服务中心,接受全体师生监督。学生党员每年向全班同学汇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由全班同学进行满意度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典型带动、全员互动的良好氛围。对于同学满意率低的党员,要求在支部大会上进行自我剖析,限期整改。

猜你喜欢
书院学生党员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